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编辑会
——故缘夜话三十七弹
2014-11-15朱妍
■朱妍
最幸福的编辑会
——故缘夜话三十七弹
■朱妍
茶香墨韵
二月十九日,雨水。
甲午年第一次编辑会,阎志又觅得一佳处:位于卓尔书店群楼的陈升号老班章二楼茶室。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妇,男主人一听说我们是来开诗歌编辑会的,立刻转身说道:“快把我们09年的老班章拿出来,泡给老师们喝!”
所谓班章,其实是产自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班章村的普洱茶,这里的古茶树都散布在村寨周围的森林里,有古树茶特有之香和强烈的山野气韵,因其茶性饱满刚烈,滋味“苦、涩、浓、强”,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回甘生津迅速持久,水性绵长,其阳刚之气有如王者之气,而被尊称为班章王。据说著名诗人雷平阳就天天喝普洱茶。
女主人取来茶饼,注入专门从家乡杭州带来的虎跑泉水细细冲泡,只见茶叶外形匀整,色泽白亮,芽毫显露,光鲜润泽,叶底黄绿嫩匀明亮。才一端杯,一股浓郁兰香沁人心脾,入口回甘,滋味浓酽,不愧“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美誉。
一边是茶味醇厚,另一边谢克强和邹建军已被主人的书案吸引,开始挥毫泼墨起来:邹建军一手行书行云流水,独爱李白诗句;谢克强的楷书却端正严谨,飘逸清秀,一点也不似老者所书。
此时,车延高也来到茶室,看到二位的书法“首秀”大呼惊奇,“原来你们都是深藏不露的啊!这是谢老师写的?哎呀,真是清新明亮,干净纯粹!”谢克强不好意思起来:“我这就是随便练习,写着玩的,都不成篇,不好不好!”
“今天正有好纸好墨,车书记干脆给我们各写一幅吧!”邹建军趁机要求。车延高来了兴致,来到书案前开始润笔。只见他运起笔,在洒金宣纸上先写下了一个示字旁,又在右上部点下四个墨点。就在众人纷纷猜测这是什么字时,一个别具一格的“禅”字就跃然纸上了。在送给谢克强之后,车延高又写下一个圆润丰满的“福”字,送给邹建军。
“心向往之”
说话间,阎志也到了。车延高招呼他来看谢克强刚才的练笔:“你过来看看谢老师这幅字,留白的地方像雪,黑的地方像青丝,边上印几点红唇就更好了!一看,就让人想起了十七八岁,眉清目秀的女孩。这说明,谢老师内心平和、干净,装的全都是诗啊!”
“我看看。嗯,谢老师写得确实不错,但怎么有点语无伦次啊?‘风月无边,心向往之’?谢老师,你是品到好茶后醺醺然,还是看到美女后一不小心说出了心里话?”“你老是歪解我的话!我这里写的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冰清玉洁,风月无边’明明是下一句嘛!”谢克强急忙向阎志辩解道,引得大家纷纷笑起来。
“夜已深了,我们这里有自己做的杂粮粥,老师们来尝尝吧!”这时,女主人贴心地为我们送上了宵夜:白瓷小碗里盛着的杂粮粥莹润透亮,粮食的香气扑鼻而来;手工馒头一个个憨态可掬,各色酱菜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不知谁开始发表感慨:“有好茶,有墨宝,有宵夜,这应该是我们最幸福的一次编辑会了吧!”忙于喝粥的大家虽然很赞同却没人出声附和,只是不住地点头。
本卷相关
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宵夜,大家的目光回到了第三卷《中国诗歌》。本卷的头条诗人是80后女诗人李成恩,由诗人、批评家,同样80后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推荐。这样的组合,这样的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写着汴河、春风、高楼镇的李成恩,这次“选择了一种新的视角和位置,以一个对话者的姿态与她的山水和泥土进行交流沟通……由此呈现了充满活力的新变”,“使我们更清晰地发现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可以成为什么以及是如何成为的”(杨庆祥语)。在不断的推荐与解读中,我们相信“头条诗人”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诗评诗论”中,邱锦华的《林莽〈在秋天〉细读》一文以诗歌《在秋天》为例细细剖析,从童年经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遇相融,找到了林莽现代抒情诗的真正源头;“新诗经典”中,邹建军对诗人闻捷的作品进行了导读,重读经典,诗人那“纯洁的牧歌与赤诚的赞歌”依然令我们心动不已。
“这卷整体质量不错,我看没什么变动。”阎志放下样书说道。谢克强松了口气,“那我和邹老师接下来就要以《百年新诗选》为主要目标了,争取尽快将提纲列出来。”
出得门来已近子时,夜风中还有丝丝凉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天已经来了,再过几天樱花就要让自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