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授课方略
2014-11-15谢增伟
谢增伟
摘 要: 有一个同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似乎“潜藏”至今仍没有被职教界“发觉”,这就是与高职生的职业角色紧密关联的审美修养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有“特殊意义”,一是指其似乎无关宏旨,但解决它是实现宏旨的关键环节之一;二是指这个问题过去或许不突出,但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变得突出。从职业教育的战略上讲,审美修养课需要尽快开设。职业学校在开设审美修养课时,还应该把握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开设审美修养课的授课方略。
关键词: 美育研究 高职教育 教育策略 教学改革 教改经验
一、由高职生职业角色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特殊意义
对于高职生,现在流行的谈论乃至于相关文章的主要论断,都是说他们不同于通常的大学生、大专生,属于“实用型人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制作技术”才是培养他们成才的重点。这个重要问题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而被逐渐认识,在不断推进的职教改革中逐渐达成共识的。但是有一个同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似乎“潜藏”至今仍没有被职教界认识,这就是与高职生的职业角色紧密关联的审美修养教育问题。这个问题应当说非常现实,它就在客观中存在,可分以下三点予以概括说明:
(一)无论学何种专业的高职生,将来都是各种工作第一线的最终制造者,也就是说,各种精神的或者物质的产品都要由他们形成可见的成品(精神产品的“制造”指通过特定行为完成特定服务或艺术工作等,其“成品”即是服务或艺术工作等的成效),由这种职业角色所决定,他们工作的“上游”无论怎样“美”,而如果到了他们这一环“不美”了,则会前功尽弃。由此可以断定,每一位高职生都必须学习美学,有审美修养,将来才可能自觉产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照,自觉产生创美心理乃至创美行为,从而使产品体现出美的意蕴和美的表征。有无这些美的意蕴和表征,关系到我国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质量与品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重要问题。
高职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制造的精神或者物质的产品类型与其所学专业对应:精神产品的,主要存在于各类与人打交道或艺术类的工作中(比较典型的是公关接待、商品营销与策划、各种服务机构的服务、医院护理、艺术创制与表演等);物质产品的,主要存在于各类与“形象”、“成型”有关的工作中(比较典型的是服装、鞋帽和各种装饰品的设计与加工,各种美术加工、装饰装潢,汽车、电子、医疗器械工业生产线上零部件加工与整机的组装等)。
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保证将精神或者物质的产品变成现实,而相当深度的审美修养则可以保证将精神或者物质的产品变成“美”的现实。
(二)高职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进入企业,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平时彼此的竞争比之其他各业似乎更激烈,员工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会时常被要求有创新,因为不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员工表现自我,能够在事业中争胜,以求发展的一种实力。“美”与“创新”有本质联系——凡是称得上“创新”的都必须“更美”,否则,就算不上“创新”。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审美修养。无论“他(她)”拿出什么方案、策划或者具体做某项工作,如能“出新”,必定是其能力方面的质的提高,必定是其能力强的最好表现,必定是其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条件。
(三)高职生毕业后,如果担当公关、营销或服务等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公关接待、会议洽谈、专业服务方面有无美的修养,其言谈举止、交往方式的表现就会大不一样。如果有美的仪表和礼仪,有美的谈吐和蕴含,有美的选择眼光和判断能力,则——
1.在工作中相对容易得到工作对象或有联系者的好感乃至赞赏,从而使工作顺利、收获理想,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在相互合作中相对容易得到谈判一方或客户的尊重乃至欣赏,对“他(她)”留下美好的印象,促成合作的顺畅建立。
以上三点,“第一”最重要,“第二”、“第三”也不可轻视。这三点概括说明的根由都是高职生将来的岗位所扮演的角色——第一线且是“实干”的员工。
可以从这个问题出发就职业学校培养“合格毕业生”作简要分析:从长远眼光出发,依国际视野判断,职业学校只是满足于完成一般公共课、专业理论与实践课一类的教学,而把审美修养教育课程排除在整个教学计划之外,就把学生推向社会,并名之为“合格毕业生”,恐怕是不妥当、不够“现代化”的。因为或许不久的将来,主要因为学生缺乏美学修养,“合格”二字可能会不完全符合实际。以制造业为例来看,一方面我国众多生产企业正在努力把“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创造”,这尤其需要第一线的“实干”员工的技术技艺发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的产品制造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更高品质飞跃。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飞跃,当前的各种信息已经表明,其实质乃是产品在“质之美度”、“型之美度”等高层次上的提升。作为将来充当国民经济中产品制造技术技能主要人力来源的高职生,提前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对于国家生产战略的实现和跟上乃至超越世界制造业先进水平来说,其迫切和必需的性质,自当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无论是对于问题的概括说明,还是从这个问题出发就职业学校培养“合格毕业生”作简要分析,都可证明职业学校审美修养教育有“特殊意义”:一是似乎无关宏旨,但确是实现宏旨的关键环节之一;二是这个问题现在或许不突出,但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变得突出。(这里包含对“特殊”的解释。)
二、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授课方略
先从宏观明确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授课方略:
高职生在将来的岗位所扮演的角色——第一线且是“实干”员工,这一特性决定对于他们开设审美修养课不能与普通教育的美学教育、审美教育一类的课程相同,必须根据他们的这一特定“职情”制定授课方略。具体来说不能收入大量的美学理论,不能贪求这种教育的大而全,不能与通常的以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为目的的“美育”雷同,而是一要考虑从工作与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方案;二要考虑高职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三要考虑将必要的美学理论学习与必需的美学专业内容学习相结合,将教师的“主导”讲授与学生“主动”练习相结合。
再从微观明确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授课方略:
高职生在将来的岗位所扮演的角色——第一线且是“实干”员工,这一特性决定对于他们开设审美修养课有对应的鲜明细节。下面,用一个具体授课方案作例子详加阐述:
高职生审美修养授课方案
第一单元
第01课高职生审美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美的起源,美的本质(设交互式练习)
第02课美的特征与形态(设交互式练习)
第03课美感的本质,美感的心理因素,
美感的特征(设交互式练习)
第二单元
第04课高职生形式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05课高职生设计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06课高职生科技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07课高职生自然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08课高职生社会与人物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09课高职生塑造自身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10课审美实践
第11课审美实践(续)
第三单元
第12课艺术审美的一般问题(设交互式练习)
第13课文学美及其审美特点,
文学审美与高职生需备素质的关系(设交互式练习)
第14课审美体验
第15课审美体验(续)
第16课高职生绘画、摄影、书法等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17课高职生影视审美(设交互式练习)
第18课审美体验
(注:此授课方案教学时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根据学生专业不同也可扩为一个学年。)
这个授课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开设审美修养课宏观的授课方略,细致考虑到了整个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衔接,专业美学知识与学生审美实践活动的和谐,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所需知识与从事精神产品所需知识的兼顾和共需,职业岗位审美修养培育与人生审美修养培育的融合互通。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已被证明学生欢迎,切实可行。
第一单元:
先对高职生学习审美的任务和意义作出深刻全面的阐述性讲述,使学生方向明确、产生动力。接下来讲述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美学最基础的知识。这个单元的主要特色是为高职生学习审美在思想上“开路”和认识上“奠基”,并为下面各单元的设计确定方针。在讲述美学最基础知识时,要注意把“美”、“美感”等重要概念讲通俗、讲准确、讲透彻。
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整个授课方案的重点和主体,其设计用心反映在“针对性”和“实践性”上。
1.“针对性”,是指这个单元将学生在专业工作或生产中需要用到的审美知识相对集中并有层次地安排。其中04至06课主要是针对将来就业从事物质产品(包括设计性产品)生产设置的;07至09课主要是针对将来就业从事精神产品(包括导游讲解类“产品”)生产设置的。
2.“实践性”,是指10、11课的“审美实践”。这个实践环节在构思上将04至09课的授课与工作和生产的实际相联通,让学生的“学”借以转化为基本的“能”。在实施上包括三个内容:①先行示例,布置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个人或连组设计并制作,写出对于作品的审美报告);②从工作和生产中挑选典型实例交给学生,让他们经过讨论(中间有教师指导)写出对于典型实例的审美报告;③视条件允许,到本校或社会相关场所参观,学生自己通过收集资料(包括拍照、录像等)以一个单位(三人组合)对应于形式、设计、科技、自然或社会与人物等实行审美讨论,之后写出对于选定实例的审美报告。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设计明显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美修养。先是选择了“人学”性质和美学特性都很强的文学,突出地利用它情感性、感染性和形象性强的功能强化对于学生的美的人性(包含很广的人文概念)的熏陶教育。接着选择绘画、摄影、书法、影视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欣赏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
这一单元设计了两次审美体验,在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对于文学和绘画、摄影、书法、影视等开展精到的审美理论与实际作品的印证、审美认识与作品内涵的观照与融汇,实现从美学角度对于文学及绘画、摄影、书法、影视等的本质的领会。这个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撰写对于具体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在文学及绘画、摄影、书法、影视等艺术品类中选择体验较深二、三者,不要求写成“论文”,不设字数限制,只要求有自身的真实领悟),从而举一反三,“启动”学生的心智渐渐进入审美的轨道,希望学生的事业和人生状况渐渐升华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1]的境界。
这个单元在深层次上与第二单元相通,当然也有自身的独立性:无论对将来就业从事物质产品制造还是从事精神生产,各种艺术美的修养都可能是彼时产生创造灵感的想象、联想的“激发因素”,更是获得人生品位提高的不可缺少的“营养能源”。
总之,三个单元各有任务又相互配合,原则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审美修养教育实现最大受益,在专业提升和创造创新、素质“美化”和诗意人生等方面都成为符合未来要求的“真正合格”的蓝领,在岗位上、人生中生产制造越来越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愉悦自己的心灵,扮靓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存在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