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2014-11-13刘高先
刘高先
摘 要: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加剧,职业倦怠在现代人群中迅速蔓延,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指出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现状 成因 对策
一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西藏拉萨市唯一的民族师范学校,它的前身为拉萨市文教局创办的“师训班”。1975年8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拉萨市师范学校正式成立,1978年2月迁至拉萨市娘热路43号,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我校现有6个系部,共有教职工261人,专职教师207人。语文和社会科学系,包括汉语文组、藏文组、英语组是我校最大的系部,共有教师79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48人;数学和自然科学系教师2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3人;教育系教师2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人;信息技术系教师21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7人;体育艺术系教师33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3人;公共教学部2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0人。我校教师中汉族教师为110人、少数民族教师为97人,少数民族教师中以藏族教师为主。我校常规学生有2764人,每年函授学生大致有400人。我校青年教师平均每周12课时,中年教师平均每周11课时,老年教师平均每周9课时。拉萨海拔3700米,是世界上最高城市之一,空气比较干燥、稀薄,缺氧,太阳辐射较强、温差大。据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我校教师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根据心理学家马勒斯的定义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纬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甚至恐惧,在情感上表现为疲乏、厌恶,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被动。简单地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二
为了解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我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教龄、工资等)进行了解;第二部分是有关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教师对目前生活状况、学校管理机制等的看法。该问卷共印210份,发放200,收回17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78名已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他们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1.在心理、生理方面:心理上表现为对教学没兴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内心苦闷,对工作中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生理上表现为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失眠、头痛、反应慢、记忆力下降等高原疾病。
2.在情感方面:表现为精疲力竭,烦躁、易怒无助、情绪低落,内心感到空虚,自我评价低,有忧虑感、挫折感,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甚至达到厌恶的地步。例如,在“我对自己的任教工作常常觉得负荷沉重耗尽心神”和“我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精疲力竭”这类问题,我校三分之二的教师回答是肯定的。情绪上的倦怠,让老师无心工作、教学,甚至有人连早晨上班都感到畏惧,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
3.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上班则经常迟到、请假,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这就是典型的“混饭吃”。
三
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我认为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影响。我校以前是中专学校,2006年升为高等专科学校,再加上我校是西藏拉萨市唯一的民族师范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拉萨,面向全区,为全区培养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幼儿师资,承担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校长及其教育管理干部的在职培训和提高的任务。因此社会对我们的期望、要求很高,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压力过大,内心压抑,身心健康自然就要大受影响,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方面。①我校实行的是科层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有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学术权力弱化和信息传递与管理效率低下。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临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教师的负担。②考评机制的不健全。我校对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教案、作业、上课、出勤、发表论文的情况等。在这些教学常规检查中如对备课的检查,它只能验证教师是否完成了足量的备课内容,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判定备课质量,只能看步骤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认真;又如作业的检查,只是看学生是否完成足量的作业(完成的次数)、教师批改的认真与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检查者给出合理的分数。再加上我校没有升学压力,也很难从学生成绩上评价一位教师,因此我校某些教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③职称的评定。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我校教师评职称的难度增加,使得一部分教师很难评上职称,这使得部分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等。④教师课时重,工作量大。
3.地理环境。西藏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西藏海拔高,气候干燥,空气稀薄,缺氧,太阳辐射强,温差大。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容易得高原病。而疲劳、寒冷、精神紧张等都容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的表现主要为头痛、心慌、气促、乏力、失眠、心律增快等,严重的甚至得高原心脏病。我校藏族教师较多,由于他们土生土长在西藏,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高原疾病相对较少。但我校大部分汉族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再加上教学工作的繁重,可以说他们身心俱疲。
4.教师自身:①教师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如性格悲观的人一遇到不如意、失落的情况时便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如临重任、不挑战便自认无能为力甘愿失败,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又如暴躁的人,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容易冲动,心情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常常什么都想学,而且想短时间内学会,生怕比别人落后急于求成,但实际效果常常达不到期望的目的,从而泄气、发怒,既影响自己的健康和效率,又妨碍人际关系。如果教师存在以上缺陷,就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但我校一部分老师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因此,对工作没热情,消极怠工,磨时间,等退休。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没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自然就不会全身心地从事教学,这会导致职业倦怠。
5.学生层面:我校的生源主要是西藏生源,近几年才在内地招生。藏族和汉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还有我校学习气氛不浓,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通常教师满怀信心上课,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如此反复,教师就没了上课的动力、热情。一旦没了动力、热情,就会出现职业倦怠。
四
针对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教师职业观直接影响到从教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力投入的方向及其程度,决定我们对事业的投入和热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应树立“教而有责,教而有尊,教而有道,教而有乐”的职业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教师只有对自身本职工作的热爱,工作中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反之,如果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感情,就不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其结果必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的爱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耐心细致、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直面现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才可能战胜自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塑造自己。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和榜样教育学生。”也就是说,身正方能影子不斜。所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举止稳重等。
2.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又不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和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3.学校要给予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重点明确、客观性强、公平公正,有可比性,能够正确引导教师工作方向和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考核机制。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当家做主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对职称的评定,学校要多给教师讲清楚有关的政策,学校的实际情况及难处,多做思想工作,让老师理解学校并放下思想上、精神上的负担。同时学校也应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名额等。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教师有进修的机会,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提高教师的待遇,减轻教师的负担等。
4.社会要加以理解和支持。作为拉萨市唯一的师范院校,我们任重而道远。虽是高校教师,但我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却不高。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消除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社会对我校教师期望过高的问题,可积极优化社会,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冰霜,梁友信.精疲力竭症的三维模式[J].职业医学,1997(24).
[2]孙菊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3]徐志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8)8.
[4]张晓桂,高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刍议[J].成人教育,2008.
[5]卢志红.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Z].2009.
[6]吴延巧.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分析[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