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思潮的“左估右判”
2014-11-15任毅
[摘 要] 安德森著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出版后好评如潮,译著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对当代西方“右翼”和“左翼”思潮的十余位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评析。著译互参,左翼批判,犀利坦诚,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 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思潮;著译互参;左翼锋芒
一
佩里·安德森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领军人物,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40年来他一直是世界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的责任编辑和主编。他的研究遍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等领域,尤其擅长欧洲工人运动史、社会形态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及文化研究,研究兼有史论和政论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左翼批判精神及人道关怀,反映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现实实践与历史的最新探索,他的学术成就在欧洲“新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思潮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安德森著述丰赡,《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后现代的起源》《西欧左派图谱》《交锋地带》《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等,思想激进,言辞激越,理论犀利,切近现实,令无数西方学人折服。当代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称他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1]
2007年,安德森推出了一部专著《Spectrum: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World of Ideas》(《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该书一经问世即赢得学界高度评价。《共和》杂志认为“佩里·安德森仍然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典范”,《泰晤士文学增刊》称赞这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历史和哲学论集”,《大西洋月刊》评论它为“当下知识界最渊博、思想最深刻的评论家的力作”。[2]封4 “本书是一部有关当代思潮史的著作。可以把它看做一份对于特殊知识景观的全景指南。”[2]《思想的谱系》是佩里·安德森近些年来对西方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著作和理论体系进行理性梳理和辨析的评论集,内容涵盖政治学、哲学和历史学。他通过深入思考当代思想界里的各类现象,从中剥离出自我的认识见解,基于宏观的架构,又从微观角度将相关派别内的思想者进行了细致的横向比较分析。在广阔的视野里,著作既凸显出某一门类思想者的共同点,又从个体性差异的对比中使读者听到庞杂体系中的既同且异的“声音”。这种跨越时空精当地处理思想领域中细微分别的手段让读者更加钦佩其眼光的独到与治学的严谨。著述庞大而精细,在内容丰厚的前提下,又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升了著作的艺术魅力。
该书中文版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曹荣湘研究员历时三年多于2010年10月翻译出版,2013年底社科文献出版社将再版,两位译者在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翼理论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素养和宽广的前沿视野,从专业领域和研究视角把握住佩里·安德森的学术风格和思想观点,本着尊重著者的原则,在保留著述原貌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特点的对接。曹荣湘教授说道:“翻译这本书确实艰辛无比。原著引述极为丰富,用词极为生僻;句子很长,很晦涩,讥讽和阐述往往融为一体,令人百思难解。”[3]袁、曹二位教授的艰辛付出促成了译著诗性而不失庄重的特色。中译本针对西方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极富信息量的叙述和评论,做到了“信、达、雅”的结合,丝丝入扣、逻辑严密,同时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翻译技巧都属上乘的学术精品,被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推荐为“2010年度十部最有影响的图书之一”。
二
《思想的谱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债。主体的展开遵循了时间的顺序,涵盖了从冷战结束后的1992年开始到2005年的所有主要西方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倾向。[2]
政治学部分分为三章,考察了来自右翼的四位思想家迈克尔·奥克肖特、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密特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还有保守阵营的两位学者:费迪南德·芒特和蒂莫西·加顿·阿什。
“顽固的右翼”用比较研究的视角考察了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和哈耶克的异同。虽然四人专业各不相同,哈耶克是经济学,施米特是法学,施特劳斯是哲学,奥克肖特是历史学,但政治关切都引到了同一个领域,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2]安德森批判了施米特在政治层面的非此即彼的抉择论观点,而指出奥克肖特的抉择论只是在道德层面上的。
“宪政舞台”一章中,安德森批判了精明的唐宁街政治顾问费迪南德·芒特,认为他试图用一系列“公正而又温和的、有助于适应英国之外的未来潮流的变革来重新唤醒英国宪政的旧精神”[2]。安德森认为,芒特的代表作《英国今日宪政》对宪政的分析“漏掉”了政党,这不是芒特的疏忽,这些问题是他一开始就想刻意压下去的[2]。通过《英国今日宪政》与罗德尼·布雷热的《宪政改革》进行比较,安德森明确指出芒特在方法上存在局限性。“附记”中,安德森关注了芒特观念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认为芒特的新书《关注差距》不是对英国宪政遗产的慢条斯理的改进,而是对英国社会两极分化的滔滔不绝的控诉[2],全书充斥着对社会不平等的麻木不仁和当代英国世界核心地位的自鸣得意。
“中欧之梦”里,安德森讽刺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教授蒂莫西·加顿·阿什。安德森说:“历史事实是,一味讨好PCH三国的战略不仅在道德上令人反感,而且就政治而言也是盲目的”[2],加顿阿什的视野过于偏狭。安德森提出加顿·阿什的新书《自由世界》的视野扩大了,但是其整个架构就是一个巨大的高悬在上的暴力之笼,书中透露出“更大的无知和对美国的谄媚”[2]。
哲学部分考察了世纪之交的属于中间派的的三位领军性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诺贝尔托·博比奥。在这三位哲学家中,约翰罗尔斯受到安德森的批评最多。通过对比分析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这两本政治哲学著作,安德森质疑了罗尔斯原初理论的两个基本的正义原则以及由此构建出来的宏大思想体系。在评价哈贝马斯的“规范事实”中,安德森认为哈贝马斯的第一本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与论点方面是相互矛盾的[2]:忽略社会不平等的事实,而去幻想达成某种必需的共识只能是“天方夜谭”。安德森认为,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的政治立场与民主形同陌路[2]。在谋求价值中,安德森评论了博比奥风靡意大利的最具时事性和个人风格的作品《左翼和右翼》,认为该书不太令人信服。尽管如此,安德森客观评价博比奥在哲学上超越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因为后两人曾试图抹杀存在和应在之间的区别,在理想化现存世界还是超越现存世界之间摇摆,而博比奥则死死固守法律实证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原则。在“武器与权利:可调整的中心”一章中安德森探讨了罗尔斯、哈贝马斯和博比奥这三位政治哲学家在冷战之后的十年中对国际秩序和正义问题的论述,对他们试图继承康德的“永久和平理想”而重建当代国际秩序及其理论学说做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们的理论建构不仅无法实现永久和平与国际正义秩序的理想,他们对帝国战争的军事干预的一致认同,反而掩盖了美国以及其他国际强权对地域冲突的非正义的干涉,还可能沦为国际霸权的理论工具,因为真正的世界主义秩序需要法律的力量,而不只是外交上的认同[2]。endprint
历史学部分,作者考察了左翼思想领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爱德华·汤普森、赛巴斯蒂亚诺·廷帕纳罗、加西亚·马尔克斯、瑟伯恩、罗伯特·布伦纳、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六位当代左翼历史学家、思想家和小说家。安德森对他们的批评相对委婉,不乏溢美之词。安德森赞扬爱德华·汤普森的文字“闪耀着激情和智慧”[2]。对意大利语言学家赛巴斯蒂亚诺·廷帕纳罗,安德森毫不吝惜地在标题中使用了“杰出”这个词表达了自己对这位“20世纪下半叶最纯粹、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的肯定[2],认为在浩瀚如海的结构主义的文献中,没有人能够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把握上与他并驾齐驱。[2]安德森称赞剑桥著名社会学家戈兰·瑟伯恩的著作《性与权力之间》通过强有力的理论结构、有趣的数据支撑、一系列宏大的叙事,第一次为读者提供了真正的全球历史著作范本,是历史学知识和想象力的伟大作品,是各种天赋极为罕见地融合在一起的结果。[2]在评论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伦纳时,安德森指出布伦纳的著作的特点是将英国革命的时间跨度定位于长期的动荡的背景之下,表扬他的新著《商人与革命》改变了英国革命的历史面貌,“虽然从未提到马克思的名字,但马克思的精神却无处不在”[2]。但安德森也委婉地指出布伦纳忽略了君主作为贵族秩序的拱心石在支撑起整个等级制度的拱形结构上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作用[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安德森称赞他“对他的祖国的即使是最糟糕的描述,也都充满了诗意般的温暖,一种永恒不变的爱”[2],“从整个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学的立场出发反思整个拉丁美洲,他的著作为小说而生是一座宏伟的、精致的文学想象力的大厦”[2]。对于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安德森的批判、讥讽之意则溢于言表。指出了霍布斯·鲍姆缺乏近距离政治讨论与对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真正的学术研究及宽容而导致不应该的错误一再发生[2]。
附录部分包括两篇文章,一个是关于英美两大知识分子刊物《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比较,主要是对《伦敦书评》从1979年创刊到1996年这一时间段的评价。另一个则记录了佩里·安德森的父亲詹姆士·安德森,一位英裔爱尔兰人和他当时工作过的中国海关,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外交和社政情状亦颇具史料价值。
三
《思想的谱系》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行了全景大扫描。论题涵盖到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等不同的学科领域,话题涉及各种各样的理论,论域极为广泛。佩里·安德森虽是左翼思想家,尽管在此书中他将这些思想界的大师们大致分为左、中、右三翼,但没有提出明显的界限,亦无强烈的扬贬之意,这为该书在思想和学术上的争鸣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该书总的基调依然是延续近几十年来安德森的传统风格:辛辣的批评多于温和的赞赏。全书内容庞大,思想深邃,思维缜密而敏锐,理性锋芒突出,呈现出凌厉的当代左翼风格。
首先是安德森对保守主义的犀利批判。《思想的谱系》所要捍卫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左翼的进步观念:平等、民主、人权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信念。他首先将论辩矛头指向“顽固右翼”:奥克肖特、施密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虽然这四位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安德森清楚地梳理了他们的统一特征:反现代性,[3]认为无论他们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局势动荡和思潮涌动情况下如何嬗变都不能掩饰其本质,不管是奥克肖特的英国式保守主义,施密特的决断政治,还是施特劳斯的古典保守主义,以及哈耶克所谓的反理性构建,都被佩里·安德森毫不客气地斥之为“巫术”,认为他们通过各种形而上学的话语,欺瞒蒙蔽大众,用所谓的传统和德行否定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最基本的现代理念。佩里·安德森曾明确指出:奥克肖特对自由主义和民主的轻蔑态度丝毫不亚于施密特;[2]而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认为社会主义和纳粹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2]佩里·安德森对此无法认同。
尽管佩里·安德森也毫不客气地批判政治学家芒特和历史学家阿什这样的当代思想家,但在他看来,芒特并不是极右翼阵营的极端分子,甚至还对其著作《英国今日宪政》给予部分的肯定:“该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其对三大简化者的批判亦能吸引左翼眼球”等。[2]佩里·安德森所不满的是作为英国保守党重要智囊的芒特,犹如18世纪的威灵顿公爵,一心想要保护一个“堪为完美”的政体,而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他认为研究苏东问题的阿什,则像威灵顿的对手拿破仑,一心想把西方的政治体制完全推广到全世界,缔造一个民主资本主义的统一世界,这种趋向对于左翼的佩里·安德森来讲,也是不可容忍的。他并没有把矛头指向以赛亚·伯林、雷蒙·阿隆等更有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而是专挑那些以保守主义面目出现或者以反思启蒙面目出现的右翼思想家以及抱残守缺和胆大妄为的学者作为论辩对手。显示了安德森作为一个左翼的思想领袖,对于现代价值的坚守和关怀。
其次,佩里·安德森勇于对左翼阵营自我批判。著者对左翼阵营与对右翼的批判是有所区别的。他将罗尔斯以及一直以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哈贝马斯、长期被认为偏左的,倡导调合冲突的思想家博比奥也被佩里·安德森归到中间派。[4]佩里·安德森看来,这些政治哲学家并没有尽全力捍卫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观念,在现实中有着调和妥协的倾向;还有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性、市民社会和民主的排他性以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认识不够。理论体系的欠缺不是安德森批判的最核心内容,他要探讨的是这几位政治哲学家为什么会在现实中支持某些大国扩张主义政策。在他看来:罗尔斯沉默了一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连锁战争没有进行任何评论,[2]当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赞成美国占领伊拉克并在巴格达设立傀儡政权时,哈贝马斯没有提出任何批评;[2]而在数年前“沙漠风暴行动”闹哄哄开场时,博比奥却解释这是一场反侵略的合法正义保卫战。佩里·安德森认为很难再有像罗尔斯、哈贝马斯、博比奥这样一些具有黑格尔式思想的思想家了。[2]佩里·安德森找到这三位思想家思维和行为转向的原因:康德仍然是他们三人对于国际事务的希望的指路灯。他们最终都走到了他的反面,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陷入了悖论,而这些悖论对于他们自己的关于什么才是公正的观念来说,无疑具有毁灭性。[2]endprint
从批判背景和内涵而言,佩里·安德森对于左翼阵营的批判更多的是善意的遗憾。他认为学术的进步和胜利不能代表现实政治观念的胜利以及社会的进步。佩里·安德森认为霍布斯鲍姆的回忆录避开反思20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斯大林主义也不妥当。对于霍布斯鲍姆积极参与英国工党政治,佩里·安德森则是另一种不满,因为不是霍布斯鲍姆改造了工党,而是工党改造了他,纵然工党重新执政,但是英国左翼社会主义理念已经丧失了。针对霍布斯鲍姆的思想,佩里·安德森心中也许充满矛盾,在文后他不得不表示:“霍布斯鲍姆留给我们的巨大遗产,我们应该仿照他本人的心境,带着温暖、激情和苦涩一步步靠近”。[2]
三是“文债”里的人文关怀。书的第四部分用文学追忆的方式展示了佩里·安德森的左翼学术视野和细腻的人文关怀。该部分第二个副记深情地回忆了父亲詹姆士·奥戈尔曼·安德森在中国的一生。詹姆士·安德森很早就来到中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关度过的,曾在中国近十个海关担任税务司。詹姆士·安德森在中国的这几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在国际大动荡局势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他亲眼目睹和体会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张勋复辟、国民革命与北伐、广西起义、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事件使他亲身感受到旧中国的风云变幻。詹姆士·安德森以其特殊的职业背景和外国人身份,得以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中国政要,留下了难得的回忆史料。詹姆士·安德森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经历,使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近代中国的考察之旅,当然,他的记忆主线依然是以中国海关为背景展开,书中记载了许多旧中国海关的历史资料。佩里·安德森对父亲的回忆饱含深情,可以看到他细腻的精神世界和伦理关怀。
佩里·安德森以一个学者的风格来写这篇回忆录,几乎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有史可查,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和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一篇精彩的史学著述。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50-158.
[2]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M].袁银传,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曹荣湘.西方学术思潮的全景指南[N].光明日报,2010-12-13.
[4]李半聪.佩里·安德森的价值坚持[N].新京报,2010-12-08.
作者简介:任毅(1972—),男,汉族,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