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万盏心灯如何亮起——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太阳照在镜子上》
2014-11-17◎陈涛
◎陈 涛
看千万盏心灯如何亮起——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太阳照在镜子上》
◎陈 涛
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大多包含多义理解的可能,读之使人交集百感,万千回味,同时这多义的理解又均将读者最终领向对个体心灵的轻抚与体察。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太阳照在镜子上》即是如此。
作为一名青年写作者,宋小词对生活与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基于女性自身,对男性、婚姻,更是有着清晰而坚固的体认。文学即人学,即世情人心,宋小词深解其味。她在文中能紧贴人物内心,耐心体恤,在一份从容有度的掌控下完成自己的写作诉求,从而刻画出了两个生动真实、有着自然心理走向的姐妹形象,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太阳照在镜子上》主要讲述的是姐妹俩的生活故事,姐姐陶平始终对父亲中年抛妻另娶心存怨恨,并凝结成不散阴霾,以至于每每想起,便会产生刻骨的仇恨,所以这份情绪也会有意无意转迁至同父异母的妹妹陶安。陶平也正是怀揣这种心情开始了与陶安的一段迫不得已的交往,却在彼此的人生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父亲为姐妹俩起名陶平与陶安,其中寓意不言自明,他祝福两个女儿都能够一生平安,喜乐顺遂。文中姐妹俩的个性却并未顺应父亲的期许。陶平,她甘于平凡,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平庸的人生路上按部就班,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哲学与生存现状。只是她极有可能孤身终老。陶安,是现有生活坚定的叛逆者,她不安心于旧有的生活,婚姻的丑陋与不堪令她无法安宁,于是她选择反抗,换取另一种凛然的人生。作者笔下的姐妹俩是截然不同的个体,既矛盾又对立。一个黯淡、麻木,了无斗志,一个则健康、光鲜,充满活力。她们因为父母的情感纠葛而内心隔膜,又因为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不同而彼此怨念。面对如此绝缘的个体,作者却巧妙地寻找到了内在的逻辑通道,即不可否认的血缘联系以及孩童自身所代表的美好与柔软,将这两个先天感情淡漠,后天分歧巨大的女人结合在一起,故事也在她们不断的误会与体谅、对抗与和解中推向前进。
从表面来看,作者关注并探析的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代婚姻中的情感表达与生存境遇,这份思索在俩姐妹反差巨大的思维与个性的互相映照下,更显真切,刺痛人心。陶平是麻木的存在者,年少时经受的心理创伤始终无法平复,她抗拒男人,排斥婚姻,是一个既缺乏爱、又丧失了爱的能力的女人,是令人同情的。与姐姐陶平的被动生活不同,妹妹陶安是大胆追求自身幸福的女人,面对自己不幸福的婚姻,她敢于挣脱,与世俗对抗。在她心里,“是人都会选择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谁会选择跟自己讨厌至极的人在一起过日子?结婚了又怎样?生了孩子又怎么样?难道我的权利就没有了?”不过,最终不顾一切的陶安还是没能战胜世俗的眼睛,在极度绝望中跳江自杀,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休止符。作者笔下的陶安与陶平,两种不同的人生及碰撞,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是女性在生活与婚姻中的活法,究竟是听天由命淡然接受,还是奋不顾身大胆抗争?是女性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又究竟以何种方式收场?是谁该为大胆追求自身美好的女性的被侮辱,被伤害承担责任?是当女性面对伤害的时候,又该以怎样的心态与方式回敬这份伤害?等等。
但是,我们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又不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它拥有更深邃与更丰富的内涵及信息。正如陶平与陶安的名字有寓意一样,她们作为人物形象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精心注入的寓意。
陶安,其实代表的是一群对爱充满向往的人们,与性别、年龄、身份无关。在漫长人生旅途中,“陶安”,像每一个追求幸福、美好、理想、光亮的人,以真诚,善良,勇敢,自重,抗拒着俗世的挤压,一如初心,力图保持原有的光亮与新鲜。他们必须要小心翼翼躲避着来自外部的明枪与暗箭,又要确保自己的心在前行中葆有勃勃的生机,不会蒙垢于尘世。所以,文中最后陶安的绝望自杀,不仅是她美好生活的幻灭,更是作者对俗世陋习、久积成见的控诉与批判。
文章以陶平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更多的是陶安的故事。的确,给读者带来触动与震撼的也是陶安的命运,但是细细分析来看,最终所带给我们最多感触的实则是陶平。在陶安的身上,我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人的影子。或许也可以这样讲:你有很大可能不是陶安,但是你有非常大的可能一定是陶平。陶平,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做出了我们的举止,完成了我们的思索。
陶平自以为对生活的认识很深刻,一副看破红尘的模样,内心早就包裹严实,丧失原本的鲜活、柔软与敏感。与大多数人一样,她的生活原则是趋利的,有些世故,有些圆滑,不害人,同时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她不屑于生活中的单纯与天真,认为这是不可理喻。也正因如此,她才会为妹妹 “大张旗鼓出个轨,背个不守妇道的骂名,落个离乡背井的下场就为了一个屁事不懂的穷小子?”而不解,甚至愤怒;她也为自己的妹妹凛然拒绝赚钱多的按摩工作而觉得她做作,矫情,“我倒希望陶安能去做什么日式按摩,月式按摩,钱多呗,整个世界都堕落了,谁还在乎一个洗脚工的贞节,黄泥巴跟屎在一起,还不如就成了坨屎算了,至少没人敢随便踩。”但是这一切原本坚定的东西,最终变得摇摇晃晃,乃至崩塌。就像她原本以为 “我们之间横亘的东西太多了,那些怨恨与冷漠堆积成了沙石,又被时间浇筑成一堆水泥,这辈子也解不开了。”一样,却在她看到妹妹一直珍藏的全家福照片时;想到父亲临死前将姐妹俩的手放在一起时;感受妹妹为自己所做的洗脚服务时;意识到妹妹的孩子也是陶家的血脉时;不断体谅到妹妹内心的煎熬与痛苦时,慢慢转变。陶安似火,陶平如坚冰,坚冰终于在陶平自我不断的反省与自责中缓缓融化,其内心也重现温暖。
而我们,也追随着陶平的脚步,反思着陶平的反思,正如她自我剖析的那样:“如果陶安不是洗脚妹,是有体面工作的,嫁的老公不是养鸭子的,是很有头脑的小老板,出轨的情人不是穷混混,是一官半职的公务员,我会将她赶出去吗,我对她会有这么多的看不惯和忍不下去吗,说到底我欺负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当年的鸠占鹊巢,而是她的贫穷她的底层她的绝境。在我承认我自己势利的时候,我的后背陡然一阵烘热,有密密的汗从身体里钻出。我看到了我内心的阴暗,像一块生霉的豆渣一样,在我的心里深处散发着恶臭。”这锐利的自我解剖,是自言自语,亦是对每个人的诘问。
文中的俩姐妹最终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旅。原本健康活泼,年轻美丽的陶安跳江自杀,那份曾经无数次闪耀在她脸上的光,倏忽一下,灭了。而原本内心漠然、晦暗的陶平,却有心灯亮起,重燃生活的希望。那经久蒙尘的镜子,一如陶平布满灰尘的心,在细细地擦拭中,完成了自我的洁净、救赎与重生。所以,作品不仅控诉了美好的毁灭,给人以痛惜,也同时萌育了新生,给人以希望,并且这份新生所带给我们的震颤力度要重得多。
《太阳照在镜子上》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段关乎个体的心灵成长史。我们多少都能从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像。作者通过对美好毁灭的展示,为我们的心底升起了一盏盏灯,从而引领我们穿越长长的暗夜,通向光亮的所在。这应是作品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陈涛,山东人,生于七十年代,文学博士,现为鲁迅文学院教研部教师。先后参与《中国当下文学自由撰稿人调研》、《一至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文本分析》、《“80后”文学创作群体创作于生存状况调研》等多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执笔工作,先后在《文艺报》、《名作欣赏》、《文学界》、《安徽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散文作品。主编《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