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滞后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衰落
2014-11-17杨松华
◎ 杨松华
制度滞后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衰落
◎ 杨松华
我们研究历史,既要找到那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因素,也要找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消极作用的因素,并深刻地认识它们,特别是分析后者的严重危害性用以警醒自己。本篇文章从中国近代因制度滞后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这些历史教训。
从制度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之所以落后西方国家二百年,即西方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而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因为古代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17世纪中后期,正当近代欧洲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变革,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蜕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中国却仍在封建主义的社会框架内进行只换皇帝不换制度的改朝换代。由东北满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政权,大体上沿袭的也是明王朝的制度。
1644—1840年,从清军入关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上,与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的那些革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是一个在性质上与近代欧洲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它遵循着一千六百多年前老祖宗创立的制度轨迹,正慢悠悠地走着自己习惯了的老路,维持着“天朝”帝国的荣耀和至尊。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它的顶峰,在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上还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结构和因循守旧的制度,却和它所代表的旧世界一样,已经无可挽回地没落了。中国就像一个已经从内部烂掉的橘子,要从表面看到它的腐烂,还需要有些时日罢了。
事实真相很快就打破了“天朝”帝国表面的强大。当中国被帝国主义的炮火轰开大门,又被西方列强廉价的工业品冲垮经济防线的时候,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国的衰弱就暴露在世界和中国人的面前了。如果世界没有发生欧洲的巨大变化,如果欧洲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也许还会是世界第一。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了。在16、17世纪,当欧洲正在酝酿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说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差距并不存在,但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中国在制度上的滞后和保守,注定了它无法战胜从制度创新中获得巨大生产力的欧洲。从本质上看,这是新旧两种生产力、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也是二百年来中西方在制度创新与制度保守两种制度选择中的必然结果。此后中国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经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悲惨的时期。中国古代制度的千年不变,使我们的祖先在世界局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历史关头,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方方面面以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丧失了制度原先具有的巨大调节力和适应力,从而失去了与世界发展趋势同步前进的机会。
当我们探讨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时,不能否定封建君主的责任,但是,不论由谁当皇帝只会影响中国失败的速度和方式,从本质上说,在鸦片战争还没有发生之前,谁输谁赢就已经确定了。两个社会在对农业社会制度演变过程的守旧和革新,实际上早已注定了这场较量的输赢。
历史的教训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制度改革创造了崭新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都是制度革新的胜利。我们必须牢牢记取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时时注意世界发展的新动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革新我们的现有制度,以制度创新保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节选自《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北京出版社。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