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探讨
2014-11-15郭建伟
郭建伟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90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内置管肠排列术,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1±3.1) h、(6.3±1.7)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8±3.9) h、(11.9±2.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 内置管肠排列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042-02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腹部手术后较常遇到的一类并发症,其发生与小肠粘连有关,造成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而形成的一系列梗阻症状[1]。本病发生后,给患者给来较大的痛苦与不适,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再次手术。但是,连续创伤不仅带来患者心理负担,亦会增加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2-3]。为进一步探讨严重粘连性肠梗的有效治疗方法,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案不同进行临床分组,研究组进行内置管肠排列术,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每组45例。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0.1±11.6)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13例,消化道穿孔术患者10例,肠扭转术患者9例,肠破裂修补术患者8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6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0.5±11.7)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12例,消化道穿孔术患者11例,肠扭转术患者10例,肠破裂修补术患者7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常规手术方案选择为原切口进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步骤如下:取平卧位,采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探查确定梗阻部位,行松解粘连,缝合切口;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操作,如必要可进行肠切除吻合术。研究组:手术方案选择为内置管肠排列术,手术切口为左侧或右侧腹直肌切口。首先对患者的粘连肠管进行钝性或锐性分离。分离结束后将一荷包缝线放置于系膜缘空肠壁上,位置大概在十二指肠悬韧带18 cm左右处,直径约为1.5 cm左右。肠内置管根据顺序依次放好,并由阑尾根部穿出,然后进行双层荷包缝合固定。于空肠肠排列管引出处进行隧道式包埋,约8 cm左右,然后从腹壁引出,将肠管在壁层腹膜引出处与腹壁固定,同时根据顺序依次将肠道送回腹腔,最后放置引流管引流。
1.3 观察项目
1.3.1 手术指标 主要包括了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1.3.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患者术后有感染、腹腔囊肿等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腹部手术后较常遇到的一类手术并发症,随着各类腹部外科手术的日益频繁,其发生率亦呈现一定上升的趋势。目前研究认为,粘连性肠梗阻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均无明显特异性,可见于各年龄层的男性与女性[4-5]。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粘连性肠梗阻亦属于一种自然生理过程。是手术结束后,机体为了修复创伤,预防炎症以及促炎症因子广泛扩散而形成的一种防御性反应[6]。研究认为,出现肠粘连时,如果肠内容物运行较为畅通,则不会出现明显的梗阻表现,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患者术后出现反复腹痛等不适时,同时伴有明显的梗阻表现,才需要进行相应手术治疗[7]。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的一类腹部外科术后并发症,由于粘连较为混乱与无序,造成肠梗阻临床症状反复慢性发作,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案较多。其中,外固定术曾是临床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手术容易在肠管转折处形成锐角而再发梗阻,使得患者术后极易出现顽固性腹痛以及弥漫性腹膜炎、肠瘘等。内置肠管排列术又称内固定术,是近年来一种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新型手术方案。其相比外固定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8-10]:①内置肠排列管借助小肠来支撑肠管,能够使得肠管整齐、有序的排列。特别在小肠拐角转弯处,使其成为钝角,预防梗阻的再发。②内置肠排列管术的适应症较为广泛,能够用于各种类型的肠粘连患者,对于广泛肠粘连并伴有腹膜炎的患者尤为适用。内置肠排列管术对患者肠壁血管不会造成损伤,不会造成肠管血运障碍,亦不易发生成角的致密粘连。这些优点均能够降低肠绞窄的发生,避免二次手术。③内置肠排列管术创伤较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一般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可进食。④内置肠排列管术操作简便,技术较易掌握,且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可广泛用于基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endprint
该研究就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首先,该研究对比了两者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指征。结果提示,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快,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另外,我们比较了两组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而对照组则为24.44%(P<0.05),与李炳禄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该结果提示,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当然,医务人员必须明确内置管肠排列术只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最后手段,对一些广泛而严重的粘连,无法采取其他术式的时候方可采用,因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就显得尤为关键。
综上所述,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Eren T,Bayraktar B,Celik Y, et al.Acute malign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synchronous multifocal intestinal cancer in Peutz-Jeghers syndrome: Report of a case[J].Surgery today,2012,42(11):1125-1129.
[2] 屠义梅,张乃臣.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J].河北医药 ,2013,(19):2972-2973.
[3] 冯永东,周其林,杨传永,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0-862.
[4] 邵华,孙威,蒋本春,等.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99-100.
[5] 张永旺.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9):1276-1278.
[6] 李炳禄,刘惠斌,郭万桃,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3):312-314.
[11] Arulmolichelvan A,Sivaraman A,Muthukrishnan A, et al.Cecal volvulu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malrotation presenting as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12,21(4):389-391.
[12] Chu DI,Gainsbury ML,Howard LA, et al.Early Versus Late Adhesiolysis for Adhesive-Re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 Nationwide Analysis of Inpatient Outcomes[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13,17(2):288-297.
[13] Toth E,Zawadski A,Thorlacius H, et al.Gastrointestinal: Cholecystoduodenal fistula with gallstone-induc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3,28(2):377.
(收稿日期:2014-0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