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4-11-15金颖平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徽派徽州特征

金颖平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适应”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要吸收外来的文化以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在文化学上称之为“认同”与“适应”。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这么发展的,今后也不会违反这个矛盾法则。对于建筑设计艺术来说,就是要继承传统、面向现代。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新与旧的建筑并存是不可避免的。强调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发掘历史和文化根源,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是协调新与旧之间的主要桥梁。从传统建筑的形体、空间、色彩或材料运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构件,经过凝练形成新建筑的有机部分,使这个新旧结合的建筑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使传统建筑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既包括建筑的物质特征,又包括建筑的精神特征。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两条成功的道路,一是传统建筑物质特征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传统建筑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特征现代化道路。这两条路都是在研究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完成了“视觉融合”的。因此,对建筑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继承与发展研究,必然涉及到三个方面:历史背景——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现代建筑历史文化,它决定了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物质特征——建筑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它是建筑文化特征所表现的一个方面;精神特征——传统建筑文化背后的精神特质,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它是遗传密码。

传统建筑物质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代表者是贝聿铭先生,他以现代的视觉,通过对传统形式的提取,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赋予了传统建筑形式以新的生命。他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设计的一系列作品,承前启后,探索现代中国建筑民族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贝聿铭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传统中宝贵的建筑风格与工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新生代中国建筑设计师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筑设计语言——玉立的亭台、精美的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相比较西方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更具有东方情感。

传统建筑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特征的现代化道路,其代表人是安藤忠雄先生。他在《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中就如何继承传统阐述了他的观点:继承非形态的精神。他指出,对传统的继承,不应该是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的东西,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关于文化传承,他强调“顿悟”,他的观点是以东方的非逻辑的思维为前提的。

细说——以徽州古建筑为例

我们以徽州古建筑为例。徽派建筑体现的是徽州人坚持中华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在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时,努力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构巧思和杰出智慧。我们对许多徽州古村落、古民居考察中发现,与天地、自然相通的和谐的观念;整体协调的观念,与人为善、邻里和睦的观念;重功能讲艺术的观念,崇儒尚文重教的观念等等都是徽派建筑文化之精华。徽州建筑不仅把人类居住的功能通过建筑技术解决得很好,最主要是将人类居住文化在徽州地域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以宗族理念、风水理念、人文理念作为整体设计建构的宗旨,已成为研究徽州学术的重要课题。

对传承古建筑文化只有思想理念是不够的,贵在有可行的方法与实践。我个人认为,传统建筑物质特征和精神特征应该二者兼顾,因为精神特征必须由某种物质和形式再现,而物质特征也必然由某种精神作支撑,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能是完整和完美的。

在当今的设计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将传承和利用徽州建筑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对徽州建筑外部特征的随意拼接和利用现象严重。徽州建筑有马头山墙、门楼、雕刻精美的隔窗和门扇等具有特色的建筑构造符号,它们是经过一定的历史的沉淀,慢慢演变和发展的产物,它们是有生命的,是符合当地地理环境要求和符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审美要求的产物。其次,忽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采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建筑材料,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创造任何肌理与质感的材料,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筑行业的福音,但有些设计作品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与周边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甚至是格格不入。第三,建筑风格的随意借鉴。建筑开发单位为了商业的利益,十分重视建筑外观和配套规划,力争做到最吸引眼球的那一个。但是这样又催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筑的统一性问题。

徽州建筑之所以那么令人震撼正是由于徽州存在当今最大的同种风格的建筑群体。继承徽州建筑的韵味,要解决的现实难题还相当多。以上问题,凸显了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紧迫性。不少城乡新建筑对徽派古建单体建筑符号粗劣的简单仿制,说明徽州学界对徽派建筑特色的理性开掘和把握还很不够,缺少对徽派建筑人文内涵和建构特色深刻而又全面的思考。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徽州建筑,也并不是一味地认为徽州建筑都是好的一面,我们也应当承认其存在与现代文明对立的。徽州建筑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产物也存在着很多自身的局限性,诸如在雄伟的高墙背后体现出其对女性的思想禁锢、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很多功能设计上产生室内采光不足、某些建筑内空间阴暗狭小等问题。所以只有整体地、本质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色,从内质上而不是表面上体会徽派建筑之妙之美,才有可能在新徽派建筑中融入古徽州人生活、文化、艺术等理念。在保持和弘扬前述诸多优点特色时,扬长避短,尝试建筑外貌保持徽州古建风格,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建筑设施上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因此,笔者认为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时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多思考:

1.由功能决定形式。如:徽州的马头墙、小高窗等都是取决于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形式。

2.在建筑设计时,加强对大环境的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性质调整到人与环境和谐,互利互生,使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而环境对人的正面影响增至最大。

3.强调人文关怀。装饰形式与部件都具有积极意义,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以及无意义的物的堆砌。如徽州建筑的内部装饰形式与部件的出现都具有积极意义。

4.室内装饰风格朴拙典雅、亲近自然。采用砖、木、石、竹、麻、藤等当地天然材料,营造自然氛围,给居住者安定、敦实的生活感受,不要刻意造作,脱离生活,营造华而不实的空间,给居住者以消极、虚幻的影响。

5.注重空间的精神塑造功能,增加空间文化内涵,如空间中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书法、图画等等文化传达元素的丰富运用,使得空间本身就如一本内涵深厚的书籍,从中得到身心的熏陶。

近观“黄山一号”别墅群

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如“黄山一号”别墅群,该设计的切入点是试图唤醒人们对传统居住的记忆,设计灵感源自于郑板桥的一段文字:“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这种记忆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设计者思路清晰,抓住了徽派建筑的几个要点来凸显传统的建筑文化理念。

1.围墙。每栋别墅均加建围墙与公共区域进行分隔,以形成私密的内向型空间。为避免围墙过于封闭沉闷,通过围墙上设置“漏明窗”等手段将其虚化。

2.庭院。在别墅周边加建部分建筑,利用围墙,建筑将别墅四周有限的空间划分成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庭院,就如“四水归堂”的天井一样。从而打破了别墅外部空间原来单一、枯燥的格局。庭院空间的引入,在丰富建筑空间的同时,也让自然渗透进来,使室内外空间更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檐廊。檐廊是别墅空间设计的另一重要传统元素,它的存在不仅将不同庭院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室内与庭院的过渡空间。它半开敞的空间特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与庭院互动的平台。

4.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如堂、榭、亭等,常常通过对室内空间和庭院的侧界面(外墙)的虚化,以追求庭院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浑然一体。故在别墅外窗设计中也沿用了这一设计理念,虚化外墙界面。即通过加大外窗,将外窗改为落地窗等手段,使庭院成为室内空间的延展部分。让居住者得以体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的文人雅士生活。

黄山一号的建筑形式具有很强烈的可辨识性,既体现了传统徽派建筑的特点,又充满时代的特色。其建筑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与传统的徽派建筑天际线浑然一体。其设计符号从传统徽州建筑中汲取经典元素,取其意,舍其形,通过简化提炼,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灵活运用,使整个建筑既现代又洋溢着浓厚的徽州气息。其建筑的色彩为黑白主色调,其间点缀少许木色,延续传统徽派黑白的经典。

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者的责任,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大力宣传并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用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又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有理由相信,传统的古建筑文化必将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徽派徽州特征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抓特征解方程组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走徽州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