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适应新常态
2014-11-14布和朝鲁
布和朝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什么是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总体上看,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挑战增多,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讲,新常态的成因与潜在增长率有关。什么是潜在增长率呢?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所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和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因为,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随着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长期供给概念,要求我们既不追求超越承受能力的超常发展,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新思路强调让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长率一致。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来城乡结构优化;随着相关产业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提高,服务业占主导使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带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带来需求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以往,廉价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天,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经济转向创新驱动。5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导致投资信心削弱,楼市泡沫凸显出来;楼市下行预期导致土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财力紧张,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出来;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会导致银行相关贷款的风险隐患。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看,提出用新常态来判断经济走势是科学的,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4%。但是,产业结构在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到46.6%;需求结构在变化,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是负2.9%;城乡区域差距在缩小,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收入分配结构在改善,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物价水平稳定,2012年和2013年平稳增长2.6%,今年上半年保持在2.3%的水平;就业形势较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民生继续改善,保障房开工530万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是6年来最大降幅;经济增长更有人情味,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同时,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仅为5.8%,说明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总体看,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物价稳定、增长平稳、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从现实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
适应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和推动发展的思路和方式。要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控。当经济运行接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时,政策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则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要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就是一方面要守住就业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坚持定向精准调控。上半年,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国家实施了旨在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精准发力,支持棚改的专项金融债等政策,用“喷灌”“滴灌”代替了“大水漫灌”。要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目前,经济总需求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所降速。但是,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短期,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决定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结合方式。因此,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不仅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正在从主要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主要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长期的三大动力。
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调控和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新常态下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真正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对我们来说,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顺势而为、积极有为,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动转型发展。
怎样适应新常态
我区发展适应新常态,就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提出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实践要求。
要在发展理念上适应新常态。要彻底摆脱“唯GDP”思维,不再纠结高速增长,不图数据好看,不热衷于装门面出政绩,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的潜在增长率,科学确定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创新驱动发展、节能减排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上适应新常态。资源型产业是我区的优势,适应新常态不是不要资源型产业,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通过开发下游产品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推动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在发展现代农牧业上适应新常态。我区土地肥沃、草原广袤、气候条件良好,农牧业特色鲜明,成长起一批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出不少畜产品和食品知名品牌。但农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能力薄弱,企业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搞好,农牧民没有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没有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导致牛奶等原料供销脱节事件时有发生。发展现代农牧业,要扶持和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推动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支撑,提高农业单产、畜产品产量和科技贡献率,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要保护和建设好草原,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调动牧民保护草原积极性,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双赢。要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支撑能力和对农牧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要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上适应新常态。我区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经济难以转型升级,乃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容纳就业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民生改善的差距等等,在一定意义上都与服务业发展不足有直接关系。适应新常态,要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要加快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提出的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11个重点领域,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打造支柱产业。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性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农牧业融合发展,形成工业转型服务化、农牧业转型服务化、服务业发展社会化、人民生活服务化新格局。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适应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就是由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驱动。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靠创新,延长资源型产业链靠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靠创新,补服务业这块“短板”同样靠创新,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新常态。必须尽快使创新这条“软肋”硬起来。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要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制度,强化创新激励,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让发明者、创新者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全面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适应新常态。我区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扎实抓好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一要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二要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也就是说,不仅要增加经济资产、减少财政负债,也要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两方面都搞离任审计、搞责任终身追究,研究建立相应的财税制度。推动发展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
要在富民上适应新常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富民,不只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是让人民群众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各项权益得到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富民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搞改革、谋发展,都是为了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些年来,我区加大民生投入,实施一批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总的看,我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状况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富民上适应新常态,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使他们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各产业生产效益,持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大对农牧业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门路和渠道。在富民上适应新常态,要做好民生基础工作,从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抓起。否则,再多投入也会事倍功半。这些年来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无论总量还是比重都是空前的,但群众意见还是不少。因为,那些让老百姓头疼、意见大的入学难、就业难、创业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不光有资源不足、投入不足等原因,也有资源分配不公、作风不正问题的影响。民生投入越大,相关部门权力和资源越大,就越要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规范化,增强责任心,切实把好事办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工作,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编织好社会安全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富民上适应新常态,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针对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因事制宜,加强统筹协调,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事业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软环境建设,挖掘扶贫对象自身潜力,努力为各族群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要切实解决好困难家庭孩子上学问题,决不能让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要在干部作风转变上适应新常态。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适应新常态的根本保证。我区发展适应新常态,迫切需要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历时一年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制度更加严格、纪律更加严明、行动更加务实、作风更加廉洁、干部更敢担当,正逐步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常态。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党内生活新常态,我们的各级干部应做到:严于律己,一切按规矩办事;求真务实,为官必须有为;廉洁奉公,始终保持政治本色;风清气正,搞好政治生态;敢于碰硬,时时体现责任担当;坚定信念,补好精神之钙。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是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保证。
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我区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遇。只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科学制定战略战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就能化挑战为机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九督导组组长)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