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2014-11-13郭晓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郭晓俐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分段式培养 课程体系

一、中职与本科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中职教育是以资格认证为主的实践应用型教育,课程设置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文化素质基础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毕业生存在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计算机工程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高技术岗位需求等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是以学位认证为主的理论研究型教育,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架构设置课程,重视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升,毕业生具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技能。但同时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相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差较远等问题,毕业生往往缺少行业背景知识,对相关行业信息以及工作流程不了解,进入到企业一般要经过二次培训。

二、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和本科是职业教育系统中两个子系统,分段培养中课程的简单叠加显然会出现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层次不明、课程内容的重复或断档、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

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盐城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邻上海,IT服务外包业比较发达,周边地区每年提供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持续出现“人才缺口”。近几年随着长三角经济与金融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盐城国际金融城的筹备建立,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复合类、创新型人才非常短缺。课程体系建设以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面向长三角地区金融行业、IT服务外包企业,以培养具有金融软件开发、金融软件测试、金融软件维护能力的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由职业岗位能力确定支撑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建设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彰显层次分明、各自侧重、合理衔接的特色,走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道路,满足盐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需求。

三、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一)阶段性培养目标定位

在定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要实现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衔接与发展,还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中职、本科各阶段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对总体目标进行阶段化分解,有序衔接,体现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层次性。

中职阶段以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为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扎实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了解金融企业一般性业务流程,掌握1~2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初步的软件编程能力和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能胜任金融行业一般信息化软件应用、维护、管理及数据处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职业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本科阶段突出能力培养。培养了解各类金融知识,熟悉各类金融业务流程,精通外语,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知识,熟练掌握1~2种金融信息化软件开发平台技术,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并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能胜任金融行业信息化系统设计、测试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

针对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分解,设计衔接式课程模块,使得每个子能力与课程模块相对应,着重解决分段培养中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与断档、文化素质脱节、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不对接互认等问题,保证两个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和分工合作的特点。

IT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三大类:即金融软件设计开发、金融软件测试管理、金融软件维护支持。例如:对于金融软件设计开发岗位群必须具备至少三方面的核心能力,须设置对应的课程模块支撑其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对应每个岗位群,要求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认知能力,在课程体系内相应增加行业背景知识课程模块,包括金融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会计、金融电子化概论、信息管理学、现代服务业概论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衔接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职、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相对独立,存在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衔接、实践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深层次问题。中职、本科院校和企业应联合构筑多层次、多形式、多环节相互交叉融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衔接模式,建立校内现代工程软件实验工厂、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模块形式组成新颖、灵活、可操作的真实实训项目,实现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一体化,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具备金融IT服务外包行业从业能力,如图2所示。

(四)主干课程建设

根据分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设计,在中职、本科阶段应各确立4~6门反映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主干课程建设重点解决课程内容重复和教学内容断档的问题,体现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衔接培养的思路,支持中职和本科教师相互协作、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机制,将一些新技术、新案例引入课程,形成课程标准。

为了提高金融行业素质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在部分金融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建议引入校企合作嵌入式课程,邀请企业、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教材建设

统筹指导,选编中职、本科衔接课程教材。目前中职、本科使用的教材相对独立,对“3+4”分段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内容重复或断层等现象。如中职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介绍网络基础和组网技术,本科也讲授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课程内容有重复,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根据“3+4”分阶段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应侧重于网络数据传输基本原理和局域网简单组网技术,本科阶段则应侧重于网络协议分析和复杂组网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根据课程教学需求慎重选用或重新编写教材。

(六)教学方法改进

随着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劳动力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技能,现代职业教育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更应成为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平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直接经验学习,发展学生从事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四、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组织牵头,建立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体

目前,职业教育各自为政,新加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意识不强,很难做到课程设置的有序衔接和教学内容的不重复、不断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建立中职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的区域性职业教育课程教科研组织,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培养体系,提出公共课程平台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区域联合体范围内建立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承担教研课题。

(二)政策导向,明确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

职业教育需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尤其是行业指导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如何使企业加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愿意拿出最好的资源为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需要加强政策导向。例如向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和岗位实习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税率优惠;建立行业、企业授权或委托制度等。

(三)学校支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本科院校应采取多种方式,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打破学历为先的观念,不拘一格引进一些企业技术骨干、行业精英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对其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和师德教育,使其逐步成长为职业教师。■

【参考文献】

[1]阙明坤.高职本科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破冰之举”[N].光明日报,2013-09-29.

[2]王明雄,陈燕,钟泽秀,卢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J].西藏教育,2013(6):36-38.

[3]郭剑岚,陈俞强,骆剑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3(8):52-54.

[4]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

链接

《职教通讯》2014年第6期《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一文指出:一、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此外,还应该体现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直接培养岗位需要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专业型的人才。二、要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应将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高等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各自为政、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三、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要主张“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宽基础”是强调为高等教育服务,让学生有后劲;“重实践”则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应区别于普通教育。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制定弹性化的学分制度。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使学生能钻研专业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计算机类专业中职和本科院校应通过建立统一的学分转换、选课等弹性机制,以兼顾不同学生个性上的差异,避免学生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模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或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就为中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构筑了共享平台,构建了统一的课程框架,从而为实现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内容调整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