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新茗约的“静雅之行”:与茶结缘 将心落地
2014-11-15延冰
延冰
100种云南古树茶与100种生命
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座占地32亩的徽派古宅群落,其中大部分建筑移自安徽黄山。两个月前,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入驻此地,在一个名为“大夫第”的古宅内扎了根。
一进入这片院落,脚步不自觉地放慢。鲍丽丽表示,她希望打造一个全面的客户体验感。“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想把中国文化的根留住。当然空间只是一种载体,我们要传递的是什么才最重要。”
大夫第内,一股属于茶叶的干香扑面而来,而往二层走时,这种香气越来越浓郁。茗约的工作人员推开了一间屋门,迎面景象令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纵深的空间好似图书馆,只不过在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架子上,摆放的是一包包以笋壳包裹的茶叶。
原来,这些都是鲍丽丽等人近几年来在云南景迈山千年万亩普茶园收集的生普洱。资料显示,这一茶园于公元613年就开始有种茶的记录,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古茶树生态群落。
据说屋内收藏有8000多桶。“这只是一部分呢。”茗约的工作人员笑言,很多还在云南当地保管着。为了确保这些茶叶搬家后品质依旧,茗约的工作人员可没少做防腐防蛀的工作,以及对温度、湿度方面的监控。
细心感觉,在不同的区域你会闻出不同的味道,尽管它们都是生普洱:有的清新凌厉,有的醇厚柔和。“主要是年份不同。茶的奇妙之处就在空间和时间的积淀,特别是普洱。”刘祥琦说,有的普洱茶生长地之间只相差十几公里,只是因为光照、温度、水分的差别,造就了其或温柔、或刚猛的口感。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在时间中慢慢发酵这也是普洱茶的价值所在。”
屋子外,一面“中国云南古树名山茶叶基因库”的背景墙更加引人注目。一盒盒茶叶静静地躺在格子间内,包装上书写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读。
“这里陈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样品茶。”据不完全统计,在已被证实是茶树的发源地的云南,有300多座山头产茶,其中100多座产的是古树茶。近年来,茗约派了不少专业人士前往当地采集,再经茶业专家选评后,打出了每种茶的图谱。
为什么这样做?鲍丽丽告诉我,“基因库”是她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总结和梳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梳理出了中国茶的三大文明:从自然文明,到技艺文明,再到演绎文明。即从探索茶与环境的关系,到探求茶与人的关系,再到探寻茶与自己的关系。”而“静雅之行”的课程也是据此思路设计的。
“茶是有生命的。”这是我下楼时在墙体上蓦然发现的一句话。100种古树茶,正好似100种生命站在我们面前,与好奇的人们打着照面。
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用身体喝茶
“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复制的。”鲍丽丽说。为了“静雅之行”以及新茗约的亮相,她没少琢磨。比如这里的茶杯叫“铃铛杯”,为唐宋时期皇家用杯基础上的改进品;学员身着汉服的长短、颜色也都是她亲自参与设计的。“没有好的行头你是融入不了的。”
鲍丽丽在开课之初感慨道,5天里别的什么都不干,仅凭爱好来上习茶课,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实属不易。“我想因为是真的热爱,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开课第一天,大夫第内甚至略显拥挤——金融行业白领、教师、女企业家、全职太太、复旦大学国学班成员……他们从苏州、广州、新疆等全国各地赶来。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同样从事茶行业的人特意从珠海赶来旁听。对此,鲍丽丽都欣然接待,毫无保留。
“在云贵地区,当我看到3200年的古茶树时,真的是热泪盈眶。这是我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源于大自然给我的震慑力,而且,这就是活着的中华文明。”鲍丽丽捧着手中的茶动情地说,如果我们善待每一杯茶,它们可以滋养我们的一代又一代。
该如何善待每一杯茶?当晚的“醒悟七碗茶会”或许给了些许答案。所谓“七碗茶”的典故,起源于唐代诗人卢仝。他有首著名的咏茶七言长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被称为《七碗茶诗》。讲的是卢仝在午睡时突然收到孟谏议送来的茶,于是立刻煎茶连吃七碗,随即达到品茶极境。全诗最妙的就在于后面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生清风。
“七碗茶的茶道失传很久了。”鲍丽丽表示,这是古人充满智慧的一种方法,是人与茶的一种对话方式,为此她还特别请专家为七碗茶设计了专门的茶杯。“试着用身体去喝一次茶,感受一杯茶的力量。”从坐姿、呼吸到喝的方法,七碗茶会都有一套独特设计。
茶会后,复旦大学国学班的顾淑莲感慨“心落地了”:“我们怀抱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一直在寻找的路上。茶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也是一种力量。我觉得,真正的茶缘就从今晚的七碗茶开始了。这是我以前一直在寻找的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我的心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