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的38年
2014-11-14张淳
张淳
38年,岁月无声。
对于日夜无休向东流的红水河来说,38年竟像被深深庭院锁住了的紫色青春,想要怒放,却无处芬芳。这就是1976~2014年的红水河。这段时间,基本囊括了新中国经济腾飞的经典首站、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黄金年轮。这段时间,对于红水河畔的老百姓来说,却是守着宝藏无法致富的日子。
红水河是块宝地,天然生成诸多致富要素,除了天然的通航能力,还有极大的海拔落差。极佳的水利发电价值,使红水河自1975年开始,陆续横亘了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岩滩、龙滩等水电枢纽。然而,不少水电站建成之后,却迟迟没有建过船设施。
1976年,红水河断航,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仿佛被腰斩。
此后,红水河长期处于分段通航状态。曾经长距离、大运量的水运景象成为明日黄花。航运市场的萎缩,使得沿江码头、港口物流业也萎靡不振。桂西北腹地蕴藏的煤炭等矿藏长期处于“以运定产”的状态。沉睡的宝藏没有了用武之地,沿江产业发展也举步维艰。
38年,红水河的这圈年轮太厚,太青涩,春夏秋冬,仿佛都太缓慢。
但是,38年来,红水河这棵大树低调无华的地下根系也在努力地生长。从交通运输部、广西自治区政府、西江黄金水道办,到交通运输厅、港航管理局、海事部门、沿线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为红水河的大通航输送新鲜养分。
2014年5月22日,建设者们用一天回答了38年的等待。
东兰—来宾—广州航线正式开通了!东兰弄堂作业区开港了!三座同饮珠江水的城串到了一起,像三颗宝珠穿在了金丝线上。东兰是起航点,来宾是关键中转点,广州则是通江达海目的地。
从此,桂西北直达粤港澳多了一条便捷的水路。
通航条件变好了,38年前逐渐萎缩的水运市场也必须复旺。但是,我们不能坐等熟透的果实,而要勤心耕耘,培育水运市场。现代化码头要建起来,船型标准化要推动起来,新型航运人才要培养起来,适水货源的市场更要开拓出来。
尽管,红水河上的龙滩水电站尚未打通,全线复航尚存桎梏,尽管,红水河现在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复航,但是,桂、黔各方已经对龙滩水电站过船设施的建设工作进行协调,过渡的龙滩翻坝运输系统也已启动实施。
毕竟,红水河航运的新篇章已经破题了。
38年的沉默等来了锣鼓喧天的一天。曾经紧锁的青春暮色褪尽,新枝竞发。
红水河畔的人们奔走相告:金凤凰涅槃了!河池就要发大财了!从此以后,黄金水道将名副其实,满载着黄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