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探讨
2014-11-14颜习煌胡锴
颜习煌 胡锴
摘要:研究解释了网络失范的基本概念和几种表现形式。探讨了大学生在网络失范的几条具体原因,然后提出了几条应对大学生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对于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有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80—01
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6.18亿,手机网民数量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结构的主力军,引导着人民上网行为的主要方向和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志趣。在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会积极利用互联网辅助学习、工作和进行有益的文误活动,少数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非法、不良网站,出现一些网络不当和失范行为。
1网络失范概述
1.1网络失范的基本概念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意识与规范会出现不平衡的状况,难免出现一些网络失当或失范行为。网络道德,又称“信息伦理”或“计算机伦理”,是活跃在网络空间中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关系体现。所谓网络失范,就是因不符合或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要求,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不恰当地使用和利用网络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其行为程度和性质经历网络失德—网络成瘾—网络违法。
1.2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等级
(1)信息行为失范。目前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单一,所得信息虽多但良莠不齐,对信息也没有深入探究真伪和好坏。在对本科生进行文献检索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查找信息只会百度、谷歌等少数搜索引擎,不会或不习惯使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和专业的搜索引擎,在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也比较肤浅,没有深入的信息的检索和处理能力。关于学术道德,论文抄袭方面,只有50%的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信息伦理和道德观念薄弱。
(2)网络交往行为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交友完全基于相互的信任,但一旦没有制度规范的约束,“信任”很容易被打破。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虚报年龄、背景、性别,甚至利用交友平台传播不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3)网络娱乐行为失范。由于网络的娱乐功能多样化,大多学生难以控制上网时间,上网娱乐化,娱乐时间总是超过学习的时间。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4)网络犯罪。在电影《搜索》中,因为女主角一段不让座的视频上传至网络继而被“人肉”搜索,给女主角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本身又患重病的她不堪舆论和压力,身心疲惫,最后采取跳楼自杀的方式进行解脱。如果没有网络,女主角好好配合医生治病,绝不会因为一件不让座的事而走向跳楼身亡的悲剧。当今大学生也有部分人没有信息道德的意识,在交友平台、论坛和中贴吧里不慎重发言,严重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登陆浏览非法不良网站,甚至于传播反动、色情和非法的信息,严重的构成犯罪行为,对自身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3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原因分析
(1)大众传媒的不良诱导。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任何思想、观点和文化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穿行,网络资源如海洋浩瀚,但信息污染也严重,不良信息、非法反动信息,大学生自制力有限,易被这些信息影响和煽动,走上道德沦丧和犯罪的道路。网络空间的自由为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方便,又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不良信息的防范难以治本,大学生自身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事非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的诱导。
(2)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因素。网络不是道德的真空的地带,但由于现实技术的局限性,使得网络道德秩序窘境的存在。网上和网下双重角色的扮演,让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往往是网下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网上却放纵自由,忘却责任。
(3)家庭教育不到位。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只集中在学习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格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尤其大学生父母本身并不懂得网络,自然也就没有对子女的网络或信息道德的教育。
(4)高校道德教育不到位。教书育人,但高校往往只教书,却没有系统的“网德”教育。在美国的大学里,学生都要通过信息伦理学或信息道德方面的课程学习和考试,中国高校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几乎不涉及网络伦理这一块,在思修领域里也没有提到这一新的领域。大学生公共课程建设落后,沿用了十几年的教学体系没有得到大的改善,而且被教育者往往先于教育者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和优先性没有了,德育教育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5)法制不健全。法律是强制性规范,但一部法律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起草,最终通过了,可能已经滞后于现实的发展了。在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上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一部成文的法律法规很难适用到互联网的现状。虽然我国自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互联网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法
律法规,法律体系在逐步健全,但总会有漏洞的存在,因为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3年度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基于网络文化生态失衡境遇下大学生文化素养及综合能力下降的研究》(项目编号:YG2013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叶云(1981-),女,江西景德镇人,硕士,景德镇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专业教学与研究;
陈后辉(197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历史学。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短信诈骗、网银盗刷的案例在近年并不鲜见。
2针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
2.1政府和社会的约束
政府健全信息道德安全相关的法规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的计算机网络规范。政府是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者。也是行为的自律者和的主导者。执法上一定要严,对于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色情、网络赌毒和反动行为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不手软,在源头上进行遏制。对社会上各种信息传播行为进行规范,鼓励全社会全员参与,建筑和谐传播环境和网络环境。
2.2高校的指导和干预
高校自身参与,建设公益性,健康向上的校园网,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校园网升级的同时要配套先进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对新生开设信息伦理和法规方面的课程,要把德育提到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要的地位。校内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大学生自我规范行为
外部因素最终还是要落到大学生自身的自律上。政府、社会和学校的约束最终要转变为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要有爱国和集体主义的荣辱观,确立自身的道德主体地位,认识到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思想道德水平。
3结语
网络失范问题归根还是道德失范问题,在建设外部约束力的机制下,要充分调动道德主体的“内省”和“慎独”行为,遵纪守法,诚信,文明礼貌,建设校园和社会良好的网络氛围,推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1).
[2]尹燕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7.
[3]袁建军.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578.
[4]卜慧芬.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98100.
[5]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