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影响分析
2014-11-15温燕段国金张雄鹰
温燕++++++段国金++++++张雄鹰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方法 该次共选择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均为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40)与穿刺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无统计差异,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ICU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实施穿刺引流积液治疗,可使病情缩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救治在功率,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胸腔积液;ICU;机械通气;撤机;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82-02
机械通气为呼吸监护病房重要的救治患者手段,胸腔积液为常见合并症,一旦发生,特别是大量胸腔积液,均造成患者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改变,对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病情加重,治疗更为棘手。如何选取有效手段处理,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为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合并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救治对撤机影响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均为该院收治,男48例,女单32例,年龄53~87岁,平均(71.4±2.6)岁。经胸部CT、胸部X线、B超证实合并中等或大量胸腔积液,基础疾病均为重症肺炎。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即往有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疾病病史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采用保守方案治疗。观察组:本组在撤机前穿刺引流胸腔积液,穿刺部位经床旁超声固定,局部麻醉,胸腔穿刺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为10~15 cm置入深度,完成固定操作后接袋引流,均>1 000 mL引流量。观察组两组病情,待呈稳定表现后,实施撤机试验前评估,转为30 min自主呼吸试验,对撤机步骤加以指导。具体标准为:①撤机试验前评估:较好的控制原发疾病,咳嗽反射良好,浅快呼吸指数≤105,氧合指数>1 350~200 mmHg,FiO2≤0.4~0.5,pH值≥7.25,PEEP≤5~8 cmH2O,镇痛、镇静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剂量减小。②自主试验成功:患者无发汗、无不适、意识清楚、无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FiO2≤0.50时,呼吸频率改变<50%或<35次/min,动脉血氧分压≥50~60 mmHg,收缩压改变<20%或<90~20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10 mmHg,心率改变<20次/min或<120~140次/min,pH值>7.82,SpO2≥85%~90%。
1.3 指标观察
记录总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救治时间,再插管率(撤机后48 h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情况比较 (x±s,d)
3 讨论
机体在正常状态下,有少量液体分布于胸腔,发挥润滑作用。当受各种原因影响,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或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静水压升高,造成胸膜液体吸收减少或产生增多,易引发胸腔积液[2]。胸腔积液在危重症患者中有较高发生几率,易使胸内压力增加,肺受压体积缩小、膨胀不全,扩张受到一定限制,出现不均匀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因此程度不等的降低,诱导了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使肺通气呈不均匀分布,通气/血流比例表现为失调状态[3]。有报道指出,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发生时,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可使换气和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并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有研究表明,对胸腔积液行引流操作,可使氧输送提高,氧消耗增加,肺、动静脉分流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加,使氧合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针对病情危重,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的患者,因受病情影响,在按常规体位及位置行胸腔穿刺操作可行性不高,且在实施机械通气时,若不慎造成肺穿刺伤,易引发气胸,向张力性气胸发展,最终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4]。该次观察组中心静脉穿刺引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方法 该次共选择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均为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40)与穿刺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无统计差异,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ICU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实施穿刺引流积液治疗,可使病情缩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救治在功率,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胸腔积液;ICU;机械通气;撤机;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82-02
机械通气为呼吸监护病房重要的救治患者手段,胸腔积液为常见合并症,一旦发生,特别是大量胸腔积液,均造成患者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改变,对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病情加重,治疗更为棘手。如何选取有效手段处理,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为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合并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救治对撤机影响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均为该院收治,男48例,女单32例,年龄53~87岁,平均(71.4±2.6)岁。经胸部CT、胸部X线、B超证实合并中等或大量胸腔积液,基础疾病均为重症肺炎。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即往有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疾病病史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采用保守方案治疗。观察组:本组在撤机前穿刺引流胸腔积液,穿刺部位经床旁超声固定,局部麻醉,胸腔穿刺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为10~15 cm置入深度,完成固定操作后接袋引流,均>1 000 mL引流量。观察组两组病情,待呈稳定表现后,实施撤机试验前评估,转为30 min自主呼吸试验,对撤机步骤加以指导。具体标准为:①撤机试验前评估:较好的控制原发疾病,咳嗽反射良好,浅快呼吸指数≤105,氧合指数>1 350~200 mmHg,FiO2≤0.4~0.5,pH值≥7.25,PEEP≤5~8 cmH2O,镇痛、镇静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剂量减小。②自主试验成功:患者无发汗、无不适、意识清楚、无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FiO2≤0.50时,呼吸频率改变<50%或<35次/min,动脉血氧分压≥50~60 mmHg,收缩压改变<20%或<90~20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10 mmHg,心率改变<20次/min或<120~140次/min,pH值>7.82,SpO2≥85%~90%。
1.3 指标观察
记录总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救治时间,再插管率(撤机后48 h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情况比较 (x±s,d)
3 讨论
机体在正常状态下,有少量液体分布于胸腔,发挥润滑作用。当受各种原因影响,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或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静水压升高,造成胸膜液体吸收减少或产生增多,易引发胸腔积液[2]。胸腔积液在危重症患者中有较高发生几率,易使胸内压力增加,肺受压体积缩小、膨胀不全,扩张受到一定限制,出现不均匀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因此程度不等的降低,诱导了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使肺通气呈不均匀分布,通气/血流比例表现为失调状态[3]。有报道指出,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发生时,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可使换气和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并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有研究表明,对胸腔积液行引流操作,可使氧输送提高,氧消耗增加,肺、动静脉分流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加,使氧合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针对病情危重,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的患者,因受病情影响,在按常规体位及位置行胸腔穿刺操作可行性不高,且在实施机械通气时,若不慎造成肺穿刺伤,易引发气胸,向张力性气胸发展,最终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4]。该次观察组中心静脉穿刺引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方法 该次共选择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均为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40)与穿刺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无统计差异,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ICU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实施穿刺引流积液治疗,可使病情缩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救治在功率,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胸腔积液;ICU;机械通气;撤机;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82-02
机械通气为呼吸监护病房重要的救治患者手段,胸腔积液为常见合并症,一旦发生,特别是大量胸腔积液,均造成患者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改变,对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病情加重,治疗更为棘手。如何选取有效手段处理,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为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合并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救治对撤机影响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均为该院收治,男48例,女单32例,年龄53~87岁,平均(71.4±2.6)岁。经胸部CT、胸部X线、B超证实合并中等或大量胸腔积液,基础疾病均为重症肺炎。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即往有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疾病病史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采用保守方案治疗。观察组:本组在撤机前穿刺引流胸腔积液,穿刺部位经床旁超声固定,局部麻醉,胸腔穿刺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为10~15 cm置入深度,完成固定操作后接袋引流,均>1 000 mL引流量。观察组两组病情,待呈稳定表现后,实施撤机试验前评估,转为30 min自主呼吸试验,对撤机步骤加以指导。具体标准为:①撤机试验前评估:较好的控制原发疾病,咳嗽反射良好,浅快呼吸指数≤105,氧合指数>1 350~200 mmHg,FiO2≤0.4~0.5,pH值≥7.25,PEEP≤5~8 cmH2O,镇痛、镇静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剂量减小。②自主试验成功:患者无发汗、无不适、意识清楚、无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FiO2≤0.50时,呼吸频率改变<50%或<35次/min,动脉血氧分压≥50~60 mmHg,收缩压改变<20%或<90~20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10 mmHg,心率改变<20次/min或<120~140次/min,pH值>7.82,SpO2≥85%~90%。
1.3 指标观察
记录总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救治时间,再插管率(撤机后48 h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情况比较 (x±s,d)
3 讨论
机体在正常状态下,有少量液体分布于胸腔,发挥润滑作用。当受各种原因影响,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或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静水压升高,造成胸膜液体吸收减少或产生增多,易引发胸腔积液[2]。胸腔积液在危重症患者中有较高发生几率,易使胸内压力增加,肺受压体积缩小、膨胀不全,扩张受到一定限制,出现不均匀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因此程度不等的降低,诱导了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使肺通气呈不均匀分布,通气/血流比例表现为失调状态[3]。有报道指出,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发生时,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可使换气和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并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有研究表明,对胸腔积液行引流操作,可使氧输送提高,氧消耗增加,肺、动静脉分流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加,使氧合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针对病情危重,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的患者,因受病情影响,在按常规体位及位置行胸腔穿刺操作可行性不高,且在实施机械通气时,若不慎造成肺穿刺伤,易引发气胸,向张力性气胸发展,最终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4]。该次观察组中心静脉穿刺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