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构建探析
2014-11-12汪开拓申连长韩林孙国英
汪开拓+申连长+韩林+孙国英
摘 要:该文论述了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基地的构建思路、具体内容、实施方案和主要特色,指出构建一体化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基地是提高本专业人才质量、培养食品专业本科生实践和工作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习基地;教学科研;食品科学与工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0-101-03
我国食品学科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100多a的历史。解放前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52、1958年2次院校调整后,食品专业已初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食品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伴随着近年来保健食品的风靡,功能性食品研发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研究的热点;食品安全事件也不断出现,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各国都在下大力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因此,在当前社会对食品研发和食品检测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青睐。为满足市场对食品营养与质量控制人才的需要,确定地方高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现阶段食品工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掌握食品开发、食品功能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重庆三峡学院生工院于2012年9月至12月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食品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存有较大意见,大多数同学认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除理论学习外,对就业前实践学习的渴望已成为在校生的一块心病,所以对实验实习的涉猎范围在整体教学中所占比重都需要提高,以满足实际食品企业和市场所需,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添筹加码。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本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认为构建教研一体化的食品专业实习基地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加快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现今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高校均下大力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局限性,易产生以下问题:
(1)实习基地为学校服务缺乏主动性。在有关接待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基地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身的得失,对高校食品专业学业不精、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有较强的抵触性不愿主动接纳;部分地方高校由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较差,从而影响了实习工作的开展,致使实习基地数量逐渐减少。
(2)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长期以来,学生实习仅仅是高校的所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没有特定的考核方法,没有特定的管理人员,因此往往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学生外派实习单位后,分散较广,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状况缺乏了解,实习单位也没有专门的实习管理部门,因此学生实习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佳。学生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也缺乏针对性,挑选过程中有无报酬成第一选项,而不关心在其中能否学到知识[2]。
(3)不按照要求完成实习计划。食品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巩固所学理论和知识,但实习单位往往对待实习较为敷衍,不委派学生参与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担心学生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大多安排一些短时间高劳动强度的机械劳动,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部分高校把实习办成了认知教育和通识教育,缺乏明显的针对性。
(4)高校生源的扩大和专业的扩展带来的硬件不足。食品专业现从原先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又衍生出发酵(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油工程等4个专业。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但师资和实习单位建设明显滞后,缺乏高质量且稳定的实习单位。地方高校由于地域上的限制,在食品类实习基地建设上面临的上述问题尤为严峻,这极大地影响了地方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限制了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
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型院校,上述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不足尤其明显。我们依据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整合,调整师资,以科学教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来建设“一体化”实习基地;对相关校内实验和实训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校内实践活动的定位进行调整,使实验内容能为实训提供理论基础,实训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共赢性质的实习基地,加大学校投资力度,同时争取校外资助,发挥实习基地的产学研优势;与本地区食品企业协同创新并申报科研项目,以期最终突破目前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实习难的瓶颈,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从而提高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方案如下:
(1)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优良实习场所,又可以促进专业建设的实习单位。为达到这一要求,食品专业的相关老师需与企业充分对接,强化沟通意识,在校内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管理上充分考虑实习企业的诉求,强化学生实践和实训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关教师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和申报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科技服务,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校和企业达到“三赢”。
(2)建立一站式的管理方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一站式即“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企业)”的流程(图1)。
<\\Pc10\文档 (E)\姜秀红\杂志\安徽农学通报杂志\2014-20农学通报内文\6849-1.tif>[?][?][?][?][?]
图1 “一站式”实习流程
(3)建设系统的教研协作的管理方案。如图2所示,实习基地指导委员会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管理机构,由食品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共同组成,全面设计学生的实习内容,确定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主要内容、校外实习方案和流程、制定实习管理和评价制度;协同教师、学生和企业生产者共同开发产品、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的研发能力,为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使双方的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使实习基地建设上台阶上档次[4]。endprint
(4)对实验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与实习企业进行充分协商,根据实习委员会的意见寻找食品专业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校内实验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比重;改变实训教学走过场的现状,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实验水平。对校内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定位进行调整,突出实习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增加实习时间的分配,在不缩减实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主要特色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针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涉及到的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和管理体系是对现行实习体系的创新。
(1)实验、实训和实习无缝对接。在理论研究上,教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突出了企业在实习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必要性,使实验、实训和实习这3个实践环节无缝对接,创造一站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实习工作缺乏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生产能力的提高,最终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2)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通过与几家知名企业(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万州区质监局、鱼泉榨菜有限公司、诗仙太白酒业集团、万州乳峰乳业有限公司、瑞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基地,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为今后实习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范。
(3)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食品专业制度建设,进而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促进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组建“实习基地班”,将学生的实习管理分为2部分:学校教师在校内增加实训环节模拟企业生产,学生实际实习则由企业全面监督和负责,在实习过程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生产工作。二是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与实习相衔接[5]。校内实训与技能考证结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开展一系列与实习相关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流程与规范,具有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在学生具备上岗操作的能力后再进入顶岗实习。实训项目与技能鉴定内容相挂钩,实训项目的考核成绩即可作为技能鉴定相关项目的成绩,学生实训合格,即表明其掌握了相关项目的技能,可获得技能证书。三是实践教学充分吸收校外资源和思想,使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综合校外企业和校
内教师的意见,将实践教学转化为应用型教学,变学校主导为学校企业共同协作负责,转变实践教学思想;实践教学以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能力水平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需考核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编排实践课程方案,满足企业需求;增加企业一线实际工作者在实训和实习教师中的比重,使得校内教师资源得到补充,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组建实习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习制度的建设,强化学生实习的管理;定期进行会议,定期进行考核,将委员会制度长效化,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实习基地运作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4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近期效果
(1)通过本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食品专业与本地区食品行业及企业建立长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制定了科学、合理、务实的“一站式”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实习大纲、指导书,设计了实习质量评价方案;确立了高效务实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
(2)以本方案为基础,在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了“实习基地班”,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一次性就业率2012-2014年间均保持在90%以上。相关经验已应用于到本院应用型专业,如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艺专业上,每年受益学生230人左右。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为兄弟院校食品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3)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突破目前食品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的瓶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地方高校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取得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10-12.
[2]张俊桂,刘俊亮,张明.基于校企双赢合作建设新型专业实习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53-355.
[3]叶茜茜.以就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M].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
[4]汪开拓,申连长.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172-174.
[5]郝林毅,覃峰,何壮彬.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2,11:164-165.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4)对实验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与实习企业进行充分协商,根据实习委员会的意见寻找食品专业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校内实验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比重;改变实训教学走过场的现状,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实验水平。对校内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定位进行调整,突出实习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增加实习时间的分配,在不缩减实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主要特色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针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涉及到的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和管理体系是对现行实习体系的创新。
(1)实验、实训和实习无缝对接。在理论研究上,教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突出了企业在实习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必要性,使实验、实训和实习这3个实践环节无缝对接,创造一站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实习工作缺乏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生产能力的提高,最终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2)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通过与几家知名企业(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万州区质监局、鱼泉榨菜有限公司、诗仙太白酒业集团、万州乳峰乳业有限公司、瑞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基地,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为今后实习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范。
(3)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食品专业制度建设,进而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促进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组建“实习基地班”,将学生的实习管理分为2部分:学校教师在校内增加实训环节模拟企业生产,学生实际实习则由企业全面监督和负责,在实习过程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生产工作。二是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与实习相衔接[5]。校内实训与技能考证结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开展一系列与实习相关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流程与规范,具有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在学生具备上岗操作的能力后再进入顶岗实习。实训项目与技能鉴定内容相挂钩,实训项目的考核成绩即可作为技能鉴定相关项目的成绩,学生实训合格,即表明其掌握了相关项目的技能,可获得技能证书。三是实践教学充分吸收校外资源和思想,使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综合校外企业和校
内教师的意见,将实践教学转化为应用型教学,变学校主导为学校企业共同协作负责,转变实践教学思想;实践教学以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能力水平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需考核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编排实践课程方案,满足企业需求;增加企业一线实际工作者在实训和实习教师中的比重,使得校内教师资源得到补充,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组建实习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习制度的建设,强化学生实习的管理;定期进行会议,定期进行考核,将委员会制度长效化,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实习基地运作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4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近期效果
(1)通过本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食品专业与本地区食品行业及企业建立长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制定了科学、合理、务实的“一站式”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实习大纲、指导书,设计了实习质量评价方案;确立了高效务实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
(2)以本方案为基础,在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了“实习基地班”,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一次性就业率2012-2014年间均保持在90%以上。相关经验已应用于到本院应用型专业,如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艺专业上,每年受益学生230人左右。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为兄弟院校食品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3)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突破目前食品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的瓶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地方高校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取得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10-12.
[2]张俊桂,刘俊亮,张明.基于校企双赢合作建设新型专业实习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53-355.
[3]叶茜茜.以就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M].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
[4]汪开拓,申连长.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172-174.
[5]郝林毅,覃峰,何壮彬.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2,11:164-165.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4)对实验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与实习企业进行充分协商,根据实习委员会的意见寻找食品专业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校内实验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比重;改变实训教学走过场的现状,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实验水平。对校内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定位进行调整,突出实习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增加实习时间的分配,在不缩减实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主要特色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针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涉及到的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和管理体系是对现行实习体系的创新。
(1)实验、实训和实习无缝对接。在理论研究上,教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突出了企业在实习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必要性,使实验、实训和实习这3个实践环节无缝对接,创造一站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实习工作缺乏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生产能力的提高,最终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2)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通过与几家知名企业(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万州区质监局、鱼泉榨菜有限公司、诗仙太白酒业集团、万州乳峰乳业有限公司、瑞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基地,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为今后实习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范。
(3)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食品专业制度建设,进而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促进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组建“实习基地班”,将学生的实习管理分为2部分:学校教师在校内增加实训环节模拟企业生产,学生实际实习则由企业全面监督和负责,在实习过程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生产工作。二是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与实习相衔接[5]。校内实训与技能考证结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开展一系列与实习相关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流程与规范,具有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在学生具备上岗操作的能力后再进入顶岗实习。实训项目与技能鉴定内容相挂钩,实训项目的考核成绩即可作为技能鉴定相关项目的成绩,学生实训合格,即表明其掌握了相关项目的技能,可获得技能证书。三是实践教学充分吸收校外资源和思想,使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综合校外企业和校
内教师的意见,将实践教学转化为应用型教学,变学校主导为学校企业共同协作负责,转变实践教学思想;实践教学以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能力水平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需考核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编排实践课程方案,满足企业需求;增加企业一线实际工作者在实训和实习教师中的比重,使得校内教师资源得到补充,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组建实习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实习制度的建设,强化学生实习的管理;定期进行会议,定期进行考核,将委员会制度长效化,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实习基地运作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4 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的近期效果
(1)通过本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食品专业与本地区食品行业及企业建立长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制定了科学、合理、务实的“一站式”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实习大纲、指导书,设计了实习质量评价方案;确立了高效务实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
(2)以本方案为基础,在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了“实习基地班”,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一次性就业率2012-2014年间均保持在90%以上。相关经验已应用于到本院应用型专业,如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艺专业上,每年受益学生230人左右。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为兄弟院校食品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3)食品专业教研一体化实习基地突破目前食品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的瓶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地方高校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取得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10-12.
[2]张俊桂,刘俊亮,张明.基于校企双赢合作建设新型专业实习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53-355.
[3]叶茜茜.以就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M].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
[4]汪开拓,申连长.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172-174.
[5]郝林毅,覃峰,何壮彬.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2,11:164-165.
(责编:徐焕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