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学作品的审美与填补

2014-11-15王国富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审美

王国富

内容摘要:作品先于欣赏而存在,是文学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作品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文学欣赏始于对作品的物质媒介的感受。作品是一种有待于欣赏者去填补的实体。

关键词:文学作品 审美 填补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作品先于欣赏而存在,是文学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作品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

文学欣赏始于对作品的物质媒介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与对自然的感受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而对作品的审美态度则完全不同,作品引起的审美态度在欣赏者初级感觉出现以前就以一种期待的方式存在着,作品是一种有待于欣赏者去填补的实体。一幅画挂在墙上,它虽然受到墙的面积、色泽和周围物体的影响和制约,但画框将其与周围物体隔离开来,画框内的色彩图案自成独立完整的一体,一种虚拟的空间界限划定了我们注意力的范围。借用萨特的话来说,文学作品是那种具有支配地位的客观对象,它使环境带上了一种魅力,因而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它。我们的知觉必然会对它建立起一种适当的联系,一种空间的界域,尽管它在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延伸到我们的知觉之外。但在文学欣赏时我们把其他一切方面都忽略了,仅仅注意到它的外观,它的某些特质,例如色彩、形状、节奏唤起了欣赏者的一种特殊情绪——茵加登称之为“预备情绪”。

其实作品的物质媒介不仅唤起我们的“预备情绪”,而且唤起了我们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当我们对某些色彩、质地或单个的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种愉快的感受不是来自于各种色彩、质地、形状等组成的形式的感受,更不是来自于这些形式表达的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色彩质地和乐音本身的感觉。桑塔耶那说道:“假如希腊巴特隆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不发光,大海无声息,那还有什么是美的。”各种单纯的色彩或质地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调,首先在于它们能通过初级的感官给人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快感,德索曾很恰当地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之为“审美反射”。“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作品的物质材料与欣赏者生理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

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是从作品的物质载体开始的,但并不限于物质材料,茵加登曾以巴黎罗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塑《罗得岛的维纳斯》为例对审美感知的这种特性作过详细的分析,他说,如果我们把这尊大理石雕像当作“一块真实的石头”,我们的感官就会准确地感受到这块大理石的许多实在的属性,如鼻梁上的一块污痕,胸脯上的许多粗斑、空穴、水孔等等。这种感觉是感官对于对象的物质实在性的真实的感受,但却有碍于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同样地,如果我们把这尊雕像看作“一个真实的女人”,那么,我们的感官也会准确地感觉到她的断臂而产生一阵强烈的不快,这种感觉也会妨碍我们对这件作品的审美感受。因而当我们把这尊雕像看作一件文学品时,在审美感受中,“我们既不能说自己根本看不到这‘残迹,也不能说自己看得一清二楚,”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块大理石的这些特殊性质,好象根本没有看到它们”,相反,我们还“在一种特殊的知觉反映中补充了这些细节,使其在给定的条件下有助于造成审美‘印象的最佳条件。”我们很快就透过作品的材料媒介而感受到其结构。这结构一方面依存于物质,一方面又超越了物理实在性。

虽然每一件作品都由物质材料构成,但我们感受到的并非画布、纸或颜料、木炭、墨水,甚至也不是单独的色彩、线条造型,而是它们组合成的整体,也就是颜料在画布或纸上出现的色彩结构,或是木炭、墨水在纸上的线条结构。我们欣赏舞蹈时,舞者的身体,服装,音乐,灯光等固然是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但欣赏对象并非它们,而是它们组合而成的“虚象”。这“虚象”是超越了物质材料的物理性质才产生的,在《雀之灵》中,我们似乎忘记了杨丽萍的存在,与此同时忘却的还有舞台上的一切,只看到一只美丽的孔雀精灵。越完美的作品,越让人忘记它的物质载体,而使人沉浸在文学幻觉给人的审美愉快里。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作家乔叶说过:“文学作品就像是祖母的怀抱,没有比这样的怀抱更适宜撒娇的了。她有着能让我放毒,撒气儿,把心里带罂粟花色调的邪火儿和野性儿开出来的广袤空间。”由此看来,作品的意蕴,精神的熏陶,灵魂的濡染,都是在审美与填补中才得以完成的。

(作者介绍: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审美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