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登泰山

2014-11-14马玉飞

海燕 2014年11期
关键词:虎山泰安曾国藩

马玉飞

清同治五年(1866),奉命北上剿捻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幕僚的陪同下于四月十六日(5月29日)登峰泰山祈祷神佑。然而,泰山神灵并未眷顾这位名声显赫的封疆大吏,剿捻失败后称病请辞,再次跌落人生低谷,一度灰心丧志,萌生退意。不过,曾国藩在登泰山过程中勤于日记、精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及勇于自责的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

据《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下同)载,同治四年(1865)五月二日(5月26日),55岁的曾国藩接到“率军赴山东剿捻”的上谕。同治五年二月,曾国藩一行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颜诸圣墓,督查运河防务;四月初至东平(今州城),会晤山东巡抚阎敬铭。

四月十三日(5月26日),“是日将至泰安府登礼泰山。黎明自东平启程,阎中丞(敬铭)送至城外。行二十八里至须城围打一茶尖,又行卅二里至夏套围。巳正到,吃中饭。午初又启行,约行五十里至安驾庄(今属肥城市)住宿。未至安驾庄前十里有一山,不便行车,山西为东平州辖,东为泰安县辖。见客,坐见者一次。清理文件,围棋一局,阅本日文件。倦极,不能治事。灯后,小睡二次。二更三点睡,三更后成寐。晨起阅《选举考》第十一卷,昨日仅阅八叶,本日仅阅二十叶,皆以神气昏倦,不甚清澈。又在舆中阅《泰安府志》十馀叶。”

四月十四日(5月27日),曾国藩一行抵达泰安,住南门外官方驿站(今洼子街),于次日谒岱庙。他在日记中写道:“至泰安府,酉正至岱庙。头门凡五门,正中曰正阳门,左右曰掖门,又左曰仰高门,又右曰见大门。余入仰高门,院中左有宣和碑,右有祥符碑。二门曰仁安门。院中左右,皆有乾隆御碑亭。馀碑甚多。正殿曰峻极殿,祀东岳大帝。后殿曰寝宫,祀大帝与碧霞元君。正殿丹墀之下,东有古柏,如龙爪,有藤萝绕之。西有新柏,如凤翼,有倒挂嫩枝,葱翠异常。又有一柏,正当甬道,名曰‘独立大夫。稍南有一丈湖石,甚奇,名曰‘扶桑石。其西有环水亭,自宋元以来,题名各碑,环嵌壁间。李斯刻碑亦自山顶移嵌于此。其内为东岳帝之便殿,陈列朝所颁法物珍器于此中,有乾隆颁镇圭长三尺许,厚二寸许。上青,中白,下绀色。首为凉玉,邸为温玉。环咏亭之南,有唐槐,苍古无匹,旋赴东院,有炳灵宫,宫前有汉柏六株,尤为奇古。又登仰高门、正阳门之楼,一望岱色。瞑时还寓,料理明日登岱各事。”游览岱庙一事,当为曾国藩返回下榻处所记,如此真切准确,可见他过目不忘的强记天赋。这段文字犹如一篇说明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一窥其人的文字功夫。

四月十六日(5月29日),曾国藩一行登岱。他们出泰安北门,过岱宗坊,在玉皇阁小坐时,饶有兴致地聆听了道人关于“孙真人化身”的传说故事:“据道士云,‘孙某在此修炼年九十四岁,康熙四十年(1701)化去。今手足皮骨尚在,如乾腊然,惟头系土塑耳。”接下来,在关帝庙小栖,见识了“盐当会馆”;过飞云阁,越孔子登临处坊;走万仙楼下,至斗母宫,小坐片刻,“水声清澈可听”。他们是带着地图登山的,在途经水帘洞时,发现了图刻的错误,斗母宫“在大路之西,图中误刻于东。”尔后,“旋阅石经峪,峪在大路过溪之东,约步行小半里。其上为摩天岭,岭上泉流,洞中巨石,铺于洞底,纵横五亩许。刻金刚经其上,字大径尺四寸许。中署三大字曰‘暴经石。又有明汪玉者著论谈文,其子汪坦刻之石上,侧署二大字经正。旁一巨石曰‘试剑石。”

回到登山原路,曾国藩一行“遇一小桥,土人名曰东西桥。自此桥下,路在溪之西;自桥以上,路在溪之东矣。夹道翠柏成列,土人名曰柏洞。旋至壶天阁小坐。自城至此,凡十八里。又过回马岭,至二虎庙,登岱程途至此得半矣。路稍平夷,微有陟降,名曰快活三(里)。过此为云母(步)桥,有瀑布,名曰御帐坪。小坐,盖途中最胜之处也。遥望东边石壁摩崖,一碑曰万丈碑。过朝阳洞有元君殿,今颓毁矣。旋至五松树小坐,有石坊曰‘五大夫松。秦时松久不见,今亦有虬松数株。又过此为对松山,溪之两岸,古松森列,与东西桥之柏洞,皆岱岳茂林也。自此以上为慢十八盘,过升仙坊为紧十八盘,岱岳中最为险峻之处。至南天门小坐旋折而东行里许,为碧霞元君庙。又东北一百步许,为东岳大帝庙,余即在此停住。”

曾国藩一行不辞辛苦,攀登不止,其主旨不在游山玩水,而是“旋至两庙,各行三跪九叩礼。因捻匪未平,默为祈祷!”其虔诚心态及真实意图,尽在字里行间。

参拜神灵之后,曾国藩似乎放松了许多:“中饭后,小睡片时。旋与幕友步行登览各处。”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岱顶的玉皇殿、无字碑、青帝宫、北斗台、孔子庙、乾坤亭、观峰亭、舍身崖、仙人桥、日观峰、唐摩崖、丈人峰等著名景点后,概述了泰山的地貌及水系走向:“大抵泰山自北而南,分两大支,一小支。西大支由西神霄峰而南至卧马峰、傲来峰一带。东大支由东神霄峰而南至乾坤山、老人寨、二虎山、摩天岭一带。中一小支,自东支之二虎山分出,南至马蹄峪、水帘洞、白杨洞一带。东大支及中小支,皆不甚长。惟西支自傲来峰以西,绵亘三四十里,重峦巨嶂,惜不及遍游也。水亦分两支。发源于南天门,目下乾涸,至对松山,始见流水。下经傲来峰,出郡城之西门外,名曰黄西(溪)河,又者渿河。东支发源于二虎山,自二虎山以南,大路皆在此溪之沿,名曰中溪,又曰环水。”这段记载,可觅曾国藩地理学识之一斑,但他却谦虚地说:“余粗识脉络如此,余不及详。”

曾国藩登泰山最大的遗憾是误判天气变化,未能一睹泰山日出奇观。他在日记中写道:“因昨夕阴云凝雨,计五鼓,断不能观览日出,遂高卧不起。而幕友黎纯斋及薛叔芸、王鼎丞、叶亭甥等四人登玉皇殿东轩,五更严风凝雨过后,竟得一睹日出之胜。乃知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遗憾中总结教训,从而引发思考、悟出道理,是曾国藩治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值得后人借鉴。

曾国藩一行十七日下山时,依然兴致不减,不断地“小停登眺”,在“行走极速”的过程中,还不忘介绍山轿形制及轿夫应用方式,可谓观察细微,入木三分。他在日记中概括登泰山的体会时说:“此次登岱所心赏者,在庙则为镇圭,为李斯碑,为汉柏、唐槐,为龙爪柏,为扶桑石。在山,则为玉皇顶、无字碑,为纪泰山铭,为南天门,为御帐坪。外此,虽由胜迹,非所钦已!”这个结语,折射了一位封建高官的政治文化观及其价值取向,展示了晚清理学家们的精神世界一角。endprint

猜你喜欢

虎山泰安曾国藩
五虎山选煤厂酸性煤泥水沉降试验研究
Immunohist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dynorphin A and Kappa opioid receptor-1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简谈泰安铁通计费数据采集机的使用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