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系统研究
——品读刘业超教授《文心雕龙通论》
2014-11-17李剑波
李剑波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刘业超教授煌煌百万字的《文心雕龙通论》[注]刘业超.《文心雕龙通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不久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为湖南省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项成果,由上、中、下三编组成。上编侧重龙著外系统联系的综合研究,中编侧重控引情源的“文心”运动的系统研究,下编侧重制胜文苑的“雕龙”运动的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龙著的历史文化解读、现代文化解读与世界文化解读,对百年来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与现代升华,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视野中,以现代阐释的科学形态加速龙著的普遍接受进程。下面,试对该著作一点管窥式的品读。
一、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的具体展示和深度弘扬
《通论》对龙著所作的系统阐释,是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该著运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龙著之所以成就其伟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哺育的硕果,集中而言,是儒道释三学兼融的硕果。而和谐与折衷,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龙著在哲学上的核心凭藉。龙著就是这一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展示。《通论》上编的外系统研究,就是对龙著所以成就其伟大的历史文化根由的系统阐释和逻辑论证。这一系统阐释和逻辑论证,充分证明了一条重要的文化真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心雕龙》就是中华文化精神完美的学术聚焦和理性浓缩。这一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儒家所代表的人本精神、道家所代表的自然精神和佛学所代表的心力精神。《文心雕龙》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骨髓和根本方向。这一骨髓和根本方向,就是对兼容并包、和谐向上的精神态势的自觉追求。这一自觉追求,就是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精神依据。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站在兼容向上的高度,对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华进行“弥纶群言,研精一理”的系统融合,并进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全面体现的唯一学术著作,就是《文心雕龙》。将《文心雕龙》视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有血有肉的完美代表,允无愧色。这就是《文心雕龙》千余年来如此深刻地切入了我们民族的生活,在海内外具有如此广泛而重大影响的原因。[1](P315)
惟其如此,《通论》对龙著文化精神的体认,实际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体认,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伟大创造力的具体体认。以龙著之精深,见证中华文化之精深;以龙著之博大,见证中华文化之博大;以龙著之和谐兼容,见证中华文化之和谐兼容;以龙著之聪明睿智,见证中华文化之聪明睿智,从而唤起我们民族的自信之心与自豪之情,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就是《通论》最深立意之所在,也是该著所追求的最大学术价值之所在。
二、实现《文心雕龙》理论的系统化
《通论》对龙著的系统解读,既包括哲学、社会学、文学、写作学的解读,也包括美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力学的解读。这些多样性内容,最后都笼摄于一个统一的哲理“自然之道”之中,也笼摄于一个统一的工程战略“以心术总文术”的“总术”之中。通过上编《综论》,对《文心雕龙》外在系统联系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全息性论述,全面揭示了《文心雕龙》藉以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现实文化环境。通过中编《文心论》和下编《雕龙论》,将龙著的内在系统联系的系统机制,进行了贯通性的论述,全面揭示了“以心总文”的原理与方法。从而,从系统科学的高度,将该著的方方面面,凝聚成为一个通论式的有机整体。
《通论》的这一建树获得了省社科结项评审专家组的良好评价:
鉴定组三位专家认为,历来研究《文心雕龙》多为校注、散议、分论、专论,偏于文本阐释或局域性研究,缺乏宏观、整体、系统的论讨。而此项成果在体例、方法和思想观点上均有新的突破和推进,而独具特色:在体例上,著为通论是种填补空白,独标一格的创举,其篇幅又在120—150万字之间,是种煌煌巨制。它在文化大背景下,通过古今文论乃至文化的比较,对《文心》作系统、宏观、整体、深入的把握,其设定的27个专题已覆盖了《文心》的整个系统,凡应论及者都已论到,可称体例完备,论述周详;况不少部分为人所未及的灰区,都有作者的深入探讨。(《课题结项鉴定结论》)
这一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1987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牟世金在《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曾感慨深沉地说:“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文心雕龙研究》。”《通论》就是对这一感慨的积极回应。
三、实现《文心雕龙》理论的现代化
《通论》对龙著的系统解读,不仅忠实地还原了该著理论的历史面貌,在原来语境的平台上揭示了美学运动与写作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且遥承上世纪初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等著作所开创的“外来观念与本土材料相互释证”的先进传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元化所提出的“综合研究”的先进方法,将龙著中的核心范畴及其外在形态,一一做出了古与今的纵向比较及中与外的横向比较。辨同析异,存异求同,从中找寻出在学术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并将其融入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之中,沟通古今,融贯中外,使其成为可以为现代人喜闻乐见并可以为现代人服务的理论资源。《通论》的《文心范畴论》、《文心形态论》、《雕龙范畴论》、《雕龙形态论》等,就是这一对传统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的具体成果。微观地表现在各章各节中同样是如此,龙著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在《通论》中获得了既符合原意又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并将其建构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和工程系统。从而将这部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上升到可以指导现代实践的层面,也上升到可以与西方学术理论交流对话的层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向学术界提出过一个殷切的期望:“应该把中国文艺理论同欧洲的文艺理论比较一下,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定能把中国文艺理论的许多术语用明确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这一步真是功德无量。”《通论》的现代化建树,就是对前哲这一殷切期望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四、实现文心雕龙理论的工程化
对实践的重视,是龙著理论体系的起点、目的和灵魂,也是《通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论》在实现龙著理论的工程化方面的学术建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龙著工程学属性的明确认定
关于龙著理论学术属性的问题,一直是龙学研究中聚讼纷纭,悬而未决的认识灰区。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见解:“文学理论”说、“文学批评”说、“美学理论”说、“文章作法”说、“子书”说等等。这些认识,都包含了部分真理,但都不能从整体上说明龙著的全息属性,具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缺欠,未能抓住龙著理论的本质性特征,也未能揭示出所有各个特征之间的系统关系,因此不具有全面概括的逻辑说服力量。为此,《通论》特辟《属性论》专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揭示。《通论》的各个章节,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本质所作的具体展开。
《通论》根据龙著的全部理论材料充分证明,工程性是龙著的本质性特征。所谓工程性,指目的在于实践的属性,即立意在实践,指归在运作的属性。具见于龙著理论中,就是它的写作学属性。《通论》明确认为,写作学属性是龙著的本质属性。但是,它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写作学专著,而是具有博大精深指导思想体系的多学科的学术专著。其学术定位是:
它的基本实体的文章写作学与其指挥平台的多学科之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这一包罗万象而又以写作学为基本实体的学术系统,在整体属性上属于美学心理写作学范畴,是美学与心理学在哲学与社会学的系统参与下对写作学的深层切入。哲学是其本,美学是其经,心学是其纬,写作学是其用,社会学是其的。四大指导性学科因聚焦写作学而实化,写作学因四大指导学科的切入而博大精深。这一个五维式的认识体系,在世界美学史与写作学史中,都是独标一格的。在实践关系上,它属于理论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统一范畴。[1](P208)
将龙著理论定位为工程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完美统一,赋予龙著理论的基础性平台以明确的工程科学的属性,并将这一属性置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四大理论学科的统率之下,将龙著视为一个融理论科学与工程科学、融工作平台与指挥平台于一体的理论体系,这是龙著研究史上的第一次。这对于帮助学界准确理解龙著理论的属性和价值,是具有极大的导航意义的。
2.对龙著写作工程理论的系统阐述
《通论》对龙著理论所作的系统阐述,是置于写作学的平台上,按照写作运动的内在系统机制的链接关系进行的。
《通论》的中编《文心论》,是对“为文用心”的工程原理与工程方法的系统阐述。按照写作的心理运动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主体修养阶段;文心萌发阶段;文心构思阶段;文心外化阶段;文心接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了专门的篇章,对该阶段中“为文用心”的具体工作的具体原理与具体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些阐述既是对刘勰原意的遵循,又是对刘勰理论主张在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工程学发挥。这样,就将刘勰的“文心”理论,具化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控引情源”之“心术”。
《通论》的下编《雕龙论》,是对“文章以雕缛为体”的工程原理与工程方法的系统阐述。按照文章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体式,风格,熔裁,辞采,通变。每一个方面,都设置了专门篇章,对该方面的“雕缛为体”的具体工作的具体原理与具体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这些阐述无一不以刘勰的原意作为依据,又无一不是这些原意在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工程学发挥。这样,就将刘勰“雕缛为体”的理论,具化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制胜文苑”之“文术”。
将刘勰的文心理论具化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控引情源”之“心术”,将刘勰的雕龙理论具化为具有工程意义的“制胜文苑”之“文术”,这在现代龙研历史中,是具有首创意义和导航意义的。
3.对龙著自身写作艺术的全息概括
《通论》对龙著的写作工程理论的系统阐述,还表现在对龙著自身写作艺术的全息概括上。
《通论》认为,龙著不仅是一部在理论内容上体大思精,足以启迪永恒的学术巨典,也是一部在理论形态上金相玉式,足以成为后人楷式的美文鸿篇。“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情采》),龙著自身就是这一理论主张的卓越实践。这些具有系统意义的写作艺术,是学习写作实践的卓越楷模,值得全面总结。本著的最后两章,就是对此所做的全息概括。这一概括包括以下方面:龙著的立意艺术;龙著的结构艺术;龙著的语言艺术;龙著的接受艺术。
这些论述用刘勰自己的写作理论升华了他的写作经验,也用他的写作经验具化了他的写作理论。这使他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双向的升华:既赋予了他的理论以可以直接验证的实践品格,也赋予了他的实践以可以论证的理论品格,使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严密,更加完整。这对于指导当代的审美实践与写作实践,推动当代审美与写作的理论更新与方法更新,是具有首创意义的,也是具有导航意义的。
《通论》在龙著理论的工程化上的系统研究,获得了省社科项目结项评审专家组的明确肯定,认为该著对于“促进现代文论、写作学、美学、文化学的研究与教学”,具有“积极和突出的现实意义”。(《课题结项鉴定结论》)这一论断,是切中肯綮的。
五、推动中外文论的沟通与交流
《通论》对龙著的研究,是在中外比较的大平台上进行的。这种空间比较的方法,实际就是一种跨文化的平行性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正因为共置于一个统一的理论平台,二者之间在思维方式上与范畴上的同与异,才能获得鲜明的显示。该著第八章中的“东方文心与西方诗学的跨文化比较”的专节,就是具体例证。《通论》明确认为,二者之间的同,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异,是民族思维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反映。把握二者之同,有利于对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的认同。把握二者之异,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中西对话与互释,在二者之间架起双向沟通的桥梁。
《通论》以龙著为视窗对中华文论中系列理论问题所作的系统性对照和比较,对于凸显中华文论在世界文论中的崇高地位,促进中外文化的平等交流,推动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这一学术开拓,把中国古代的文论范畴转化为现代人可以普遍理解和普遍接受的文论范畴,也对古代西方与现代西方的文论范畴,以中国式的话语作出中国式的解读和品读,必然会加速龙著走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也加速中华文论与世界文论的平等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业超.文心雕龙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