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题材小说相关问题研究

2014-11-14于文夫

小说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世纪现代性题材

于文夫

本文以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但又不局限于其自身,努力将工业题材小说放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框架内,采取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文本阐释相结合的方式,以横向比较研究(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历史语境中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审美局限)及纵向发展嬗变(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改革文学”的“新现代性叙事”、现代化进程与当代工业题材小说、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审美困境与主体性重构)两条线索,凸显工业题材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探讨其优劣得失。

一、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小说逊于农业题材小说的原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民族国家构想的历史探索相一致,在曲折复杂中进行着艺术求新,其在人物塑造、叙事情节及审美风格上所呈现出的审美困境与乡土中国的历史现实及文化积淀密切相关。相比工业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却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其原因在于:首先,“乡土中国”的社会现实及浓厚乡土文化传统的制约,使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观察城市和表现工业的视野,无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缺少“现代”意义,致使十七年工业题材作品中主人公“准农民”形象大量出现;其次,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十七年从事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绝大多数都是“地之子”,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血缘上,大多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田园风光人与自然的诗意融合,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中以机器精神和钢铁意志战胜自然的冰冷气质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天然的疏离感;再次,十七年作家不熟悉工业,而工人出身的作家又缺乏足够的理论文化修养。文学传统的浅薄和文化资源的欠缺,致使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繁荣外表下扩充与深化乏力。最后,十七年文学受历史语境制约,把工人形象塑造成“高大全”式的完美无缺,使之成为整个工人阶级的代表,但却拉开了工人形象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抽去了他们的血肉和灵魂,使其成为性格单一,感情干瘪、叙事模式化成为工业文学的代名词,相比较而言,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村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赵树理小说中落后的农村妇女形象系列)却显得与生活一致,而倍受民众的喜爱。

二、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文化语境与审美局限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20世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想”密不可分,在人物塑造、叙事情节及审美风格上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诉求。首先,人物塑造方面,在正反人物二元对立及其冲突斗争中反映新旧社会变迁的巨大历史意义。正面与反面人物思想和行为的二元对立呈现方式为:凡是作家所认同的先进思想就必然存在于先进、正面人物身上,凡是与主流意识相态不符的落后、反动的思想也必然存在于反面或反动人物身上。这种二元对立的教条化与简单化、片面化与模式化,显现的是战争文化极端对立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深层次影响。其次,在叙事情节方面,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显现“拯救与新生”、“犯错与改进”等情节模式。“拯救与新生”叙事模式的主人公,多数为经历新旧社会变迁的苦大仇深工人。小说通过共产党人到来前后,工人物质、精神状况的深刻变化,雄辩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工人命运的决定性意义”。“犯错与改进”叙事模式多产生于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但多以代表党的政工干部及时出现,在群众的帮助下,对错误人帮助、改造,最终使其纠正思想问题,迷途知返。最后,在审美风格方面,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映当家做主的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天辟地,改写历史的新篇章,具有创世史诗般的雄浑与厚重。与之相适应,审美风格也是激情、昂扬的,充满激情燃烧岁月的乐观与自信,预示了美好的未来。但“颂歌式”的写作模式也形成了审美风格单一的艺术局限。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及其艺术得失在共和国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对十七年“工业小说”创作的反思、回顾及审美局限的分析,不仅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理解密切相关,更希望对今后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以期对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繁荣做出贡献。

三、七八十年代——改革文学与中国“新现代性”叙事

诞生于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转型中的“改革文学”,作为工业题材的另一种形式,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改革初期,人们把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速度和数字”,其背后深藏着时间焦虑,在过于关注时间的同时,忽略了空间维度的思考,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利益、权力的空间冲突逐渐凸显。《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和经典文本,成为中国“新现代性”的第一声号角,文本中暗含了“新现代性”的发生和现代化建设即将要走的全部之路,彰显了工业题材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对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精神现代性”,“新现代性”——物质现代性,强调物质、经济的首要地位,肯定了唯物主义的生活常识,肯定了世俗欲望的合法性。《乔厂长上任记》轰动一时的原因。评论家关注的改革者形象,可能是国家意识形态期盼已久的“英雄人物”,但若深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乔厂长上任记》受欢迎的背后是大众对历史转型的渴望,具体地说,是人们经历了精神疲劳和物质匮乏后,在长期紧张的政治话语即将结束时,试图改变现状以满足物质欲望的直接诉求,深层上反映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引起的价值生活重建的现代性变革。“改革文学”的“新现代性”特质正体现于此。

四、九十年代——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工业题材小说

工业化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繁荣景象,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传统的民族、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动力和直接目的。“工业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中国近现代以来对现代化的想象与期待密切相关。“工业题材”小说由此成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晴雨表。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仅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更显示着文学自身规律及文坛复杂的社会现象。第一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工业题材小说”的发轫期。小说内容主要围绕生产活动展开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创作基调为正面描写与热情讴歌。歌颂劳动,歌颂创造的基本主题;大公无私,忘我劳动,勇于牺牲精神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形象,反映了大型国有厂矿工人队伍的迅速成长和工人阶级的豪迈气概。但因受制于当时文艺政策的影响及作家自身缺少主观能动性,小说风格呈现出模式化与雷同,“颂歌式”的写作模式使工业小说自诞生以来就蒙上了一层阴影。第二阶段:改革小说时期,“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期。改革文学在不仅揭露“文革”留下的巨大社会创伤,反映复杂的现实矛盾斗争的同时,更以塑造改革者、开拓者形象引人注目。但其小说形成了改革与保守,两种方案、两条路线,二元对立的模式特征,工人形象整体塑造相对单薄。第三阶段:“现实主义冲击波”时期,“工业题材小说”的深化期。90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直面现实的残酷,不避现实黑暗,反映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以及工人们窘迫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警示意义。新世纪以来,工业小说在写作的空间以及艺术手法上有了新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对苦难的简单描写,体现出注重挖掘悲剧根源的创作倾向。在审美风格上,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也发生嬗变。主题价值:从“阶级赞美诗”到“世俗化生存”;人物形象:从“英雄阶级”到“凡俗个体”的转身;审美风格:从“创世史诗”到“生存写实”,鲜明地打上了历史烙印。

五、新世纪——工业化进程与工业题材小说的主体性重构

第一,中西工业题材小说审美性的确立。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工业进入文学家的创作视野始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时代,但它的面目是狰狞的,不是美,而是人性力量的对立面。同西方文学史的情况不同,工业题材小说审美合理性的确立及工业题材的产生却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独特有的审美现象,并与20世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想”密不可分。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引入中国,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繁荣景象,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化想象与期待,上升为国家道路选择的直接动因与根本动力。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的重建,强大的现代物质力量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使命的重要表征。而工业题材小说中所体现的宏大的规模、轰鸣的机器,喧嚣的厂房,劳动者粗壮的手臂、充满豪情的干劲、刚毅专著的表情……无疑是现代物质力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中国现代化追求的历史诉求在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中不仅得到具体而微的体现,其粗犷豪放,充满力之美的审美风格无疑获得了新中国文学的历史合理性。第二,主流意识形态规约下的工业题材小说。中国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基本特点是先有题材理论,后有小说创作,缺乏文化传统与文学经验。国家制度层面的工业现代化对于新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新事物,工业小说中,无论就个体形象,还是群体阶级属性,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工业题材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思维模式。实际上,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审美缺陷正是大工业机械化生产方式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主体性重构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工业题材小说创作陷入泥沼,新世纪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在一些学者和批评家眼中已走向式微与困境之说甚嚣尘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概念及其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缺乏认知与厘清。工业题材小说从诞生至今,历经十七年的辉煌、改革文学的发轫、新写实主义的困惑,新现实主义的群众生存忧患,其文本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逐渐由“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到“政治话语”的具现,从直面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到“个人情感与体验”的倾诉。

当下新世纪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赋予工业题材小说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那些描写现代工业生产及现代产业工人生活,反映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作品理应是新世纪的工业题材小说,它是建立在传统工业题材小说内涵发展基础上的。同传统工业题材小说相比较,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内涵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转变:首先,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生产空间、生活场景及生产过程由矿山、钢厂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群体劳作,演变为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小产业,涵盖了装修业、餐饮、清洗、电子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描写的生产过程更加个性化、具体化,更多关注工人个体生产尤其是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过程,着眼于工人生活的每个日常角落,让工人们的细微行止展露无疑。其次,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人物形象、创作主旨及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在以往的工业题作品中,读者往往只能看到锅炉工、焊接工、纺织工、车间主任等形象,而在当下工业题材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洗车工、机台操作员、农民工等各种形象。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不再追求政治诉求和群体表现的权重,而是更关心人物个体命运,着眼于个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着的种种问题。最后,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在市场经济、商品观念的强力渗透下,创作者的理念态度及审美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新世纪的工业题材小说表达具有民间群众共同特征的愿望与趣味,以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致使其小说不注重艺术形态的探索与实验,而是遵守现成的大众审美习惯与程式,有着显著的市场消费性特征,人物性格个性的庸俗化、拒绝崇高与悲壮美等媚俗倾向等,使得工业题材小说日益远离建国初期确立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取向。

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实际水准与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仍不相适应。就此而言,对工业题材小说内涵的重新挖掘与建构,无疑具有促进工业题材小说创作及深化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工业精神”与十七年国有企业“铁人”精神已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却是有所传承与发展的,“新的‘工业精神’应包含现代性、当代性、先锋性、理想性,其内涵应注重人与人、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张扬和尊重。工业题材小说“作者应面对精神现实进行写作,关注个体的精神状态、生存困惑、道德困惑、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等”。只有这样,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衷心期待着有更多作家投入工业题材创作,把那些受工业生活影响和塑造的人性景象以完美的文学样式呈现出来,并最终把中国工业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新世纪的工业题材小说最终获得全球化和人性化的宏阔视野。

猜你喜欢

新世纪现代性题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