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新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

2014-11-14安晓燕张永芬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安晓燕++张永芬

摘 要: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应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文章以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专业为例,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7-03

提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造就具有较强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掌握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对岗位专业化和技术针对性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过度推崇“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了现实的否定[1]。

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现在的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任务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

(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2)文化素质。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具有公共关系能力,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乐观的人生态度,谦逊礼貌和良好的文明言行;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讲究卫生,身体健康;能处理突发事件。

(4)职业素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方案[2~5]。经过学院多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致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结合行业需求,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提倡的是一些义务性质的活动,开阔学生眼界,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现详述如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十八大报告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需要解决六个问题:一是指导思想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培养者,即解决谁来培养的问题;四是培养内容,即专业课程问题;五是如何培养,即教学问题;六是培养评价,即解决培养情况如何的问题。

以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为例,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指导下,学院与秦皇岛玻璃钢股份公司合作制定了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沿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完成了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学习者家长、优秀毕业生、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为辅,协同开发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见图1);鼓励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内容和方式方法。

2 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领域改革,而教学领域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因为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6]。2012-2013学年,新材料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与秦皇岛玻璃钢股份公司合作,对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进行了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对典型复合材料制品进行初步设计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实际设计题目的实训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真正使学生领会复合材料产品材料性能设计与结构设计的设计思路,在实训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1 课程及学生现状分析

做为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实训学时占总学时的50%。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实训课也按照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依靠老师单纯讲解,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差,学习抽象的材料力学模型简化和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理论设计计算有很大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因为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弱,再加上教师单纯讲解,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磨灭了。当然,在本班也有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强,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这部分学生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较强。

2.2 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删去了抽象的理论部分如利用弹性力学方法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设计理论、某些次要的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要求学生能够对玻璃钢冷却塔、玻璃钢管和玻璃钢贮罐等几种较为典型的复合材料制品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在依照理论知识及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项目;对于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在完成计算的基础上,对设计结果进行质疑、修正;要求学生了解典型复合材料制品的特点及发展情况;要求学生熟悉它们的生产工艺;对于一些在设计时理论性太强的制品,仅要求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即可,不做实训项目的要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开始要求简单,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逐渐增大内容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进入状态进行主动学习知识了。endprint

(2)改革实训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传统上产品设计实训课时,主要是老师详细讲解某些实例的设计步骤,虽然在备课、讲解等方面很敬业,很认真,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效果都不太理想。老师讲完后,学生即使听得明白,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可能下课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在本学期对实训课程改革后,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讲解完理论设计步骤后,及时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即实训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汇报自己的设计结果。这样,在课下学生们为了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就必然会复习课上老师所讲的理论设计内容、及时向老师和程度好的学生请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国家标准等等自主自发式的学习。通过这个方法,很多以前程度一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浓厚了很多。当然在设计实训题目时,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制定实训题目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程度好一些的小组,分配的设计任务就复杂一些;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小组,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分配的任务就简单一些,适当减小他们的设计压力。实践发现,这样的做法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结束后,各组的组长要准备好汇报材料进行设计汇报,汇报结果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考证,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对每一组的设计结果做出修正。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最初开展时难度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这种授课形式不适应,但是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经过两个实训训练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讨论结束,老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对这次设计完成的质量做点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训模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该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将课堂搬到企业,进一步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当中一些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环节,课改小组专门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带领学生参观生产一线和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并请专家对拉挤型材、玻璃钢管的检测和船舶设计等内容向学生们做了详细的报告。通过参观实实在在的复合材料产品,在企业的生产氛围中聆听一线工程师的设计心得和设计经验,学生们对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老师们也在这次讲座中受益良多。对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环节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4)实现了过程考核。相对于试卷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更有实际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考查了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课内实训设计资料的管理,设计了统一格式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在每次实训结束后,学生必须按照规范格式书写设计说明书,并由组长与老师共同给出实训成绩。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来,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

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为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实际设计计算、分析问题过程的总和,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其具体考核形式有下面两种:

①理论知识的考核(3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以以下内容为主: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理论模型和使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各类制品常用的制造方法;各类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②实践考核(70%)实践考核内容以考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为主,每完成一个单元都会布置相关学习设计作业,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应考虑以下内容: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设计理念的理解;计算能力;设计完成情况;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考勤。

实践考核每一单元都有成绩评定,最终由各“单元成绩×50%”综合为期末实践考核成绩。

成绩分配见表1和表2。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7~9]。《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相应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开拓眼界

在校期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厌学、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等消极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较为明确的成长目标,没有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针对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量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同时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多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开拓眼界,获得多种能力的提升。

特别提倡的是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义务活动。通过这些义务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回报社会的热情,让他们在真善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4 结语

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如何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和课余生活安排几个途径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建立起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甚至引领的作用,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只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

[2] 崔升,汤涛,朱海奎,等.浅析复合材料专业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3] 徐立波.谈高职《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08(34):12.

[4] 张绍和,方小红,杨凯华.金属基金刚石复合材料专业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超硬材料工程,2007(1):42-44.

[5]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6] 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 金萱.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

[8]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endprint

(2)改革实训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传统上产品设计实训课时,主要是老师详细讲解某些实例的设计步骤,虽然在备课、讲解等方面很敬业,很认真,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效果都不太理想。老师讲完后,学生即使听得明白,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可能下课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在本学期对实训课程改革后,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讲解完理论设计步骤后,及时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即实训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汇报自己的设计结果。这样,在课下学生们为了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就必然会复习课上老师所讲的理论设计内容、及时向老师和程度好的学生请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国家标准等等自主自发式的学习。通过这个方法,很多以前程度一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浓厚了很多。当然在设计实训题目时,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制定实训题目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程度好一些的小组,分配的设计任务就复杂一些;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小组,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分配的任务就简单一些,适当减小他们的设计压力。实践发现,这样的做法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结束后,各组的组长要准备好汇报材料进行设计汇报,汇报结果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考证,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对每一组的设计结果做出修正。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最初开展时难度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这种授课形式不适应,但是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经过两个实训训练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讨论结束,老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对这次设计完成的质量做点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训模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该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将课堂搬到企业,进一步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当中一些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环节,课改小组专门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带领学生参观生产一线和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并请专家对拉挤型材、玻璃钢管的检测和船舶设计等内容向学生们做了详细的报告。通过参观实实在在的复合材料产品,在企业的生产氛围中聆听一线工程师的设计心得和设计经验,学生们对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老师们也在这次讲座中受益良多。对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环节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4)实现了过程考核。相对于试卷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更有实际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考查了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课内实训设计资料的管理,设计了统一格式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在每次实训结束后,学生必须按照规范格式书写设计说明书,并由组长与老师共同给出实训成绩。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来,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

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为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实际设计计算、分析问题过程的总和,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其具体考核形式有下面两种:

①理论知识的考核(3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以以下内容为主: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理论模型和使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各类制品常用的制造方法;各类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②实践考核(70%)实践考核内容以考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为主,每完成一个单元都会布置相关学习设计作业,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应考虑以下内容: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设计理念的理解;计算能力;设计完成情况;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考勤。

实践考核每一单元都有成绩评定,最终由各“单元成绩×50%”综合为期末实践考核成绩。

成绩分配见表1和表2。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7~9]。《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相应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开拓眼界

在校期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厌学、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等消极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较为明确的成长目标,没有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针对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量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同时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多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开拓眼界,获得多种能力的提升。

特别提倡的是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义务活动。通过这些义务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回报社会的热情,让他们在真善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4 结语

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如何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和课余生活安排几个途径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建立起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甚至引领的作用,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只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

[2] 崔升,汤涛,朱海奎,等.浅析复合材料专业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3] 徐立波.谈高职《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08(34):12.

[4] 张绍和,方小红,杨凯华.金属基金刚石复合材料专业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超硬材料工程,2007(1):42-44.

[5]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6] 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 金萱.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

[8]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endprint

(2)改革实训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传统上产品设计实训课时,主要是老师详细讲解某些实例的设计步骤,虽然在备课、讲解等方面很敬业,很认真,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效果都不太理想。老师讲完后,学生即使听得明白,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可能下课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在本学期对实训课程改革后,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讲解完理论设计步骤后,及时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即实训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汇报自己的设计结果。这样,在课下学生们为了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就必然会复习课上老师所讲的理论设计内容、及时向老师和程度好的学生请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国家标准等等自主自发式的学习。通过这个方法,很多以前程度一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浓厚了很多。当然在设计实训题目时,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制定实训题目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程度好一些的小组,分配的设计任务就复杂一些;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小组,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分配的任务就简单一些,适当减小他们的设计压力。实践发现,这样的做法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结束后,各组的组长要准备好汇报材料进行设计汇报,汇报结果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考证,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对每一组的设计结果做出修正。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最初开展时难度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这种授课形式不适应,但是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经过两个实训训练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讨论结束,老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对这次设计完成的质量做点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训模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该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将课堂搬到企业,进一步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当中一些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环节,课改小组专门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带领学生参观生产一线和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并请专家对拉挤型材、玻璃钢管的检测和船舶设计等内容向学生们做了详细的报告。通过参观实实在在的复合材料产品,在企业的生产氛围中聆听一线工程师的设计心得和设计经验,学生们对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老师们也在这次讲座中受益良多。对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环节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4)实现了过程考核。相对于试卷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更有实际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考查了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课内实训设计资料的管理,设计了统一格式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在每次实训结束后,学生必须按照规范格式书写设计说明书,并由组长与老师共同给出实训成绩。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来,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

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为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实际设计计算、分析问题过程的总和,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其具体考核形式有下面两种:

①理论知识的考核(3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以以下内容为主: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理论模型和使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各类制品常用的制造方法;各类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②实践考核(70%)实践考核内容以考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为主,每完成一个单元都会布置相关学习设计作业,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应考虑以下内容: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设计理念的理解;计算能力;设计完成情况;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考勤。

实践考核每一单元都有成绩评定,最终由各“单元成绩×50%”综合为期末实践考核成绩。

成绩分配见表1和表2。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7~9]。《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相应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开拓眼界

在校期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厌学、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等消极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较为明确的成长目标,没有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针对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量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同时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多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开拓眼界,获得多种能力的提升。

特别提倡的是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义务活动。通过这些义务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回报社会的热情,让他们在真善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4 结语

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如何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和课余生活安排几个途径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建立起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甚至引领的作用,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只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

[2] 崔升,汤涛,朱海奎,等.浅析复合材料专业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3] 徐立波.谈高职《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08(34):12.

[4] 张绍和,方小红,杨凯华.金属基金刚石复合材料专业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超硬材料工程,2007(1):42-44.

[5]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6] 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 金萱.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

[8]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