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

2014-11-13李映彤

鄱阳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居住空间

[摘 要]景观作为环境美的存在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景”,二是“观”。在以景观居住为审美边界的视阈中,中国古代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达官贵人营造的,既拥有自然因素,又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二是隐于名山大川、安享自然的隐士居所——世外桃源;三是普通老百姓怀着对自然质朴的追求,对房前屋后美化所形成的住所——民居;四是由心意触发,借助绘画等艺术作品和自然中显现的点点滴滴,从飞花落叶中感悟到大自然“大爱无形,大音稀声”的审美意境,进入“随遇而安”人生境界的高士住宅——意所。这四种居住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是中国古代人生观对居住空间态度的直接写照,对当代中国居住形式的研发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景观;居住空间;环境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5;X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5-0013-05

[作者简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居住空间研究。(湖北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研究”(13&ZD072)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Landscape, as a form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was mainly constituted by two factors of 'scenery' and 'view'.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inhabitation, there were four forms of living space in ancient China: first, private gardens, which are built by some grandees, have natural elements and are also very luxurious; second, retreats 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which are built by hermits completely unaware of what happened in the real world; third, folk residence, which is built by the common people, located in their local residence with natural surroundings decorated by themselves; and fourth, ideal places, with paintings and other works of art and nature, which are built by some wise and intelligent people, show artistic conception of“great love is invisible”and“big voice sound thin”. These four forms of living space reflect the ancient Chinese views on landscape inhabit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iving space. It is no doubt that this study ha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esearch of living for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in ancient China;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景观作为环境美的存在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景”,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可感知的物质因素;二是“观”,是指审美主体感受景色时的种种主观心理因素。①

中国古代居住形式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孔子所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常常被后人引为论析景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并以此来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观点把大自然的山水元素与人的内在品格、天性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直观的体现。它反映在居住空间上,就是指与自然共生的景观居住观。

在以景观居住为审美边界的视阈中,中国古代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达官贵人营造的,既拥有自然因素,又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二是隐于名山大川、安享自然的隐士居所——世外桃源;三是普通老百姓怀着对自然质朴的追求,对居住环境的房前屋后美化所形成的住所——民居;四是由心意触发,借助绘画等艺术作品和自然中显现的点点滴滴,从飞花落叶中感悟到大自然“大爱无形,大音稀声”的审美意境,从而进入“随遇而安”人生境界的高士住宅——意所。

一、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

儒家提倡“济世”和“奉献”的积极人生态度,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中国古代的优秀人才大都会为官,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文人官僚阶层。他们一方面承受政治的压力,为集权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又在城市中叠山理水,为自己营造一座私家园林,通过欣赏与冥想大自然来实现精神的超脱,达到修身养性、保持美德的目的。所以,造园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引进客观的自然山水要素,更是要把大自然的规律隐涵其中,把那些最能触动感情的造园要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参与者能够从其个人特有的经验中唤起丰富的联想,获得游赏园林的愉悦感,并触景生情,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进入审美的更高层次。endprint

中国古代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讲究“师法自然”,特别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合宜的园址选择为园林空间的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园址中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巧妙利用,可以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微妙感觉,使人感悟到超脱凡尘的心灵境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无锡寄畅园的选址和布局。全园划分为三个景区:西侧山林景区,接惠山余脉,山体蜿蜒,郁郁葱葱;东面是锦汇漪景区,以水为主景,西岸与山林平行,当夕阳西下时,山影、树影、云影、泉影尽汇水中,因而得名;池南景区以建筑为主,布置凌虚阁及书斋,作观景用途。三个景区紧密结合,自然过渡,景观层次十分丰富,使人游之不厌,情趣丰富(见图1)。

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讲求曲折、层次和细节。一是曲折。时间是空间的边界,体验自然需要时间的过程,园林中的曲廊、曲桥和曲径等都是增加游历时间的方法,通过曲折来延长游历的时间,增加更多的观赏视点,带给游人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扩大空间的感受。

二是层次。景不藏不深,园林中的主景都是通过游览路径渐次展开的,体现了中国人讲究次序和含蓄的审美思想。在空间内部划分多重层次,或者通过设置参照物,将外部空间涵纳进来,都是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亭”处,以月洞门两道弧形边和亭的格罩来圈景、框景,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比直接站在亭前赏景更具韵味(见图2)。

三是细节。对细节的重视体现在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例如长廊的曲折处设小天井,内植芭蕉等植物成为观赏点,使得廊的空间感更丰富;以断断续续的水面来延伸视线,水中的倒影可以出现双重景观,水中的游鱼带来多样的形式和情趣,而植物随着季节的转换,叶的色彩和形状更是表现了生命的循环等等。另外,通过在匾额、楹联上刻画诗词的形式参与园林意境的构成,概括出园林空间的景观特征,以文字沟通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与园林的联系,从而在观赏者心中产生高于实景的深远境界,在只言片语中调动观赏者的主观想象力,把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种种感悟与周围景观融成一体,深化园林空间的意境。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使人联想到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见图3)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在小空间中体现大自然的建筑形式典范,是中国文人官僚阶层寄情山水、追求与自然相融的景观居住态度的充分体现。

二、隐士的居所——世外桃源

中国古代的隐士有两种,一种是“儒隐”,另一种是“道隐”。

“儒隐”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强调亲和自然,是入世的、积极的,因此产生了前面讲述的园林,其空间内容也多居住、待客、宴乐、听戏、琴棋、读书等世俗生活。

“道隐”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主张“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他们感悟天地万物的“道”,宣扬让天下万物优游自在,宽松舒展,不要去干扰他们的本性。他们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是出世的,既讲究身体之居,更讲究心灵之居,把自我和景看做是同等的整体,并将人的物欲追求降至最低,去追求心灵的满足。这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中国古代一个思想、社会皆动荡不安的朝代。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君子固穷”之节,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道家的逍遥人格,从自然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世界。他那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见图4)。

“世外桃源”这种居住形式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心灵,给心灵以自由的、审美的栖息地。在功能空间上保持着“书、琴、酒、菊”等生活内容,在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精神的审美空间。这种居住形式不为身外的荣华富贵而拖累,而是从精神上超越它,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自然、质朴的生活中品味人生快乐。这种景观居住观在当今的居住空间体验中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同时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居建筑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背山面水、抱阳负阴”的择址原则: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防火、水运交通和水产养殖。这种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的民居,顺应自然地形而建,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具有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

民居在空间设计上,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对外是封闭的,对内则是开敞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上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习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见图5)。

借景是民居常用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而且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关于这种功能最为精彩的写照。

民居设计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大量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界面以黑、白、灰等为主色,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装饰上,书画、匾额、楹联、雕刻等艺术形式反映了屋主人鲜活的人文意识和居住精神。

民居的精神层面内容也十分丰富。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鹤图案象征幸福、厚禄和健康长寿,用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图案象征夫妻恩爱。还有以数字表达某种含义的,如以“十二”表示十二个月,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节气等。

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格局上,还是从形式、风格上,都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对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普遍表象。

四、高士住宅——意所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士。他们精通佛理,把道家“虚实相生”的意境推向极高妙的境界,认为世界万物并无客观实在性,“空”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与“有”相对而生,“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而“有”才是虚假的幻相;同时以儒家积极的态度,主张“自觉自悟”,强调修道者可以通过自觉的顿悟来理解人生意义。

在自然秩序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在生命轮回中显示着各自天赋的特性。所以,高士们选择住址时不拘泥于任何的住宅形式,不论是华丽堂皇的宫殿、珠光宝气的豪宅,还是恬淡、宁静的田园茅屋,他们都能安居其中。在他们心中,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只要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川之美,就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见大,获得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十分亲和。这种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中国古人依恋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境界”体现。

五、结论

中国古老的《宅经》把住宅及其环境描述为一个人:“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人有生命机制、物质躯体,还有情感品格,住宅同样如此。

美在于和谐。“一枝临窗的花瓶,夜夜沐浴月亮的光华”。所有组成景观的要素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融入其中,是与天地的融合。

中国人的审美崇尚自然,在景观居住观中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是其连续性;反映在居住形式上则是“一种人性化的景观,一种自然化的人性——联系起来的连续性的建筑结构”。①

责任编辑:胡颖峰endprint

中国古代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讲究“师法自然”,特别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合宜的园址选择为园林空间的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园址中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巧妙利用,可以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微妙感觉,使人感悟到超脱凡尘的心灵境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无锡寄畅园的选址和布局。全园划分为三个景区:西侧山林景区,接惠山余脉,山体蜿蜒,郁郁葱葱;东面是锦汇漪景区,以水为主景,西岸与山林平行,当夕阳西下时,山影、树影、云影、泉影尽汇水中,因而得名;池南景区以建筑为主,布置凌虚阁及书斋,作观景用途。三个景区紧密结合,自然过渡,景观层次十分丰富,使人游之不厌,情趣丰富(见图1)。

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讲求曲折、层次和细节。一是曲折。时间是空间的边界,体验自然需要时间的过程,园林中的曲廊、曲桥和曲径等都是增加游历时间的方法,通过曲折来延长游历的时间,增加更多的观赏视点,带给游人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扩大空间的感受。

二是层次。景不藏不深,园林中的主景都是通过游览路径渐次展开的,体现了中国人讲究次序和含蓄的审美思想。在空间内部划分多重层次,或者通过设置参照物,将外部空间涵纳进来,都是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亭”处,以月洞门两道弧形边和亭的格罩来圈景、框景,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比直接站在亭前赏景更具韵味(见图2)。

三是细节。对细节的重视体现在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例如长廊的曲折处设小天井,内植芭蕉等植物成为观赏点,使得廊的空间感更丰富;以断断续续的水面来延伸视线,水中的倒影可以出现双重景观,水中的游鱼带来多样的形式和情趣,而植物随着季节的转换,叶的色彩和形状更是表现了生命的循环等等。另外,通过在匾额、楹联上刻画诗词的形式参与园林意境的构成,概括出园林空间的景观特征,以文字沟通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与园林的联系,从而在观赏者心中产生高于实景的深远境界,在只言片语中调动观赏者的主观想象力,把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种种感悟与周围景观融成一体,深化园林空间的意境。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使人联想到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见图3)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在小空间中体现大自然的建筑形式典范,是中国文人官僚阶层寄情山水、追求与自然相融的景观居住态度的充分体现。

二、隐士的居所——世外桃源

中国古代的隐士有两种,一种是“儒隐”,另一种是“道隐”。

“儒隐”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强调亲和自然,是入世的、积极的,因此产生了前面讲述的园林,其空间内容也多居住、待客、宴乐、听戏、琴棋、读书等世俗生活。

“道隐”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主张“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他们感悟天地万物的“道”,宣扬让天下万物优游自在,宽松舒展,不要去干扰他们的本性。他们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是出世的,既讲究身体之居,更讲究心灵之居,把自我和景看做是同等的整体,并将人的物欲追求降至最低,去追求心灵的满足。这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中国古代一个思想、社会皆动荡不安的朝代。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君子固穷”之节,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道家的逍遥人格,从自然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世界。他那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见图4)。

“世外桃源”这种居住形式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心灵,给心灵以自由的、审美的栖息地。在功能空间上保持着“书、琴、酒、菊”等生活内容,在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精神的审美空间。这种居住形式不为身外的荣华富贵而拖累,而是从精神上超越它,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自然、质朴的生活中品味人生快乐。这种景观居住观在当今的居住空间体验中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同时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居建筑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背山面水、抱阳负阴”的择址原则: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防火、水运交通和水产养殖。这种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的民居,顺应自然地形而建,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具有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

民居在空间设计上,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对外是封闭的,对内则是开敞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上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习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见图5)。

借景是民居常用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而且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关于这种功能最为精彩的写照。

民居设计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大量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界面以黑、白、灰等为主色,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装饰上,书画、匾额、楹联、雕刻等艺术形式反映了屋主人鲜活的人文意识和居住精神。

民居的精神层面内容也十分丰富。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鹤图案象征幸福、厚禄和健康长寿,用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图案象征夫妻恩爱。还有以数字表达某种含义的,如以“十二”表示十二个月,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节气等。

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格局上,还是从形式、风格上,都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对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普遍表象。

四、高士住宅——意所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士。他们精通佛理,把道家“虚实相生”的意境推向极高妙的境界,认为世界万物并无客观实在性,“空”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与“有”相对而生,“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而“有”才是虚假的幻相;同时以儒家积极的态度,主张“自觉自悟”,强调修道者可以通过自觉的顿悟来理解人生意义。

在自然秩序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在生命轮回中显示着各自天赋的特性。所以,高士们选择住址时不拘泥于任何的住宅形式,不论是华丽堂皇的宫殿、珠光宝气的豪宅,还是恬淡、宁静的田园茅屋,他们都能安居其中。在他们心中,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只要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川之美,就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见大,获得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十分亲和。这种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中国古人依恋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境界”体现。

五、结论

中国古老的《宅经》把住宅及其环境描述为一个人:“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人有生命机制、物质躯体,还有情感品格,住宅同样如此。

美在于和谐。“一枝临窗的花瓶,夜夜沐浴月亮的光华”。所有组成景观的要素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融入其中,是与天地的融合。

中国人的审美崇尚自然,在景观居住观中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是其连续性;反映在居住形式上则是“一种人性化的景观,一种自然化的人性——联系起来的连续性的建筑结构”。①

责任编辑:胡颖峰endprint

中国古代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讲究“师法自然”,特别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合宜的园址选择为园林空间的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园址中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巧妙利用,可以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微妙感觉,使人感悟到超脱凡尘的心灵境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无锡寄畅园的选址和布局。全园划分为三个景区:西侧山林景区,接惠山余脉,山体蜿蜒,郁郁葱葱;东面是锦汇漪景区,以水为主景,西岸与山林平行,当夕阳西下时,山影、树影、云影、泉影尽汇水中,因而得名;池南景区以建筑为主,布置凌虚阁及书斋,作观景用途。三个景区紧密结合,自然过渡,景观层次十分丰富,使人游之不厌,情趣丰富(见图1)。

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讲求曲折、层次和细节。一是曲折。时间是空间的边界,体验自然需要时间的过程,园林中的曲廊、曲桥和曲径等都是增加游历时间的方法,通过曲折来延长游历的时间,增加更多的观赏视点,带给游人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扩大空间的感受。

二是层次。景不藏不深,园林中的主景都是通过游览路径渐次展开的,体现了中国人讲究次序和含蓄的审美思想。在空间内部划分多重层次,或者通过设置参照物,将外部空间涵纳进来,都是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亭”处,以月洞门两道弧形边和亭的格罩来圈景、框景,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比直接站在亭前赏景更具韵味(见图2)。

三是细节。对细节的重视体现在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例如长廊的曲折处设小天井,内植芭蕉等植物成为观赏点,使得廊的空间感更丰富;以断断续续的水面来延伸视线,水中的倒影可以出现双重景观,水中的游鱼带来多样的形式和情趣,而植物随着季节的转换,叶的色彩和形状更是表现了生命的循环等等。另外,通过在匾额、楹联上刻画诗词的形式参与园林意境的构成,概括出园林空间的景观特征,以文字沟通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与园林的联系,从而在观赏者心中产生高于实景的深远境界,在只言片语中调动观赏者的主观想象力,把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种种感悟与周围景观融成一体,深化园林空间的意境。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使人联想到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见图3)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在小空间中体现大自然的建筑形式典范,是中国文人官僚阶层寄情山水、追求与自然相融的景观居住态度的充分体现。

二、隐士的居所——世外桃源

中国古代的隐士有两种,一种是“儒隐”,另一种是“道隐”。

“儒隐”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强调亲和自然,是入世的、积极的,因此产生了前面讲述的园林,其空间内容也多居住、待客、宴乐、听戏、琴棋、读书等世俗生活。

“道隐”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主张“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他们感悟天地万物的“道”,宣扬让天下万物优游自在,宽松舒展,不要去干扰他们的本性。他们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是出世的,既讲究身体之居,更讲究心灵之居,把自我和景看做是同等的整体,并将人的物欲追求降至最低,去追求心灵的满足。这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中国古代一个思想、社会皆动荡不安的朝代。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君子固穷”之节,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道家的逍遥人格,从自然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世界。他那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见图4)。

“世外桃源”这种居住形式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心灵,给心灵以自由的、审美的栖息地。在功能空间上保持着“书、琴、酒、菊”等生活内容,在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精神的审美空间。这种居住形式不为身外的荣华富贵而拖累,而是从精神上超越它,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自然、质朴的生活中品味人生快乐。这种景观居住观在当今的居住空间体验中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同时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居建筑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背山面水、抱阳负阴”的择址原则: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防火、水运交通和水产养殖。这种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的民居,顺应自然地形而建,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具有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

民居在空间设计上,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对外是封闭的,对内则是开敞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上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习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见图5)。

借景是民居常用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而且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关于这种功能最为精彩的写照。

民居设计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大量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界面以黑、白、灰等为主色,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装饰上,书画、匾额、楹联、雕刻等艺术形式反映了屋主人鲜活的人文意识和居住精神。

民居的精神层面内容也十分丰富。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鹤图案象征幸福、厚禄和健康长寿,用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图案象征夫妻恩爱。还有以数字表达某种含义的,如以“十二”表示十二个月,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节气等。

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格局上,还是从形式、风格上,都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对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普遍表象。

四、高士住宅——意所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士。他们精通佛理,把道家“虚实相生”的意境推向极高妙的境界,认为世界万物并无客观实在性,“空”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与“有”相对而生,“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而“有”才是虚假的幻相;同时以儒家积极的态度,主张“自觉自悟”,强调修道者可以通过自觉的顿悟来理解人生意义。

在自然秩序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在生命轮回中显示着各自天赋的特性。所以,高士们选择住址时不拘泥于任何的住宅形式,不论是华丽堂皇的宫殿、珠光宝气的豪宅,还是恬淡、宁静的田园茅屋,他们都能安居其中。在他们心中,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只要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川之美,就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见大,获得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十分亲和。这种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中国古人依恋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境界”体现。

五、结论

中国古老的《宅经》把住宅及其环境描述为一个人:“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人有生命机制、物质躯体,还有情感品格,住宅同样如此。

美在于和谐。“一枝临窗的花瓶,夜夜沐浴月亮的光华”。所有组成景观的要素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融入其中,是与天地的融合。

中国人的审美崇尚自然,在景观居住观中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是其连续性;反映在居住形式上则是“一种人性化的景观,一种自然化的人性——联系起来的连续性的建筑结构”。①

责任编辑:胡颖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居住空间
针对幼儿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居老住宅空间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试析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儿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室内陈设设计
居住空间绿饰陈设原则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