APP下载

胡耀邦和中国书法

2014-11-17钱江

湘潮 2014年11期
关键词:胡耀邦练字书法

钱江

胡耀邦喜爱中国书法,是与他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和经典古文联系在一起的。他一生中到过祖国的1700多个县,所到之处,多有题字,如今已经融入流淌的当地人文历史长河,皆成闪亮浪花,为世人所珍视。这恐怕是当年胡耀邦未曾想到的。

喜好书法始自童年树枝划沙,悬肘功底源于刷写革命标语

胡耀邦喜爱书法,可溯源他在湖南浏阳县山间苍坊村的童年生活。上世纪90年代,笔者到苍坊村寻访胡耀邦留痕。他的堂侄胡德谦正参与编修当地《胡氏家谱》,他告诉我,养育胡耀邦长大的苍坊村在20世纪初是个10多户农家散居的小村子,没有发现胡耀邦练毛笔字留下的片言只字,也罕见别的文字记录留存,但在村民中有口口相传的概略叙述,说胡耀邦自幼家贫,很小跟着父兄上山拾柴,长大一点,用树枝在门前的泥土地上写字,十分用心。

1921年,5岁多的胡耀邦入胡氏私塾念书。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是这个客家大族的传统。早在清朝时期,胡氏宗族就设立公益性质祀田,祀田收入可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再穷的胡氏人家,只要家有男孩都能入学。

收胡耀邦入学的胡祖仪,是当地出名的教书先生,儿童入学发蒙以临摹习字为先,可以判断胡耀邦用毛笔练字也在这时开始。约一两年后,胡耀邦转入胡氏小学就读,校址和原先的私塾同在离胡耀邦家数百米外的胡氏宗祠中。当时,写字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1925年夏末,不满10岁的胡耀邦离开苍坊村,去20华里外的文家市里仁学校上高小。这两年中,胡耀邦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出色的学生,毕业后考入浏阳中学,读了一年多初中。1930年春天,在大革命风潮影响下,胡耀邦回到家乡,担任儿童团长,经常手提一个石灰桶走村串乡,在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他的悬肘大字功底,大概就是这样打下的。后来在长征路上,胡耀邦也经常刷写大字标语。

1930年11月底,胡耀邦来到江西萍乡的安源,被任命为湘东儿童总局局长。他刚满16岁,就编辑、发行供识字少年阅读的小开本半月刊《共产主义儿童报》。他自己写文章,自己编排,自己刻蜡版,引起了苏区青年团负责人冯文彬的注意。

1935年长征到延安,胡耀邦在陕北生活了11年,主要工作是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这是较长一段时期的机关笔翰生活,没有发现胡耀邦有临写字帖的回忆和记载。当时胡耀邦毛笔和钢笔兼用,而且坚持写日记。这个习惯在战争岁月里始终保持,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他的字也越写越流畅。他的书法定型也在这个时期。

喜蘸浓墨信笔而书,乐于欣赏古代碑帖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爆发,从事党政领导工作的胡耀邦身边始终配备有秘书。这些秘书都喜爱读书,而且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早期秘书曹治雄、刘崇文、高勇都有一手较好的书法技艺。在团中央宿舍居住时,胡耀邦在北屋居住和办公,有时办公累了就走到东厢房秘书室,那里摆着文房四宝,他会在那里坐下,打开墨盒蘸笔挥毫。

胡耀邦写字时喜欢饱蘸浓墨,信手写去。由于临摹不足,胡耀邦的书法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长横有时过于突出,这个不足始终未及弥补。秘书曹治雄和高勇发现胡耀邦喜欢书法,都劝说胡耀邦应该认真临写碑帖。胡耀邦一笑了之,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但他喜欢赏析前人书法碑帖,揣摩古人书法。

有时,胡耀邦来到某地名胜之处,逸兴飞扬之时会有题咏,寄笔墨抒发情怀,因精思所到,时有佳句名联。1959年秋天,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南阳,参观卧龙岗武侯祠时看到大殿前有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他有感而发,吟出一幅新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当年他未曾落墨。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在北京书写了这副对联,赠给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他的用心之作。如今常悬卧龙岗,已成胜迹。

“文革”十年磋砣,胡耀邦曾专注于练习书法。胡耀邦于1971年底从河南潢川“五七”干校回到北京,闲居至1975年春天。这4年中,他大量阅读,而且静心练习书法。但此时胡耀邦练习书法,多为了平静心态,通过写字温习古典诗词,仍然没有专注地临习碑帖。他对书法用纸也是随意而为,主要写在看过的报纸上,随写随扔。

书大观楼长联留为精品,写辛弃疾词章借以抒怀

1972年12月,还在河南黄湖干校的高勇去大同探望父母,途经北京看望胡耀邦,正好看到茶几上有一叠一裁为二的《参考消息》报,上面写满毛笔字。拿起来一看,是南宋辛弃疾一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和“天下第一名联”——清代学者孙髯翁的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为他人题字的时候,胡耀邦通常将字写得很大,自己练字时则保持在一两寸大小,书写辛词及大观楼长联即是如此。在家中练字时比较从容,追求书法的结体和笔力。胡耀邦不仅完整书写了大观楼长联,还于卷首书写了“昆明大观楼长联”字样,末尾写上了“作者孙髯”4个字。长联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当属胡耀邦书作的上品。

高勇问胡耀邦:“怎么写起辛弃疾这首词来了?”

胡耀邦答,据说是毛主席推荐给大家读。

辛词中写道:“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高勇看了就说:“让我把它抄一下。”说着就找纸笔。

胡耀邦慷慨地说:“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抄了。”

高勇求之不得,尽数一并取走。没有想到,这是胡耀邦存世极少的“文革”墨迹,若不是高勇此时来到他家中乘兴索要,或许也将不存。

“文革”中的胡耀邦并不消沉,但心绪起伏,不时为国家命运而焦虑,总希望随时投入工作,因此还不能说潜心书法。然而,从少年时代起,他具有基本书法功底,认真练习过书法,则是一望可知的。

改革开放时代各地留墨,其意多在鼓励奋发前行

待到“文革”终结,胡耀邦以大无畏的勇气平反冤假错案,投身改革开放,担当国家重任,日理万机,更没有时间练习书法了。

但在这段前后约六七年的时间里,胡耀邦作为中央日常工作负责人,到过许多地方。足迹所至,多有题词留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特点。书法多以人品为重,唐宋以来,名人足迹常与题咏相伴,千年不绝。胡耀邦无远不及,主人经常预设纸笔,恳请题词。

胡耀邦是一个热忱的人,遇有所请,尽量满足。有时他自己也愿意写上几句话,对当地工作有所鼓励,或是指明发展方向。这时,胡耀邦往往当众挥毫,一气呵成。对书家来说,在众人围观的场合作书,难有满意之作。而胡耀邦意不在此,主要是通过题词鼓励干部和民众努力开拓,富民强国。比如他1983年7月19日在甘肃天水为当地驻军题词“发扬金刚钻精神,为四化立新功”即为一例。

1985年9月,胡耀邦重走长征路,来到四川大渡河铁索桥头,自拟一联,即在桥畔书写:“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如今此联永竖桥头,已是千古大渡河上精彩一笔。

胡耀邦所到之处写得很多,自然放大题刻也多。回顾看来,如果再慎重些掂量,题写当地建筑物如宾馆等商业单位名称,胡耀邦宜有惜笔之意,不作题写或更为妥当,而余者尽可挥毫,自有公论。胡耀邦的书法积累了几十年功底,足可一观。更兼他品德崇高,名垂千秋,他落笔留墨成为各地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已成人民共识。

积极支持成立中国书协,肯定书法传承继往开来

胡耀邦热心支持书法活动,和许多书法家结成友谊,感动了他们的一生。

杨再春是改革开放年代里涌现的当代书法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和几位中青年书法家刘炳森、范曾、苏士澍、谢德萍、何伟等人筹划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大家认为,应该先提交一份报告。杨再春是体育大学出版社编辑,承担起草报告之事,另推举一人,将报告呈递李先念。

大家觉得,还应该再找一位中央领导人,希望他表态支持成立中国书协,而且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胡耀邦。此事由北京日报长于书法的记者孙以增负责联系。他一番努力后,果然通知杨再春第二天即可前去。

杨再春第二天上午到胡耀邦家门口通报姓名,没费什么周折就进了客厅等候。他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觉得这不像中央总书记的家。屋子里陈设很一般,沙发扶手布面磨旧了,上面垫了一块布。

正思量间,胡耀邦就进来了,见面就问:“年轻人,找我有什么事?”

杨再春赶紧说明来意:“我们这些常年练书法的人,打算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胡耀邦应声而答:“这是好事啊。中国写字的人很多,应该有个组织。这是好事儿为什么不支持呢?我支持。”

“我今天来是想得到您的支持。你支持我们,要特别感谢您!”

胡耀邦连声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应该做的,应该支持。”

要求支持的事两句话就说完了,杨再春顺便问一声:“平常您写字吗?”

胡耀邦说,忙的时候不写,不忙的时候就写。

杨再春问:“那您一天写字能写上多少时间?”

胡耀邦又回答:“有事儿的时候不写。没事情的时候,我可以写上一两个小时。”

杨再春问道:“您临什么帖呀?”

胡耀邦回答:“我不临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话说得诙谐,很轻松。

总共说话不到10分钟,身边有人过来,手拿外衣让胡耀邦穿着上班。杨再春知道胡耀邦很忙,赶紧告辞。一出门才想起,要是请胡耀邦为书协成立一事写上几个字就好了。

杨再春乘兴而归,将胡耀邦支持成立中国书协的表态告诉了书法界朋友。大家十分高兴,成立书协的事自然加快了进度。1981年5月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

1983年,身居北京的书法家杨萱庭融汇颜柳书体之长,书写了李大钊烈士纪念碑碑文,镌刻在长4米、高2米的李大钊墓后青花石碑上。

这年10月29日,举行了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胡耀邦前往参加,仔细地观摩了碑刻上的杨萱庭书作。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将杨萱庭拉到胡耀邦面前介绍。胡耀邦对杨萱庭说:“你写得很好,字体挺拔有力,雍容大方。你是现代书法家,你为纪念李大钊烈士作了很大贡献。”听到胡耀邦的赞扬,杨萱庭非常高兴。

短暂退休岁月再练书法,追古抚今自有无限情怀

1987年1月辞去总书记之职以后,胡耀邦的空暇时间多了。在苦苦凝思一番之后,他的心绪渐渐平复,又一次寄情于运笔挥毫,在汉字的横竖撇捺钩点之间纵横构架。

只要身在会计司胡同的家中,大都在上午读书之后,胡耀邦会拿起毛笔来练字,这是他一天中的轻松时刻。

也许是因为思想之骏马驰骋70载再也不能有任何约束,也许是因为握笔挥毫的主人在蘸笔染墨的时候依然心游万仞,晚年胡耀邦练习书法时通常仍不临帖,而是乘兴书写30分钟到一个多小时之间。即使离京到外地,如果身体还好,他也是经常挥笔写上一会儿的。

也许是为了平静心情,他甚至用毛笔抄写了某个版本的《百家姓》,文末亲笔记录:“百家姓,共有四百三十八个姓氏。其中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共三十个。”

这样的练字,大约持续了一年多。旁人总以为,日积月累,一定是习字手迹堆积盈尺。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后渐渐熟悉了胡耀邦夫人李昭。听她介绍丈夫练字的情况后,有一次壮起胆子,对李昭前辈说,能不能送我一张耀邦同志练字手迹,留作永久纪念?

谁知李昭笑了起来,说:“找我要耀邦习字纸的人不少,但是大家没有想到,耀邦练字不是写在元书纸、宣纸上的,他觉得那样太奢侈,他练字写在看过的旧报纸上。他本人不愿意留这些东西,写过就随便处理,大部分卖了废纸,结果连我也没有留下什么。”

李昭说,她劝过胡耀邦,别人也对胡耀邦说过,年过70岁了,即便练字也用宣纸吧,这点宣纸还是用得起的。胡耀邦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只有在比较正式的题字题词时才铺开宣纸。

现在研究胡耀邦的墨迹,辞去总书记之后,他写在白纸上的书法数量不多,尤显珍贵。

胡耀邦晚年的秘书张耀光回忆,1987年下半年,胡耀邦的心情好些了,在家中学习写诗,同时练习书法。他常把唐诗宋词放在案头,有时大声朗诵,然后提笔书写,在旧报纸上写了很多唐诗。胡耀邦尤其喜爱杜甫的诗和辛弃疾的词,赞扬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情怀,认为辛弃疾的词饱含爱国真情。

他的练字时间比以前多了,但在整张宣纸上大笔挥毫题词却少多了。此时,想请胡耀邦留墨题字的人很多,但他很少答应。为万毅将军题字,是胡耀邦晚年为数不多的题赠。

1959年庐山会议上,万毅仗义直言,支持彭德怀的“万言书”,深深地震撼了同在会场的胡耀邦。此后万毅横遭打击,蹉跎将近20年。“文革”后,万毅恢复名誉,重新工作。他在1985年主动申请退出中顾委,寄希望于青年。对于这位直声满天下的将军,胡耀邦非常敬佩,在1988年冬前往长沙之前,思谋良久为万毅将军写了一幅字:“赤胆忠心无私无畏,钢筋铁骨长命百岁——万毅同志留念。”万毅于1997年10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但是,辞职后的胡耀邦再到什么地方去,尤其是置身风景名胜之处,极少用毛笔留墨了。临近生命终点之时,他回湖南小住,到过张家界和岳阳楼,陪同的主人不断请他题字,胡耀邦都推辞了,最后在宾馆里写一个自己的名字留下。

例外的情况是1989年1月6日,胡耀邦要离开长沙去广西之前,参观了著名的岳麓书院。参观已毕,主人早已准备好笔墨宣纸,执意将胡耀邦引到书案前。

这次,胡耀邦是心有准备的,他指着摊开的长140厘米,宽70厘米的整张宣纸说:“这张纸太大,容我回去写好送来行不行?”

众人都劝胡耀邦即时题写,胡耀邦动心了,说:“写什么呢?”站在身边的湖南大学校长翁祖泽建议:“就写‘千年学府吧。”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

胡耀邦略一沉吟,说:“还是题‘尊重知识,好吗?”说罢提笔写下这4个字。题毕,未署年月日。当场有人提醒今为何年何月。胡耀邦回答说:“真正的知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这是胡耀邦当众题写的最后一幅书法作品。

为撰写本文,先后访问过胡德谦、曹治雄、高勇、杨再春、张耀光、李昭,得到热情帮助,谨致感谢!

猜你喜欢

胡耀邦练字书法
芭蕉上练字
练字真的好烦啊
爆笑四格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诗书画苑
学会放弃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