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峨原始
2014-11-15周啸天
周啸天
岷峨原始
周啸天
岷江毓秀,峨眉钟灵。李苏挺生此间,杜陆流寓其地。文采风流,代代不歇。《岷峨诗稿》创刊二十八年矣,诗社的发凡起例,却要从邓小平回成都说起。
邓小平少小离家之后,就再也没回过故里广安。在新中国建立后,却多次到过成都,差不多每次都去过杜甫草堂。他常常说:『回到四川就回到了家乡,回到成都就回到了家乡。』又对家人说:『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成都。』
却说一九八○年七月,邓小平在成都金牛宾馆看望了在那里工作的蜀中知名画家。其时『文革』结束,画家欣逢解放,见了小平同志又惊又喜,感激由衷,溢于言表。邓小平高兴地说,四川是个大省,书画家又多,要建立书画院。
画家们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一九八三年,张爱萍上将回川,朱佩君、吕琳、岑学恭几个画家去看他,重提邓小平两年前的建议。张爱萍立马附议,说,再加个『诗』字,叫『四川省诗书画院』——书画同源,诗书画不分家。于是乎一锤定音。
原来,张将军不但是书法家,对诗词也有很高的兴趣,他和魏传统、杨超都是四
川达县人,人称『三友』,过从较密,时相唱酬。下面是『三友』合写的一首诗:
巴山耄耋聚京华,车水马龙傍酒家。 时值金秋添丽色, 草堂风味盖天涯。
一九八四年五月的一个会上,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说,四川这么大一个省,这么悠久的文化,没有一个省的画院怎么行?然后,点到省委宣传部长许川、副省长何郝炬、文化厅长杜天文的名说,只要你们三人支持,诗书画院就办成了。接着,杨超介绍了诗书画院筹备情况。他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诗书画院的发起人是邓小平,『诗』字是张爱萍加的。
会后,谭、杨联名写信给邓小平,提起旧事,说:『去年张爱萍同志来川促了一下,成立了四川省诗书画院筹委会』,然后直奔主题——请小平同志为诗书画院题写院名。当年,邓小平本不赞成领导人到处题字,还立过规矩。见此信却欣然命笔,写下『四川省诗书画院』这块金字招牌。征地选址,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去杜甫草堂,仅一箭之地。
有分教:战友丛中、喜结若干诗侣,教授队里、又添几许良朋。
四川老同志,能诗者非一。
何郝炬,一九二二年生,四川成都人。早岁即赴延安投身革命,经历戎马生涯,得江山之助,多纪游,擅填词。颇作长调,如《多丽· 南江光雾山米仓山》,怡趣天然。偶作小诗,亦逸兴遄飞,如:
河西千里走如飞, 雾锁祁连风劲吹。 未洗尘沙先进酒,凉州古郡夜光杯。(《河西道中》)
于骏快之中,得宕逸之神。置之唐名家诗中,略无逊色。令人过目成诵,洵佳作也。
蜀中文豪马识途,一九一五年生,重庆忠县人。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文革』中饱经劫难,反思之作,多警策之句:
嶙骨生成自硬朗, 苦杯细啜当琼浆。文章奉命皆修正, 赤匪翻新变黑帮。 高帽人夸冲斗汉,黑牌自顾笑荒唐。开心最是凝眸处,几树红梅过狱墙。(《凝眸》)面对迫害侮辱,不改人生信念,仍持乐观主义。他如『是非何惧生前论,功罪盖棺待后贤』等,风骨凛然,亦篇中之警策也。
李维嘉,一九一八年生,重庆人,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幼入私塾,念过《声律启蒙》,性耽佳句。青少年时代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好新诗,尤喜七月派。于时白色恐怖,易致瓜葛,遂携唐诗宋词自随。一次,因目标暴露,须通知沪上同志,勿复来信,不能明言,即以小晏词语致意,云:『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流亡道中,成五律一首,是其处女作:
风雨江干路,空山泣杜鹃。劳生惊卅岁,亡命闯千关。愁结无眠夜,鸡鸣欲曙天。雄师何日至?一为挽狂澜。(《亡命途中三十初度》)
逃亡途中,逢三十而立,怎不感喟无端。全诗起承转合,结构谨严,音情顿挫,词旨老当。
三位四川老同志,俱是当行本色的诗人。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忙,政治运动频仍,虽有感,亦不常写。开放之年,思想解放,文禁松驰。李维嘉偶尔从友人的扇子上看到一首诗,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时的顶头上司马识途写的,后从马老处,又知道何公能诗。于是,三人在省上开会的时候,常聚到一起,以诗相会,篇什渐多。
及至筹建诗书画院,何马二公主动找到杨超,提议筹建诗社。具体工作交给李老,请他串联诗家。何公提到成都市公安系统的刘传茀,说他的诗词写得好。
刘传茀,一九一九年生,四川阆中人。抗日战争前入党,享受老红军待遇。遭遇坎坷,时任市局刑警大队队长。
平时我上烽烟台, 南去征鸿又北来。 河上浮冰随水逝,垄头野杏斗寒开。 中原腥秽终须扫,远路陂陀未足猜。望里飞骐驰渐近,前军又送捷书回。(《烽烟台》)此诗写于战争年代,以冬尽春来之景,写胜利在望之事,横槊赋诗,兴象俱佳。李维嘉即登门访刘,倾盖如故。寒喧之中,知刘曾任南充中心县委书记、重庆市委宣传部长,更觉言谈有缘。
刘传茀的熟人中有黄稚荃,一九○八年生,四川江安(今属双流)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政协常委。志称民国蜀中第一才女,兼长书画,精于诗律,曾受谢无量、吕碧城之激赏。略举一诗:
原上意愔愔,长空接远岑。苍茫少陵句,寂寞义山心。(《登乐游原》)
诗写登高怀古,百端交集的心情。『苍茫杜陵句』本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寂寞义山心』本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堪称典丽。
李维嘉的熟人中有章润瑞,一九一九年生,四川叙永人。曾任西昌地委副书记,时任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大)党委书记兼院长,是位学者型老干部。章诗以真率示人。素面朝天,不假雕琢。
白首欣重聚,悠悠战友情。死生能互托,肝胆可相倾。尽瘁非关己,忘身岂为名?长怀愚古意,莫笑不趋新。(《在凉山州党史座谈会上》)
这样的题材,弄不好就会写成标语口号。然作者直抒胸臆,谈笑风生。贴近口语,取其流畅。去粉饰,无做作,故为佳作。
于是,李维嘉和刘传茀先后拜访了章、黄二人。李回忆说,我们这几个老干部,不自以为是,愿意虚心向教授、专家学习。黄稚荃和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四川省诗书画院召开成立大会,首任院长为杨超。越明年,
杨超召集何、马、李、刘开会,筹备成立岷峨诗社,诗社隶属省诗书画院。何、马二公任社长,李、刘为社员,筹办诗刊。
一日,刘到李家商量,为未来诗刊起个名字。『巴蜀』、『天府』,都不新鲜。李夫人徐香稚知诗,从旁插嘴:『还是﹁岷峨﹂二字好。』原来结社之初,何公曾提过『岷峨』,取山头之义也。李、刘二人闻而拊掌。这一刊名,历经张爱萍、马识途、赵朴初、吴丈蜀数十名家题写,至第五十九期,方固定采用黄稚荃题签,以其绵邈庄严,与名相符。
办刊之初,李、刘二公将国内能找到的诗词刊物都找来研读。发现问题,一是普遍存在标语口号的倾向,读之味同嚼蜡。二是每期动辄几百首诗,几乎照单全收,令人望而生厌。
遂商之何、马二公,拟反其道而行:一是拒绝标语口号体,提倡贴近现实。二是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唐诗三百首》,一个朝代才选三百首诗。《岷峨》每期选个百来首,百期下来,就上万数。足之够也。
一九八六年,《岷峨》正式出刊。制式为线装、简体、竖排,取其古雅亲和。创刊号收诗词六十七首。作者二十四人,其中十一位为老干部,十三位为教授、画家、书家。刊物出版后由刘传茀著警官服,用手推车送至邮局,八方投递。诗刊面世,一炮走红,广受青睐。
刘君惠、钟树梁教授就是看到刊物后,找上门来要求加盟的。
刘君惠,一九一二年生,四川乐至人。文史学家、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与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相善,颇多诗文往来。
压顶黑云路欲穷, 树如奇鬼飞蒙茸。 荒村夜色寒如许,赖有篝灯一点红。(《荒村》)此诗作于一九四一年夏,当是夜行纪实,然极富象征意蕴。钟树梁,一九一六年生,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教授、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与白敦仁、雷履平自少相善,为吟友。
蘼芜过雨岸花开, 燕子帆樯笑语回。昨夜星辰非梦幻, 前山桃李已尘埃。 情如柳絮飘难尽,愁似春潮去又来。最是相思忘不得,一痕新月共徘徊。(《有闻纪事》)
此诗不明言何所闻,亦不言纪何事,却弥漫着一种深情和感伤,得义山之神髓。
章、黄、刘、钟的加盟岷峨,无异给诗社增添了一股生力军。这些教授一来,就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诗社的工作,与何、马、李、刘诸公,推心置腹,形成合力,是《岷峨》起点很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段历史,可概括两联语:
题目 邓小平四川发话 张爱萍一锤定音
正名 何马与李刘结社 章黄并刘钟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