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文艺片的归属

2014-11-15田婉婷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花黄金时代文艺片

田婉婷

国庆档大片命运迥异

今年的国庆档院线,“拥堵”情况一点不比旅游景点差:13部华语片齐上阵,其中不乏《心花路放》、《痞子英雄2》、《亲爱的》、《黄金时代》这类大导演汇聚、明星云集的影片。黄金周七天下来,全国票房达到10.72亿,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强悍的国庆档。而上述四部风格迥异的国产大片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由宁浩执导,黄渤、徐峥主演的《心花路放》一片独大,以每日近四成的排片占据了黄金周总票房的七成,另外两部华语大片《痞子英雄2》和《亲爱的》也都分别收获过亿票房,与《心花路放》一起包揽了国庆档前三甲,且三部影片累计票房8.94亿。

相比之下,备受关注的《黄金时代》7天仅收获了3640万,仅占全国票房的3%,这个成绩不仅离此前片方公布的2亿票房预期差距甚远,也和香港大导演许鞍华的名头、几十位明星大腕的加盟以及7000万投资成本不成正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卖相不错的文艺片票房折戟沉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都与“高冷”和“小众”这两个关键词有关。

“高逼格”定位缺乏广泛共鸣

作为一部文艺片,《黄金时代》是下足了功夫的。

从投资上讲,这部影片并不比一部商业大片逊色,剧组光选景就耗时长达10个多月,全片290多个景没有一处是重复的,7000万左右的投资,其中演员片酬仅占370万,其余大部分都用在了制作上。有一场哈尔滨淹水的戏,拍一天耗费十万块,这还不包括水的维护以及群众演员的费用。不仅如此,为了符合时代和人物身份,凸显影片品质,剧组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光给饰演萧红的女主角汤唯做的衣服就有一百多套,片中人物的眼镜、手环等配饰都是由服装指导从各地淘来的古董。

用心良苦还体现在宣发上。这部影片的宣传历时10个月,数套重磅海报或大气或唯美,砸得人眼花。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剧组在海报设计上甚至细化到了字体,花了大价钱特意请专业的造字公司设计了一套字体,运用于《黄金时代》的所有宣传材料中,真是做到了独一无二。

然而这一切功夫都在上映之后、票房出炉之时戛然而止,巨大的付出和寥寥的结果相去甚远。

《黄金时代》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作品,它其实涵盖了萧红所处的大时代,片中不仅记录了萧红个人的命运,还有文学青年们的理想信念以及自我选择,甚至涵盖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及中国历史命运。而这些除了少数文艺青年和文学爱好者,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很多人甚至到影片上映后都不知道萧红是谁,更别提片中描述的生活和时代了。要知道随着一线城市影院的饱和,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在迅速扩张,票房份额也在逐年递增,在某种程度上,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对于影片的票房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小镇青年”来说,在一线城市口碑爆棚的《一代宗师》比不过单纯找乐的《快乐到家》,也不如在一线城市口碑跌停的《富春山居图》受欢迎。更不要说让他们在影院里端坐三小时,观看压根不知道是谁的萧红的一生,以及民族主义和中国的历史命运。

当然,陌生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但纵观《黄金时代》的宣传物料,无论是视频、海报,还是许鞍华与各类嘉宾的对谈,以及对萧红和民国时代文艺圈的种种解读,虽然制作精良,却总给人以敬畏感,“高大上”得难以接近。对比2013年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火爆可以发现,影片本身“青春”的话题和赵薇的明星号召力同样重要,直到今天,我们常常还会在各大媒体见到“致青春”作为标题,可见它的传播和运用的广泛程度,而《黄金时代》却没有在这方面建立更多的话题性和传播机制。

实验性结构挑战观众接受度

中国观众是极其喜欢故事的,这在对好莱坞大片的喜爱中就能窥见一斑。按照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做法,每部影片都有一套严格的起承转合方法,这套方法几乎可以安插在任何影片中,且屡试不爽,在中国影视类高校内也广为流传。

然而《黄金时代》却是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影片不是严格按照故事的规律来讲述的,而是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塑造一个完整的萧红,于是就有了很多不同的人突然对着镜头自说自话的段落,这种布莱希特的间离法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肯定,却让很多中国观众不太适应。不少观众认为这不仅对影片没有帮助,反而让人无法真正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世界。

作为一部传记片,通常的做法是以这个人物为主线,主创加入自己的理解将故事说圆满就行,霍建起执导的《萧红》就是用这种手法,而《黄金时代》的做法是大胆的,主创希望通过不同人物之口让大家对萧红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些人物出现的意义仅限于旁白,只起到了一种起承转合和交待剧情的作用,并没有对角色的丰富性和多面性起到关键作用,反而因为旁白的出现对整个故事的架构造成了干扰,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观感。此外,影片也并没有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讲述故事,而是将叙事的顺序打乱,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和萧红本人并不了解,很有可能会被一些问题搞乱,影响了普通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这种实验性的尝试在戏剧上或许是值得赞许的,用在以大众作为载体的电影上,就显得有些冒险,况且显而易见,《黄金时代》起用20余位明星,高投资,铺天盖地的宣传,都说明了这是一部在票房上有野心的影片,这种实验性对于一部有着商业诉求的电影却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种高标准的观影要求对普通观众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当然,对于文艺青年而言,《黄金时代》极具杀伤力。女作家的坎坷经历,唯美的画面设计,文艺女神汤唯以及几乎全年龄覆盖的演员,无一不戳中他们的内心。但影片三小时的时长让影院望而却步,国庆期间,《黄金时代》的平均排片率只有8%,而《心花路放》最高时候达到4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厅,两小时的《心花路放》一天能排六七场,《黄金时代》却只能排三到四场。无论文艺青年们有多喜欢这部影片,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都是无能为力的。

《黄金时代》的失利应该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电影需要百花齐放,但要尊重市场规律。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不要怀着精英心态去创作电影。不接地气可以有,但若真是导演个人表达的文艺片,就不要试图创造高票房,更不要选择和观众期待极高的商业类型片同台竞争和比较。每种类型的影片都有它的生存法则,文艺片也有文艺片的归属。

虽然《黄金时代》在票房上没有很好的表现,但这部影片却受到了各大电影节的青睐,不仅入围了第51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提名,在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师单元进行展映,还成为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片,并将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这也许就是《黄金时代》最好的去处。

(作者系资深媒体评论人)

猜你喜欢

心花黄金时代文艺片
泛娱乐时代文艺片的市场化生存路径探究
诗趣
汤唯产后复出加盟毕赣新片,华策影业大制作加持,文艺片市场是否迎来最好的时代?
于兰蒙特利尔获奖
《归来》打破多项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