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证分析
2014-11-12谷秀兰
谷秀兰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该文结合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探讨,从“3S”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这4个方面对“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3S”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证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0-96-05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将成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要求,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不断加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地供需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土地已经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案头的重要任务。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科学、有序的土地管理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土地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满足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选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了“3S”类课程,通过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提高土地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1 研究背景
1.1 专业发展背景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即“以管理决策为核心,以土地利用与协调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体现了公共管理的属性”[1],而要实现利用土地及利用过程中协调好人-地关系这一目标,就需要管理者对于所管理的对象即“土地”的现状、变更等信息在时空上的表达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存储、处理并加以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具有管理土地所需要的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是该专业在海南省的唯一设点专业,是结合海南经济发展需要而重点建设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3年开始专业建设,经过1996年和2000年的2次升格,从两年制专科到三年制专科,再到四年制本科,经过了21a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2004顺利通过了海南省本科专业评估,2010年被批准作为海南省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几年上一个台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归属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学生被授予管理学学位。
1.2 “3S”类课程设置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即实现土地资料获取的及时性、地理位置定位的准确定和空间信息分析的完整性,这样才能保证在土地利用信息变更、土地动态监测、专题成图等方面的需求。“3S”技术以其在空间信息获取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使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2]。“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3大支撑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3]。
目前国内高校在“3S”课程体系设置中也基本上以GPS、RS和GIS为基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围绕信息获取、数据管理、制图等进行相关课程设置,形成较为完善的“3S课程体系。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院下设专业,所开设的“3S”类相关课程如表1所示。
2 实践教学改革实证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4a本科教学,在学习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备从事土地管理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土地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专业性质决定了土地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与其他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土地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编制时也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在充分理解土地承载力问题与人的需求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问题。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学计划等内容,其中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里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围绕“3S”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分别进行分析(图1)。
2.1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即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整合,制定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培养综合能力的目标体系[4],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按照“打基础、促提高、强转化”的改革思路,采用“课内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科研实训”的模式,做到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实验室操作——科研实践”的过程掌握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
2.1.1 打基础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对所有的“3S”类课程都设置了课内实验环节,理论与实践学时安排比例维持在2∶1或1∶1的水平,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把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更扎实。在课程实习环节,主要设置了地图制图学综合实习、测量与地籍测量综合实习、土地信息系统综合实习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实习等,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制作完成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完成海南大学用地界线测量并成图”等。endprint
2.1.2 促提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海南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尝试在前3a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用大四1a的时间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选择被推荐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行选择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到社会服务一线,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从而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后来为了更好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在大四第一学期安排名师巧匠讲堂、专业技能提高专题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学科发展前沿、专业常用软件等。专业综合实习采用的是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结合的“双师”制度,结合校内指导老师的理论支持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实践经验,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职业规划出发,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业综合技能,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综合实习完毕后,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2.1.3 强转化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科研实训环节来实现,也是让学生掌握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科研实训是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的环节,以往更多的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设置,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下沉到本科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把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目标之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以下2个途径来为学生提供机会:一是直接参与专业老师的课题研究,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研创新大赛。课题研究大多是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的,与社会实际结合密切,通过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学会如何立题、如何论证、如何解题,把枯燥的理论和精彩的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届测绘技术大赛、2届课题研究大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2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灵魂”,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2007年以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处儋州两院,尚未搬迁到海口,由于地理位置、师资配备、实验条件等因素,实践教学内容多是验证性实验,实践内容陈旧且多年未更新,与社会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到就业岗位后无法学以致用,需要重新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造成双重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校合并后,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搬迁到海口,一方面争取到学校专项经费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设备条件,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师资力量,鼓励专业老师申请各级各类横纵向课题。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提炼传统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同时,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增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内容,如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等土地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更新、专题图编制等,这些内容都是与近年来国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应用等结合起来的。
在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专业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研究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所长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提前将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学生通过参加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农田调查、开发区评价、土地整治等项目,了解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为其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2.3 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主要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2个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原因,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因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而导致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为了完善教学资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从更新自有资源、丰富交流资源和引进校外资源等3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2.3.1 完善自有资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各项经费申报机会,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购买了遥感影像、“3S”系列软件、全站仪等基本实验设备;利用学校配套资金完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信息、土地规划、房地产管理和手工绘图等4个实验分室的建设,为学生开展课程实验、实习提供基本条件。
2.3.2 丰富交流资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很快,作为高校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来确保仪器设备的与时俱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另辟蹊径。近年来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专业老师科研实力的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专业的对外交流也较以往增加很多,这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通过与业内公司联合举办系列专业竞赛,采用让公司提供最新仪器设备并提供培训的方式,让学生既可以有机会接触自有资源以外的新仪器新设备,同时也能够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而公司也能够得到扩大影响的机会,一举多得。除了举办竞赛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通过名师巧匠讲座和专业老师外出进修的机会,把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引进来,转化成为新的实践教学资源。
2.3.3 拓展校外资源 相对于高校来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司等在软硬件的更新速度上有更大的优势,为了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进校外的资源。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以实习生的身份到政府实习,了解现在土地管理职能部门在实践技能中的需求和变化,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结合学生综合实习环节,与实习单位合作,建立“双导师”制,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实习单位的各项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省市县国土管理职能部门和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土地整理等专业公司合作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大大拓展了实践教学资源的范围,弥补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陈旧、短缺的问题。endprint
2.4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是检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资源等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落脚点,因此如何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建立“课程考查、成果展示、专业竞赛”相结合的检验体系,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课程考查是每门课程的必备环节,课程最终成绩是由“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构成,按照7∶3的比例确定;实习独立课程以外单独实施、考查和评定。成果展示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实习、科研实训环节的成果择优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竞赛采用自愿的原则由学生自行组队、报名、参赛,专业实验室提供参赛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根据学生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以赛促学、凭学参赛,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同时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重要指标。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考查成绩、成果展示情况和竞赛结果来找差距、做总结,为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3 “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在构建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明确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为专业发展、师资建设和学生质量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3S”类课程实践教学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土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3.1 重视理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 任何专业学习,理论知识都应该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所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都是理论在前,实践在后。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有学生热衷学软件、摸仪器,而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往往缺少热情,这是专业学习中的大忌。没有理论作基础,实践教学将成为无水之鱼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行业发展现实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让学生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拓展性实验”等构成的课内实验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构成的实习环节和“参与课题—参加竞赛”构成的实训环节中充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过程,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贴近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城镇化加速,土地供给能力和社会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土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专业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该反映社会真实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所学即所用,用人单位来人即能用的目标,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之余多参加课题研究,尤其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往往就是社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产学研”的统一是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通过三者的统一,实现老师从课题中提高,学生从老师处学习,用人单位从学生处得人才的效果。土地资源管理内涵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众多,从基本土地信息的管理到土地的布局调整,再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要包含土地管理工作各个领域。
3.3 集结社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开发并投入使用的软硬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购置费依靠现有的高校经费额度是无法满足的。一方面是高校经费投入力量有限,一方面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充分拓展社会资源。一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就业指导基地等建设机会,借助校外基地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最新专业软件、仪器设备的机会。二是借助社会上专业公司的力量,通过提供试用版软件或仪器试用的机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新版软件、新款仪器的操作进行培训。三是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申办专业协会会议,让学生了解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资源使用状况,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选择。
3.4 打破课程壁垒,提高综合技能 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也要求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分科目、分时间开展,这也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课程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的分课程教学模式也让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了将课程分割开来进行理解掌握,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也仅仅是围绕本门课程相关要求开展,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片面、无法融会贯通。“3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需要穿插应用的,例如RS获取基础信息、GPS进行信息定位、GIS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往往在一个项目中需要循环交叉使用,三者之间的系统、数据对接等问题是影响“3S”技术能否得到应用的关键,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3S”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熟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的将三者综合起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教师应主动突破课程局限,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角度去开发新的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4 结语
“3S”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轶,尹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2012(01):46-48.
[2]吕姗.“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75-1179.
[3]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2:64-68.
[4]张晓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35-3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2.4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是检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资源等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落脚点,因此如何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建立“课程考查、成果展示、专业竞赛”相结合的检验体系,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课程考查是每门课程的必备环节,课程最终成绩是由“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构成,按照7∶3的比例确定;实习独立课程以外单独实施、考查和评定。成果展示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实习、科研实训环节的成果择优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竞赛采用自愿的原则由学生自行组队、报名、参赛,专业实验室提供参赛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根据学生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以赛促学、凭学参赛,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同时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重要指标。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考查成绩、成果展示情况和竞赛结果来找差距、做总结,为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3 “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在构建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明确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为专业发展、师资建设和学生质量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3S”类课程实践教学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土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3.1 重视理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 任何专业学习,理论知识都应该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所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都是理论在前,实践在后。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有学生热衷学软件、摸仪器,而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往往缺少热情,这是专业学习中的大忌。没有理论作基础,实践教学将成为无水之鱼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行业发展现实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让学生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拓展性实验”等构成的课内实验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构成的实习环节和“参与课题—参加竞赛”构成的实训环节中充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过程,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贴近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城镇化加速,土地供给能力和社会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土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专业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该反映社会真实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所学即所用,用人单位来人即能用的目标,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之余多参加课题研究,尤其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往往就是社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产学研”的统一是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通过三者的统一,实现老师从课题中提高,学生从老师处学习,用人单位从学生处得人才的效果。土地资源管理内涵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众多,从基本土地信息的管理到土地的布局调整,再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要包含土地管理工作各个领域。
3.3 集结社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开发并投入使用的软硬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购置费依靠现有的高校经费额度是无法满足的。一方面是高校经费投入力量有限,一方面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充分拓展社会资源。一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就业指导基地等建设机会,借助校外基地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最新专业软件、仪器设备的机会。二是借助社会上专业公司的力量,通过提供试用版软件或仪器试用的机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新版软件、新款仪器的操作进行培训。三是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申办专业协会会议,让学生了解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资源使用状况,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选择。
3.4 打破课程壁垒,提高综合技能 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也要求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分科目、分时间开展,这也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课程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的分课程教学模式也让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了将课程分割开来进行理解掌握,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也仅仅是围绕本门课程相关要求开展,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片面、无法融会贯通。“3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需要穿插应用的,例如RS获取基础信息、GPS进行信息定位、GIS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往往在一个项目中需要循环交叉使用,三者之间的系统、数据对接等问题是影响“3S”技术能否得到应用的关键,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3S”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熟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的将三者综合起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教师应主动突破课程局限,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角度去开发新的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4 结语
“3S”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轶,尹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2012(01):46-48.
[2]吕姗.“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75-1179.
[3]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2:64-68.
[4]张晓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35-3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2.4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是检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资源等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落脚点,因此如何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建立“课程考查、成果展示、专业竞赛”相结合的检验体系,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课程考查是每门课程的必备环节,课程最终成绩是由“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构成,按照7∶3的比例确定;实习独立课程以外单独实施、考查和评定。成果展示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实习、科研实训环节的成果择优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竞赛采用自愿的原则由学生自行组队、报名、参赛,专业实验室提供参赛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根据学生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以赛促学、凭学参赛,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同时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重要指标。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考查成绩、成果展示情况和竞赛结果来找差距、做总结,为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3 “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在构建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明确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为专业发展、师资建设和学生质量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3S”类课程实践教学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土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3.1 重视理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 任何专业学习,理论知识都应该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所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都是理论在前,实践在后。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有学生热衷学软件、摸仪器,而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往往缺少热情,这是专业学习中的大忌。没有理论作基础,实践教学将成为无水之鱼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行业发展现实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让学生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拓展性实验”等构成的课内实验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构成的实习环节和“参与课题—参加竞赛”构成的实训环节中充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过程,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贴近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城镇化加速,土地供给能力和社会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土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专业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该反映社会真实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所学即所用,用人单位来人即能用的目标,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之余多参加课题研究,尤其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往往就是社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产学研”的统一是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通过三者的统一,实现老师从课题中提高,学生从老师处学习,用人单位从学生处得人才的效果。土地资源管理内涵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众多,从基本土地信息的管理到土地的布局调整,再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要包含土地管理工作各个领域。
3.3 集结社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开发并投入使用的软硬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购置费依靠现有的高校经费额度是无法满足的。一方面是高校经费投入力量有限,一方面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充分拓展社会资源。一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就业指导基地等建设机会,借助校外基地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最新专业软件、仪器设备的机会。二是借助社会上专业公司的力量,通过提供试用版软件或仪器试用的机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新版软件、新款仪器的操作进行培训。三是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申办专业协会会议,让学生了解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资源使用状况,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选择。
3.4 打破课程壁垒,提高综合技能 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也要求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分科目、分时间开展,这也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课程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的分课程教学模式也让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了将课程分割开来进行理解掌握,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也仅仅是围绕本门课程相关要求开展,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片面、无法融会贯通。“3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需要穿插应用的,例如RS获取基础信息、GPS进行信息定位、GIS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往往在一个项目中需要循环交叉使用,三者之间的系统、数据对接等问题是影响“3S”技术能否得到应用的关键,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3S”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熟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的将三者综合起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教师应主动突破课程局限,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角度去开发新的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4 结语
“3S”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轶,尹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2012(01):46-48.
[2]吕姗.“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75-1179.
[3]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2:64-68.
[4]张晓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35-3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