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14-11-14王东超
王东超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
小儿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1]。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要表现,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若不及早发现,接受正规治疗,会失去最佳地诊治的时机,严重影响康复效果。故早期诊断对治疗小儿脑瘫,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为探究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该研究通过对2010年10月—2013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脑瘫的头部CT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小儿脑瘫患儿。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龄0~7岁,不同年龄段病例分布:0~6个月46例,6个月~1岁32例,1岁~3岁21例,3岁~7岁11例。110例患儿根据不同类型分为:痉挛型75(68.18%)、手足徐动型14例(12.72%)、共济失调型5例(4.55%)、共济失调型5例(4.55%)、混合型5例(3.64%)。所有患者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标准。
1.2 临床分型及表现
2002年全国七年制《神经病学》(第1版)规划教材依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体征,在临床上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①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是比较常见和最典型的类型。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患儿站立、行走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②共济失调型脑瘫:此种较为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及构音障碍。③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多见于幼儿,常伴有失语及智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④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徐动样或舞蹈样动作。⑤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2]。
1.3 方法
采用GE Lighspeed ultra16层螺旋CT扫描机,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仰卧位,先进行常规颅脑轴位平扫,扫描条件:120 kV,13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时间为0.5 s/圈;增强扫描用碘海醇15 mL/kg 经肘前静脉团注。对于哭闹、不配合的患儿于检查前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以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2 结果
110例患儿中89例阳性异常率72.73%,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68.18%),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52.47%)。110例脑瘫患儿CT扫描可见脑萎缩58 (52.72%),脑室扩大8例(7.27%)、蛛网膜下腔出扩大2例(1.81%)、脑积水10例(9.09%)、脑穿通畸形3例(2.72%)、脑皮质发育不良2例(1.81%),混合型6例(5.45%)。21例(19.09%)未见异常。110例脑瘫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CT 异常率:痉挛型75例(68.18%),异常67例(88.00%)手足徐动型14例(12.72%),异常10例(71.43%)。肌张力低下型11例(10.00%),异常7例(89.33%)。共济失调型5例(4.55%),异常2例(40%)。混合型5例(3.64%),异常3例(60%)。不同发病年龄段的CT 异常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0~6个月46例,异常43例(93.47%),6个月~1岁32例,异常25例 (81.25%)1岁~3岁21例,异常15例(71.43%),3岁~7岁11例,异常6例(54.55%)。
3 讨论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前由于受到各种损害、侵害而造成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小儿脑瘫在我国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1.2‰~2.5‰。引起小儿脑瘫原因有主要的病因有:产前因素,如药物、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等;与产程因素有关,如早产、新生儿窒息、羊水早破、胎头吸引伤等;与出生后因素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中毒、头颅外伤等。新生儿时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化,所以这一时期的代偿能力强,可塑性大脑瘫患儿在这一时期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多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故在小儿瘫痪的治疗中,早期诊断是关键。但是引起脑瘫的原因很多,有些病例可能存在多种因素,且缺少特异性特征。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据是:①出生后或幼婴儿时期发病。②神经功能不正常,特别是自主运动的功能障碍。③非进行性,病情稳定。④基本上非遗传性。因此诊断脑性瘫痪不能根据CT 结果判定,其主要依据是体格检查和病史,但CT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中也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颅CT 检查能准确了解脑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是脑瘫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重要依据。该研究110例患儿中89例阳性异常率72.73%,,与文献报道[3]44%相符。相关相关文献[4]报道在小儿脑瘫的影像学检查中,CT扫描异常率为58%,而MRI 的敏感性最高,异常率达90%。而有文献报道[5]都在70%以上。MRI 的优点是分辨率高、多体位扫描、高度组织对比等,小儿脑瘫的头颅MRI 检查异常率比头颅CT 明显要高,但此检查费用较多,目前尚不能普及开展。经该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中89例阳性异常率72.73%。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68.18%)。各年龄段中,年龄最低段中0~6个月的异常率最高,年龄最高段3~7岁异常率最低,结果显示CT 异常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说明早期对可疑病例行头颅CT扫描,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以利于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得到早期诊断。
脑萎缩是脑瘫最常见的CT 表现,该组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52.47%)。此外头颅CT 还能较好地显示脑积水、脑穿通畸形、脑室扩大、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扩大、脑皮质发育不良等病变。特别是当脑瘫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表现时,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果不一定与临床相符果与临床不一定相符,特别是对后颅窝、脑干、小脑等部位显示不佳及较小病灶可能被遗漏出现,为避免免误诊、漏诊的现象发生,故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及其它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综上诉述,头部CT 对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使脑瘫患儿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瘫的致残率,在该院的临床治疗中,临床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值得临床的广泛使用。
[1]曹焕,韩洪英.CT在小儿脑瘫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保健,2009(34):1629-1630.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中大光.脑瘫的改变[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86,13(3):122.
[4]李颖.辅助检查在脑瘫儿童诊断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2(19):4107-4108.
[5]侯梅,孙殿荣,单若冰,等.早产儿脑性瘫痪258例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5):406-408.
[6]杜开先,贾天明,栾斌,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