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

2014-11-13张敏娜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大众化职业生涯用人单位

张敏娜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时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

张敏娜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逐年扩招,走向大众化,这让更多学生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问题和挑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焦点和热点。本文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 困境 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策

一、时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未就业、待就业、被就业”等问题重重,就业形势严峻,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将阻碍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内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①。截止到2013年08月19日,据教育部公布,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教育部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2020年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的。

随着2014年7月新的毕业季到来,意味着就业季的来临。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2014年达到727万人,成为历年来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被舆论冠以“更难就业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学生“怀才不遇”,“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走入这样尴尬的困境之中呢?

第一,从体制上看,就业体制尚不完善。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存在不足,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及相应的就业指导,于是产生了很多就业不公平现象,如高校毕业生受到性别歧视、学历层次低的受到学历歧视、外地高校毕业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视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匹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校企供需脱节,某些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导致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出现“学非所用”的尴尬现象。高校批量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相脱节,大学与社会没有成功对接,造成人才严重浪费。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教育数量提高了,教育质量反而下降了。大学只是给大学生贴上了人才标签而已,培养的根本就不是人才。第三,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且对于女性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歧视,不少用人单位片面考虑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排斥女大学毕业生。此外,某些用人单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和地域性歧视。第四,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的就业现象,即‘重沿海,轻内地’、‘重城市,轻农村’、‘重国有,轻民营’”②。很多大学生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城市出身的大学生更觉得受不了农村的“苦”,很多大学生持有“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第五,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制约大学生就业,有的岗位报名人数人满为患,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人才网站、人才市场、亲朋好友的推荐和介绍等。校园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是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人才网上提供的就业信息相对比较少,更新较慢,一些毕业生很少关注就业网站上的信息,就业指导部门没有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与调控,造成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岗位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第六,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才结构不均衡。造成边远贫困地区无人就业,经济发达地区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北漂族、蚁族亦成了这个时代的新宠儿。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中国当代高等教育陷入困境,莘莘学子的就业问题堪忧。大学生就业如何走出困境?笔者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政府方面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制定相关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政策。今年毕业生总数727万,为历年来最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及保障就业。第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加快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减小城乡差异,实现就业均衡。第二,政府应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与联系,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相应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创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环境,维护良好的就业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分子,防止刚毕业的大学生受骗上当。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给予相应鼓励;对于创业成效不太好的,给予相应补贴和救助。第五,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对于有学历、年龄、性别、地域等歧视的用人单位,制定相应惩罚措施,保障就业公平。第六,政府与高校联盟,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法制观念,使就业受到歧视的大学生能主动维权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于“待就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登记,给予相应的就业帮助。最后,政府在制定和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之后,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将就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保障就业公平。

(二)高校方面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首先,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如加拿大在专业培养方面加入了“合作教育课程”,这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美国的职业学校实行的是订单式教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校企供需进行了很好的接轨。所以,中国的校企应该加强联系,才不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其次,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萨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毕业生提供择业心理、面试技巧、面试技能的培训。萨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由萨柏(DonaldE.Supper)提出,他是美国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1953年,萨柏通过长期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从0-14岁)、探索(从15-24岁)、建立(从25-44岁)、维持(从45-64岁)和衰退(65岁以上)五个阶段。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指出,由于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该理论注意到了‘人的职业心理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个人和职业的匹配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从而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阶段’”③。所以,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实施长期的、实时的、有效的指导,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盲目随从,跟大流。

(三)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根据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类型和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常规型、实际型、社会型、调查研究型、开拓型和艺术型,该理论的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要盲目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职业选择。“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能力,着重培养七方面的核心技能和竞争力: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思想和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其他人和团队一起工作的能力;使用数学的意识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应用技术”④。

此外,大学生还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即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用人单位应该改革用人机制和保障机制。某些用人单位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这将阻碍人才流动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进行招聘,杜绝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现象。所以,用人单位应该改革用人机制,保障公平就业,杜绝就业歧视。

三、结语

“就业是谋生的手段,谋生乃民众生存之道”⑤。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学生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对策,才能走出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提高中国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解决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

注释:

①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4):8-9.

②柴博.国际视野下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5):6-7.

③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10):9-10.

④彭军.教育类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5):7-8.

⑤王丽平.我国平等就业机会保障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

猜你喜欢

大众化职业生涯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