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为例
2014-11-13邱燕
邱燕
(安徽财经大学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为例
邱燕
(安徽财经大学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大学生 消费异化 伦理问题 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消费伦理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节约型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重视对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研究,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消费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消费异化—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得以提出
消费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社会里并不存在伦理领域。因为表面看来,消费是人对物的关系,而不是人对人的关系,故而不存在伦理关系。传统的消费大多是生命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这种消费根源于生命的自然需求,因此不存在异化问题。然而,现代社会的消费不一样,法国后现代哲学家波德里亚甚至把当代社会称为“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观点,现代社会已经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也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指向符号的消费。对符号的追求超过了对物的功能的需求[1]。今天的需要是超越了生命基本需要的需要,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欲求”,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这种状况概括起来就是“消费异化”或“异化的消费”。正是因为出现了异化的消费,才有消费伦理问题的提出。异化消费首先出现在西方,而今已快速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至少在价值观念上已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高消费是个人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即笔者提出的消费异化。消费异化现象在我校大学生的消费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消费结构异化
大学生是一群尚不能自食其力的特殊消费群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应该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然而,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世俗化的消费潮流使得某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日常支出不再仅仅是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还包括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消费支出和交往消费支出。
1.娱乐休闲消费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考压力,容易放纵自己,KTV、电影院、网吧、饭店、咖啡厅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利用节假日结伴出去游玩的也越来越多。据调查:20.18%的大学生经常出没卡拉OK厅、电影院、溜冰场等娱乐场所;30.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每天超过4个小时;51.13%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用超过100元。
2.人际交往消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友情消费和爱情消费。一方面,随着社会不良风气传入校园,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日益世俗化,过生日、拿奖学金、评学生干部、入党都要请客送礼。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恋爱观已悄然改变,感情的深浅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物质层面。尤其是男生,为了显示阔气,不在女朋友面前丢人,“打肿脸充胖子的”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1500左右,真正用于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平均每月600元左右。这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近2/3花在了如上面所述的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真正用于必需的生活支出占1/3。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异化。
(二)消费目的异化
大学生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购买适当的商品和服务。但某些大学生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的角度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对商品或服务占有的满足欲及其所带来的成就感。大学生消费目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盲目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时尚性消费。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争相攀比购买某一价格昂贵的品牌手机,拥有这一手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先进的通讯设备,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资本,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买不起这款手机而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种现象,在马尔库塞看来就属于虚假消费,即仅仅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需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本来目的是及时地与他人沟通,但现在附加了许多其他“用途”,而且这些其他“用途”正是某些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形成消费目的异化。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对家庭来说,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对个人来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当今,诸多不良消费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比如,某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某些学生出入宾馆酒家、休闲会所;有的学生追求高贵、时尚、华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花钱享乐上,丧失了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无心向学,荒废学业,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二)对家庭来说,加重了家庭负担。
经济在发展,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在飙升。据统计,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25倍。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仅以我国高校当前基本学费标准5000/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的105%。这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及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2]。再加上非理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对学校来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是理性消费者。但是,极少部分学生把追求享受、追求时尚品牌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一方面,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夜夜在网吧消费,上课无心听讲,甚至压根不到教室上课,在寝室睡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违背了学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校园里两极分化严重,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购买名牌商品,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报复心理,有碍贫困生的身心发展。更可怕的是,极个别学生在消费欲望的驱动下,铤而走险,走上偷窃犯罪之路。这些都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四)对社会来说,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消费异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马尔库塞认为,消费社会表现出令人苦恼的方面,“它的不合理的合理特点”[3]是无止境的,异化消费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消费异化的后果是无止境地消耗资源进而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冲击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过度求新求异往往使消费品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而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艾伦·杜宁认为,现代社会实际上意味着“摧毁或毁掉,浪费或乱用,用光、用尽”。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即“人类如果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生命一样,使自己遭到灭顶之灾”。
三、解决当代大学消费伦理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首先要坚持教育为先,积极引导,倡导理性消费。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念探索建立时期,各方面意识均尚未成熟,对于事情的处理方法也不是很正确,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下面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提出对策。
(一)学校必须加强教育。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两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消费伦理观,但可以寻找到结合点引入消费伦理观教育。比如,《绪论》中提到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个知识点是确立独立生活意识,任课教师在讲解这一点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第四章里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另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第八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消费伦理观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其次,高校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有利于他们进一步社会化,树立自强、自立、自助的消费观念,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明白挣钱必须付出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他们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辛苦,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二)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启蒙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孩子的消费观念形成过程中,家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家长要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孩子,并且以身作则,杜绝不良消费行为,贯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正确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其次,要避免对孩子过度溺爱,不能单一地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和物质消费,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精神消费。事实上,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应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功能。大众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大学生个体感觉敏锐、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载有大量信息的大众媒介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众媒介的监督,杜绝黄、赌、毒及不良消费行为的宣导和传播,净化传媒领域空气,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学消费观的宣传,通过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促使大学生这一最活跃的消费群体在这一新的生活转型期形成健康的娱乐追求,成功地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形成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和消除不良消费习惯。
把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群体进行专门研究,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潜在的市场价值与它的独特性决定了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整个国家有积极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1]波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牛亚楠,彭勃.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考弃考原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4):106.
[3]马尔库塞著.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9.
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科研项目: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的问题和对策研究(ACKY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