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结构优化探析

2014-11-15周敏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应用型高校

周敏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从主体的层面看,要建设一只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制度的层面看,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制定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客观的制度保障。从物质条件的层面看,就是要为课程结构的优化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必要的经费支持。从文化的层面看,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文化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 高校 课程结构

高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其教学素质。教师教学素质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石。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英语专业教师践行英语素质教育、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的过程。概括而言,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要提高其教学素质包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追求广深的专业知识、掌握师生交往技能、具备科学而艺术的教学方法、具有与时俱进创新学习方式的能力、具有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等。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上述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必将有利于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顺利进行。

课程结构的优化需要优化的教师梯队。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需要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特色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梯队。一方面,要在在发挥英语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学术带头作用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使其研究成果充分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青年教师队伍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专家听课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投身社会实践,为青年教师进修提供经费支持,为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将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程结构优化活动之中,提高其参与课程结构优化的主动性、能动性。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制度是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制度保障

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课程管理能够使课程活动处于可监控、可干涉、可改进的范围内,是各种课程活动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管理是其课程结构优化的制度保障。在我国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质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要处理好课程管理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这些对于保证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的正确性、措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等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就管理制度来说,应用型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这些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制度、课程管理条例、校内课程评价制度、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建设条例、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具体到英语专业来说,依据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层次划分,可以成立不同课程部,分层管理。同时依据教育部门的指导性意见从总体上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时、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安排以及理论课、实践课的比例分配情况等做出科学的规定。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经费支持是英语课程结构优化的物质保障

课程资源从广义说与教学资源同义,就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即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人力因素。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物质保障。课程结构的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数量、类型、比例的调整与优化上,更应该探索出一条各种课程资源统整、优化的课程结构优化之路。

过去,我们常常把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习题册、指导书等。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中,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除了上述所列的课程资源外,网络课程、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科研院所、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课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在应用型高校不断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背景下,教学、实训(实践)基地成为当下新生课程资源中的重要一员。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是供学生来完成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在完成其实践教学使命的同时也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实践教学的合理、有序开展也是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结构的一种表现。

课程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序进行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出于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新开设一门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来购买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网络、电子、印刷版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如果学校没有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师,还需要支出工资聘请教师。另外,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其他条件,如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三.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文化保障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的人、事、物在交互作用、多边互动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生态和精神场域,是师生社群共同构筑起来的以教育、学习、活动为内线的独特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是有利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自己的特征:历史超前性、主观浪漫性、文化创造性和选择性、主客体同一性等等。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栖身其中的精神氛围,是课程活动的场所,是课程结构优化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附着于校园情景中的人际关系,附着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学生管理制度等学校教育结构中,这些都是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所以,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高校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也对高校课程结构的优化起到文化保障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高校课程结构优化发挥文化保障作用是通过其整合、组织、交往、凝聚和社会化的五大功能实现的。第一,校园文化是校园情景中各种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远大于各要素简单之和的整体——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在整合校园内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为课程结构的优化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会由于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适应感、依存感而在心理的层面上被校园文化紧密地组织起来,为师生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完成课程结构的优化的任务提供了一种文化心理保障。第三,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设施、环境、建筑、语言、文字等是校园人际交往的场所、纽带和工具,也是课程结构优化中各种交往活动得以实现的文化场域。第四,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是最具凝聚力的精神实体,它有助于加强师生的团结、凝聚师生的力量、加快课程结构优化的步伐。第五,显性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校园文化提供各种比赛、文化、社团、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有利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从而有利于课程结构优化目标的达成。

(作者介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