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曹植的“惊风飘白日”

2014-11-15张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悲情

[摘 要] 曹植的诗歌中“惊风飘白日”被反复使用,“惊风”的诗歌意象被多重的演绎变化,但无一不富有悲凉慷慨之情。而“白日”则是曹植诗作中另一常见诗歌意象,它描绘了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本文通过对曹植相关诗作的分析,深入探讨“惊风”及“白日”意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风;悲情;白日;诗歌意象

曹植《赠徐干》篇中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而其《箜篌引》中也有:“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的诗句。“惊风”和“白日”不仅在这两首诗中出现,也常见于曹植的其它诗作中,可见曹植十分钟情于这两个诗歌意象,那么它们到底被曹植赋予了怎样的特殊意义?

一、“惊风”意象的多重演绎

虽然是相同的诗句,但《箜篌引》是作于曹植贵公子时期的一篇游宴诗,这里的“惊风”阐释的是作者对时光荏苒、人生短促的感慨,衬托了作者渴望建立不朽功业的迫切心情;而《赠徐干》则是曹植的赠答之作,从“聊且夜行游”我们便不难看出,此诗着重抒发的是曹植壮志难舒的苦闷。较之《箜篌引》,《赠徐干》中的“惊风”除了亦有对时光飞逝的悲慨之外,更增添些许对世事无可奈何的惆怅;此诗中“风”的“惊”不再是光阴的急促难留,而是在这朝不虑夕的乱世中,生命的朝露之感只能令诗人感觉到的风更加地飘忽不定。

除了“惊风”曹植的诗作中还大量运用了“悲风”、“清风”、“凉风”等诗歌意象,它们都是“惊风”在不同背景下的演绎。

1、“悲风”述悲情

整个建安时期都萦绕着浓浓的悲剧气氛,社会离乱,民遭涂炭,朝野皆荒凉,故诗人多作慷慨悲歌,这就印证了《礼记·月记》中所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正是建安时期的“世积乱离”,导致了世人的“风衰俗怨”,这种“风衰俗怨”的时代风貌与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存不朽盛名的精神相融合,于是就形成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并“梗概多气”的慷慨悲凉艺术风格。也或许正是因为风的飘忽不定与其席卷一切的破坏力,使得建安文人总喜欢用“风”的意象来诉说这个时代的悲情。“检阅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三曹和‘建安七子诗歌,包括残篇270多首,诗中出现‘风一词的达59首,约占总数的1/5强。”多用“风”意象的这一特点在曹植的诗作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如曹植《杂诗二》有:“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后人多从此说,认为是曹植对朝堂的影射;同时也有些人根据该诗中:“孤雁飞南游”之句,认为此诗也可能是是秋天实景的描绘,描述了诗人登台思远人的一种心境——台高风急愈发凄厉,人的心情也就越沉重,正是作者以景中“悲风”写人生忧伤无限。

然而《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悲风”意象便有了深层的寓意——当“悲风”刮过高树,人们很自然地便联想到狂风残酷地摧折树木的破坏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植不再是单纯地思念友人而伤悲,所谓“悲风”更加象征现实中恶劣的政治环境,政治上的挫折与压迫是此时的曹植愁闷悲苦地最大根源。此外,曹植还以“弃妇”自比来诉说内心的苦闷,《浮萍篇》:“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就是以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口吻,自述了她竭力隐藏悲痛的心理活动。正是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女子的眼泪如“垂露”一般凝重。曹植借用自古以来以“夫妇”喻“君臣”的诗歌传统,来倾诉自己在政治处境低落岁月里的凄凉与哀伤。

“悲风”的诗歌意象不仅仅被曹植用来寄寓悲情,更有一种英雄的悲壮意味。在曹植的述志诗《杂诗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中,“悲风”描写的是吴国的风土物候,抒发的是甘心为国赴难渡江征吴的悲壮情怀。而《杂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 中的“悲风”扬起的则是诗人对连年征战在外的士兵最深切地同情。这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雄浑壮烈,是整个建安时代最为突出的悲情风格。

建安时期的战乱、疫病、灾害并行,人的生命犹如风中摇曳的烛光,动荡的时代为所有建安人的生命渲染上悲情色彩,特定的时代环境赋予整个建安时期的文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慷慨悲凉的气质。“悲风”的诗歌意象恰恰暗合了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曹植之外的建安文人也常常以“悲风”来直抒胸臆,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王粲《赠蔡子笃》:“烈烈冬日,萧萧悲风”;阮瑀《七哀诗》:“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等,“悲风”意象凝聚了世人的无限哀愁,将“风”赋予感情色彩,更加强调了诗人的悲戚之情。

二、“清风”反衬浊世,“凉风”更见人心凉

“清风”、“凉风”本给人以清爽舒适之感,但在曹植的诗中却是凄清、悲凉之意。《赠丁仪》:“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描写了秋天气转凉,木叶渐落,寒霜凝阶,清风吹阁,一片秋气萧杀的景象。曹植担忧丁氏兄弟,且忧惧自身的处境,于是原本熟悉的豪华的宫室,此刻却有一种冷峻肃穆的气势,咄咄逼人。《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曹植生于战乱颠沛之际,对于黎民的疾苦有一定的认识,他感伤国家破碎乱离、百姓行役不已,自然界是如此一片清静祥和之态,而人世间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曹植诗中的“风”多来自于秋冬时节,或许正是秋冬的肃杀与惨烈才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才能深刻地体现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惆怅。《离友诗其二》:“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在这秋风萧瑟之际,诗人与友人分别,伤感与难舍之情意愈发浓烈。“凉风”肃肃不禁让人想起燕太子为荆轲送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悠然升起一种千古同怀的悲怆。《赠白马王彪》篇有:“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诗人压抑、曲折的表露出心中的沉痛和幽愤,在对人生、命运无可奈何的极度悲愤中故作豪言壮语,是对即将分手的曹彪的勉励,也是悲愤之极而作的自我安慰。当然,曹植的“凉风”亦有刮于炎暑之际的快乐之时,《侍太子坐》中:“寒冰辟炎暑,凉风飘我身”,所描绘的正是曹植身为贵公子时期游宴生活的惬意与舒适,是曹植生命之中短暂的快乐之“风”。endprint

除了“惊风”、“悲风”、“清风”、“凉风”等诗歌意象,曹植的诗中还有其它类型的“风”。例如:《朔风诗其一》:“仰彼朔风,用怀魏都……凯风永至,思彼蛮方”中表现诗人捐躯赴难的壮志雄风。亦有形容命运坎坷、颠沛流离的“风飘蓬飞”(《朔风诗其三》)、“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杂诗五》)。而《吁嗟篇》:“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则是全篇描写飘荡不定的飞蓬,用此来比喻曹植的颠沛生活。

三、“白日”意象的特殊含义

曹植除了构筑“风”意象的典型,“白日”也是其诗作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在东汉末年的诗作中,“白日”的意象被大量引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意象化的太阳,用来喻指君王。例如: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行行重行行》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李善如此作注道:“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毁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顾反也。《文子》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陆贾《新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古杨柳行》曰:‘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简言之就是李善通过引用诸多诗篇中的同类意象,指此诗中的“白日”暗喻君王。而与曹植同时期的诗人王粲,其《登楼赋》有:“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此诗中的“白日”却是实指,意为太阳、阳光。同样的,在在曹植的诗作中“白日”也有诸多不同的蕴涵。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形容傍晚的时候急风大作,太阳很快地就落下去了,这里有慨叹时光飞驶人生短暂之意。《箜篌引》中“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令人但觉日色微薄、日影西斜,岁月飞驰如轮、飞逝如水,还想沉酣歌舞,迟暮已在眼前,诗人于欢会之时突感美好时光实在短促,乐极顿生悲感,因而“白日”在这里更有惨淡之意。《名都篇》:“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转眼白日西沉,时光飞逝无法拦阻。在这些诗句中,“白日”都是指具体的太阳,更确切地说是指即将落于西山的夕阳。

《侍太子坐》中:“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的“白日”并非指颓然没有生气的惨淡夕阳,而是指雨后天晴,天空中的太阳可爱如光耀万物的冉冉春日。很显然,这里“白日”更侧重于指阳光。

《赠白马王彪》中亦有:“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此“白日”不仅指将落的夕阳,亦暗示曹植自身已为君主曹丕越来越疏远。因为在《赠白马王彪》此句之前的第二章有:“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山路又高又长直达云日,我的马都已经累病了,但病马尚能前行接近云日,而我只能郁郁忧愁。“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想回去质诉是不可能的,自己勒马踟蹰,无计可施。曹植不单是描写山路霖雨泥泞难行,更喻指自己的政治道路更加的坎坷,“白日”的逝去更暗示了前途的一片灰暗。

由于曹丕父子的挤压与迫害,被剥夺自由的曹植既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亦不能与亲友来往一诉悲怀,他只能通过一些诗作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如《远游篇》中的“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黄节作注曰:“屈原《远游》曰:‘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是说曹植与屈原一样被君王疏远而遭放逐。为了摆脱这种苦闷,曹植只能通过游仙访神的创作方式来抒发内心的不甘与抑郁,这也正是为什么曹植后期作品中存在大量游仙诗的深层原因。这些游仙诗中亦有大量的“风”、“日”等诗歌意象,但它们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中的“风”、“日”已然大不相同。在这些游仙诗中,“风”与“日”等意象不再是真实的景象,而是理想化了的、寄托了曹植希望的存在,诗中的“风”是顺风,“日”是和日。如曹植《仙人篇》中的:“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又如《升天行其一》:“乘风忽登举,仿佛见众仙”中描绘的那般,诗人乘风御行,上天入地随心所欲。曹植在这里不再受现实的束缚,可以自由的出入任何地方,可以扭转乾坤“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升天行其二》)而不是现实中的被动受挫、无力回天。

风雨飘摇的建安时期,社会动荡骚乱,世人惶惶不安,在这一宏阔苍凉的时代背景下,正处于人性觉醒时期的建安文人,精神上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煎熬。唏嘘的身世、不世的才华、绝望的乱世……一切的一切,都令曹植这位旷世奇才,当之无愧地成为建安文人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他的悲情与苦闷演绎着那个烽烟迭起的岁月中独特的诗人情怀,而“惊风”“白日”这些诗歌意象正是曹植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构筑而成,此中意味怎能不令千百年来的人们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黄节撰,曹子建诗注(外三种)阮步兵咏怀诗注[M].中华书局.2008.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1977.

[3]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M].中华书局.2005.

[4]邬国平选注.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阳(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悲情
侯孝贤《悲情城市》释出4K修复版海报
钗头凤·痛悼爱妻
悲情英雄
秦氏的悲情与野心*——乾隆末年一桩离婚案中的底层妇女
“悲情营销”是在坑农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