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语丝

2014-11-17叶美金

西部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

叶美金

耻感文化 对于泛化于社会各个层面的阴暗现象,我们一方面切齿痛恨,另一方面乐在其中。而正是这种无羞耻感的行为,为阴暗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繁殖的土壤:企业造假、污染,官员不尊重科学,法官违背法律精神,作家炮制下流作品,学校贩卖文凭,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裁判吹黑哨,等等。对此,文化能坐视不理吗?

文化繁荣与民间文化说起春晚,说起国家大剧院,那是艺术家的园地,也是文化繁荣的标尺,以此引领十分必要。但是,舞台毕竟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产品也是有限的,而社会公共空间是巨大的,社会文化需要也是巨大的。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满足全社会多样性文化需求,政府要主导,社会要协力。

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 卢梭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我们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追逐的金钱是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我们这一代人有千百个理由成为奴隶,但我们不能再让子孙成为奴隶。所以,爱孩子,就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用精神力量解除精神枷锁 我们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精神充溢得几乎失控。当这种所谓的精神产品(包括真假莫辩的甚至是某种臆想、狂妄为主的精神安慰)接近甚至完全成为文化负累,对人类所带来的仅仅是卑微的催眠作用时,我们必须对其形式、内容进行解构,即用精神力量解除精神枷锁,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厚重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注入文化内涵,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进步,经年累月,我们构建了厚重的文化之塔。但时代在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在厚重的文化塔基上,书写新的篇章。

警惕影视中的暴力倾向 艺术应产生一种“中和心境”。艺术的美应该能给社会带来和谐。但是,反观当今的影视作品,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一味追市场、追视觉、追票房,使荧屏上充斥了血腥和暴力,是对社会和历史责任的严重缺位和逃避。文化土壤中的这种现象又直接从负面影响着社会生活。

诗是禅坐,不是催眠 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八十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如是说。事实上,常规语言只能对付现实,对付具体目标、对付局部;而在关键时刻,必须有诗性,必须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为人们提供通向现实的新途径。在一个喧嚣、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尤其如此。

文化民生的自觉与坚持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制下乡,是文化惠民的重大举措。其中有一项工程是建立农家书屋。尽管采取了很多办法,藏书量少、种类单一、更新较慢现象仍然突出。要破解难题,一是调动社会力量,继续捐赠;二是自身盘活,定期对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交换,让“死”书“活”起来。

文化的要义首先是人文化不仅是促进物质进步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物质“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文化发展的任务很多,但守护、传承、创新、发展应是其基本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是文化发展的轨迹;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本真。

文化的公益性和逐利性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两大内涵:一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活力;二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见地深刻。实践证明,以减少财政支出和人员编制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必然使文化的属性从公益性转向逐利性,无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

礼崩乐坏又该如何礼乐制度是周公的一大发明。礼维持秩序,乐保证和谐。具体说,就是礼维护等级、制定规则,乐调节情绪、平衡心理。也就是“乐统同,礼辨异。”倘若“礼崩乐坏”,就是礼无法维持秩序,乐不能保证和谐,该当如何呢?

儒家的“经”与“权”经,就是经常,是指原则;权,就是权宜,是指变通。比如说“男女有别”,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投井之类,该拉还是要拉的。这种主张教育我们:做事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

体制内走得最远的改革者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君权神授、君主独尊。天如何授权?通过人民满意这样一个事实:天与之,人与之。因此,合格的君主要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保障民权,也就是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老的孟子超越时空与我们对话。

文化之塔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诸多关系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教育的内核和走向:教书、育人是两大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职责。诗书满腹可能带来“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道德风险,而纯粹道德又不足以满足逐利之众。因此,文礼相偕,内外共律,应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把教育作为最大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普惠民众,并使之不受市场纷扰,也是当务之急。

文化的商业化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丰富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如果结合有度,将是双赢。但随着文化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商业化愈演愈烈,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渐行渐远。过度商业化迎合了人性中“价值失范、娱乐至上”的欲望,纵容了“恶搞、颠覆、否定一切文化传统”的偏执行为。

文化自觉与自信一个国家的文明,制度固然重要,文化更为深邃。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要件。但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需要的是文化自觉。坚守信念、坚持继承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以文化人,十分重要。

缅怀杜甫 一大早,诚恳而苍凉的杜甫形象在脑中萦绕。“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的是如此不堪的场景,展示的却是如此充满公共意识、如此敢于揭露黑暗的勇气。今天的我们,身边不乏积贫积弱者,也时常充满不公和不平。如何面对?少点谩骂,多点宽容;少点议论,多点建设,也许效果会更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先秦诸子中的杨朱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平等。牺牲个人满足社会(损一毫利天下)不对;牺牲社会满足个人(悉天下奉一身)也不对。自然、社会、他人、个体和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故“天下为公”;同时,“天下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没有个体幸福就没有天下幸福。

创造文化需求送文化产品到基层,要对接需求。但由于文化水平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基层社会文化的需求常常表现出不确定性、非理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为基层提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民族与世界、科学与大众、传统与创新、特色与开放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创造文化需求。

国学热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自我标榜。国学本应是生活的折射和升华,从而引领社会进步,而当今的国学热,却与商品化互相勾连,从而产生各种灰色甚至是黑色的“处世哲学”。中华文化自信、自强,要旨在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时代内涵。若始见不明,则“国学”危矣。

审美的童年在一次活动中,一位成名已久的歌唱演员学唱戏曲,怎么听都像是在唱歌,而一位从小在戏班中长大的小孩举手投足却戏味十足。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小学开设美育课。美育是心灵的渴望,儿童是培养关键期。如学英语,有人词汇量很大,但“看得懂、说不清;说得清、无韵味”,让人尴尬。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结果,文化自强的基础。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不忘本来,以史为鉴;吸收外来,取其精华;着眼未来,找准归宿。美国人搞穿越,穿向的总是未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历史;中国人呢,穿向的总是历史的故纸堆,以至于忘却未来。自信,源于历史,更要超越历史。

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视孔孟思想为文化好理解,视高楼汽车为文化并不容易。《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文化是在物的创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基本说清了道理。事实上,由于文化含量的增加,“物”因此而变得更加美艳,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品”,埃菲尔铁塔、法拉利汽车便是明证。

以文化人文化有先后、快慢、高低之别。虽各有其美,但难以各美其美。但逢美物,世人皆欲得之,怎么办?办法有很多,比如战争、协调、礼让等等。但这些办法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后遗症。唯一办法是化解,把人作为对象,以文化之。如何化呢?用精神自律,用规则他律。文化,使人高扬精神、遵守规则。

时空非距离,距离是什么早上预约,晚上便从东方明珠回到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从容地呼朋引伴、把酒言欢了。时空显然不是距离,那么距离是什么呢?可能是弱势心理和与世界接轨的能力,导致我们的理念、视野、思维和行为与之相比都存在距离。不知有汉,何谈魏晋?

流浪的质感人的一生都在流浪,而每一次流浪都不过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段落之一。重要的是身体的漂零还是心灵的流浪。当身体在流浪而心很踏实的时候,那是一种沧桑累积的成就感;当心在流浪而躯体足以支撑的时候,那是一种先天造就的优越感。所幸者,我的朋友都是有成就的流浪者。

哈姆雷特之问:“救不救希腊”?世界在纠结。让谁为希腊这样曾经的富裕国家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埋单,都不公平,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道德灾难。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在利益交叉不可分割的资本市场,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看来,救还是要救的。只是,要有点约束、有个底线才好。

洁静精微 孔子整理《易经》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具备两条:一是思想要清洁宁静。“学须静也,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也如是说。没有宁静的思想,没有纯洁的境界,我们很难公正地对待世界;二是方法要精致科学。光有思想境界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这样才能搭建服务社会的阶梯。

分享悖论“悖论”一词,含义比较丰富,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看起来好像肯定是错的,实际上却是对的;二是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实际上却是错的;三是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但逻辑上却自相矛盾。悖论像变戏法,不知不觉间把人引进深奥而有趣的数学世界。

中西哲学的异同中西哲学是两个相异的主体,犹如两片不同的树叶,但在人间大道和最终境界上又是相通的。西学重法,以契约为手段,秉持的是正义原则;儒学则重德,以教育为手段,秉持的是仁道原则。探究的不是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历史事件的意义。可谓殊途同归。

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很多人都想改造世界,因为世界常常不尽如人意。但拿什么去改造世界?人们往往等闲视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这一逻辑秩序,要求我们首先要有“经天长剑”,然后才可能“经天纬地”。古人的话,虽然老点,但很在理。

至简至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何易?易经、容易?简何简?简单、选拣?其实都不重要。最高深的道理,其实就是最平凡的道理,最高明的方法,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人之所以看不懂、想不通、放不下、走不出,皆因智慧不够。

道家之说越是想救治天下的,越不能把天下交给他。儒家或墨家,东奔西走、积极救世,但都只掌握了真理的一部分。以部分真理拯救世界,必然带来自私、狂妄和霸道。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出于公心,自己的想法最正确,自己的水平最高,于是,这世界大多是批评、批评、再批评。

自觉、自信、自大年轻戒力,中年戒智,老年戒欲,道理至简至深。力、智、欲表达了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优势,但运用不好,主客易势,损失巨大。年轻时的自觉,可造就中年的厚积薄发,从而自信有加;自信带来的成功,又容易为自大纵欲提供温床。人生需要哲理,社会管理亦然,理性控制十分必要。

人生的“业主”作为自然人,可以只考虑自己;作为社会人,承载着社会功能和责任。所以,人的业主有三:一是父母——身体、生命的孕育之地,情感的栖息、归宿之地;二是社会组织——提供生活、生产之地,秉持喜怒哀乐之地;三是芸芸众生——承接着人的释放,也限制着人的出格。三个业主的目标是一致的,珍惜!

吃一堑长一智按照这一普遍规律,人们离足智多谋应该越来越近!事实上不然。人为什么会屡屡吃“堑”呢?一方面可能是现实中的“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可能长智的速度跟不上吃堑的节奏。人的成长,间接知识很重要,直接知识更关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被领着或领着走。何去何从,冷暖自知。

中庸的情感 中国哲学中,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尽管各有所思,但传达的都是上帝魔鬼、阴阳渗透的中庸情感。如《庄子》中鱼的故事和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的是逻辑推理与直观移情谁可靠。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问的是谁更真实。中庸并非坏事,只是不要完全失了血性,比如对菲律宾。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