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对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启示
2014-11-12王慧,李静
王 慧,李 静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寺庙园林因其承载深厚历史积淀及禅意文化的意境,对现代园林景观空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城市广场及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等园林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对禅意表达进行了挖掘和尝试,以期在城市绿地中构建可以供人们在紧凑的现代化生活中得到心理放松和停下脚步对生活思考的一处寂静空间,使人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以欣赏的心理进入到环境中的禅意空间。从寺庙园林的景观设计特点入手,结合寺庙园林与禅意空间的关系,探讨研究寺庙园林对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启示,寻求构建城市园林绿地中禅意空间的途径。
一、寺庙景观设计特点
(一)景观构成要素
1.植物
(1)植物选择
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品种是否适合,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是否能发挥植物基本的环保功能等方面。对寺庙园林来说,禅宗文化性显得尤为重要。其常用的植物主要有菩提树或与菩提树叶形相似的椴树属植物以及七叶树和水生植物莲花等与佛教有关的植物;银杏、楸树、国槐、圆柏、侧柏、油松、白皮松(北方)及香樟、榕树、无患子、皂荚、罗汉松、马尾松(南方)等象征香火不断源远流长的长寿树种;丁香、玉兰等香花植物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禅境中,香象征着如来功德的庄严和戒德的芬芳;[1]76-81,[2]67-76海棠、牡丹、菊花、山茶等传统名花和芭蕉、苏铁、金叶侧柏、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南天竹、红叶石楠等常用观叶植物;二月兰、蒲公英、地锦、槲树、栾树、元宝枫(北方)及紫堇、何首乌、枫香、华东楠(南方)等当地野生花卉和乡土树种,以使园林景观环境浑然一体,做到“师法自然”。
(2)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因其规整的建筑布局,其植物配置方式多以规则对称式、行列式居多,以显示建筑的庄严肃穆之感。但是过分强调建筑轴线关系的植物配置却存在问题,如不能遵循自然性原则以及不能合理进行植物群落的组织。这不仅在视觉上不能形成整体与部分协调的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在功能上过分单一的植物配置也不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生态效益不明显。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适宜地在殿前或山门前以对称或不规则对称的方式对植大树,也要在其下层注重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并在其他游览部分营造闲适的园林景观。植物景观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是在熟练掌握植物美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功能用途的基础上对于景观的整体把握。
2.水
寺庙建筑群在选址时也有风水之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常常倚傍水系而建,很多寺庙因水而命名,如甘露寺、潭柘寺等。除了自然水体,如泉、谭、溪流的利用,寺庙中往往也有自打的井水,因其宗教色彩的渲染,常常被赋予了洗清尘世纷扰的意义,而称“清泉”、“净泉”。更有人工水体如前庭空间的放生池。水中往往种植荷花、浮萍,也有岸边攀爬薜荔的,显出寺庙的古朴宁静气氛。
3.硬质景观
寺庙常因其古朴而著名,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古朴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光彩。无论是殿堂、亭台还是塔,其结构构件或精致玲珑或庄严大气,建筑因其宗教的功能性而让人多了一份肃然起敬的情怀。色彩上或以红墙黄瓦体现鲜亮明快,庄严郑重,或以白灰色调体现质朴素雅的内庭格调。围墙群往往将不同的建筑功能区隔开,但也通过漏窗通透视线,借临近之景,营造内外通融的空间格局。有了植物的掩映和水体产生的光影效果、流动景观的搭配,在寺庙游览历程中,无论是脚下的青砖,还是眼前的殿堂、隔墙,或是抬头遥望的建筑,如重檐歇山顶、直入天际的塔顶,都诱发了人们对禅宗意境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动。
(二)寺庙园林绿地空间的景观序列
寺庙园林往往以建筑为主,其建筑布局一般具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山林型寺庙园林的一般布局为例,其景观序列主要以建筑布局划分,一般包括:起(前导部分)、承(宗教主建筑群景观)、转(生活供应部分)、合(风景游览体系),轴线关系明显,景观节奏感强,是一个由建筑与植物景观结合的完整有序的空间。
寺庙园林一般由一条山道(香道)通往寺庙主建筑群,植物景观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主要通过竖向高程的划分,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横向上通过适宜的植物配置形成优美的群落景观。在观感上,让人感觉到风景秀丽又庄重的宗教园林;在情感上,幽静神秘,引人渐入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主园林景观。由前导部分构成进入寺庙禅宗氛围的景观序曲。
宗教活动的部分建筑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关系。由山门、鼓楼、钟楼、前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左右东西配殿等组成。这一部分的植物为顺应建筑布局的规整,多呈对称式配置,随建筑层层推进,通常景观序列的高潮出现在大雄宝殿前,往往配置着参天大树,雄伟壮观。宗教活动部分的绿地景观与建筑布局相呼应,很好地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生活供应部分是庄严肃穆的宗教主建筑群景观与闲适雅致的风景游览体系的一个转折,这一部分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景观绿地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各式小庭院或者植物苗圃地,如花圃、果圃、菜园和药圃等。庭院的植物配置主要以简单的四季花木为主,形成颇有禅意的生活空间。
城市型寺庙园林中园林游览部分与传统私家园林并没有太多区别,多是圈围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植物配置注重写意,如枫叶荻花、雨打芭蕉等形式;山林型寺庙园林游览部分多为群山环抱,植物景观为当地乡土树种,较少人工修饰,建筑掩映在山林中。
二、寺庙园林与禅意空间的关系
(一)禅意空间解读
寺庙园林与禅意空间从空间性质来说具有异同性,寺庙园林属于宗教建筑的附属绿地,它可以属于风景游览绿地也可以是城市空间内的专用绿地,其属性具有多重性。这里研究的禅意空间是指具有禅宗文化性质的城市园林休闲空间,可以是城市小广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其空间性质主要从其所表达的意境来体现。在这一点上,它又与寺庙园林有着统一性。
寺庙园林的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上的美化,实用型的设计智慧,更多的是禅宗意境的彰显和在佛教文化熏陶下对美学的创造性追求与思考。禅意空间景观设计力求在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人文意识及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在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禅意空间的意境是指六种意识相对的思虑之意,及人的六根及其所对之对象。在禅宗意义上,禅境、人的六根及六种意识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禅境是认识感悟的媒介,六根安宁、六识清晰依托于境。[3]24-34对环境的欣赏,除了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参与和感受,包括在所有活动中感受到的声音、气味、太阳与风、颜色与外形的细微差别,感触生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意义是在满足绿地景观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性发挥的同时,进行文化性的表达。景观设计结合禅宗文化的表达是园林设计的创作、意境的表达与禅宗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生活智慧的结合,力求给使用者带来一种平和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禅意空间景观设计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景观设计原则,合理上升到关注使用者内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层次。
禅意空间景观设计不等于将寺庙园林的设计要素盲目套用,设计的精髓在于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禅意的表达在于空间整体环境的意境体现与感受,而不是一种硬塞入环境的“禅境”标签。目前,禅意空间设计的主要误区是没有结合自身场地环境特色,盲目模仿寺庙的表象特征。盲目套用寺庙建筑群轴线明显、部分绿化庄严肃穆的设计风格,甚至在景观环境中不合时宜的使用城市园林中规则式的平面及构成式植物配置,忽略了寺庙园林中所表达的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精神内涵。不是从自身环境中发掘的禅意景观,难以契合使用者的文化及心理要求,人难以在与景观的欣赏关系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寺庙园林与禅意空间功能性联系
1.生态环保功能
禅意空间的设计是现代物质文化与禅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其本质上必须以城市园林绿地为载体,在满足其基本的生态环保功能的基础上,对禅宗文化进行发展和应用。与寺庙园林相同,植物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净化空气、杀菌、通风防风、固沙、防治土壤污染、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等多个方面,例如寺庙园林可以通过园林植物与建筑、道路、水系结合组织好“风道”,以便将清新凉爽的空气引入其中,提高环境的舒适度。植物主要可以通过枝叶的反射,防止声波穿过来减弱噪音。通常结构以乔灌草相结合最佳,高大、枝叶密集的树种隔音效果较好。
2.空间构筑功能
根据人们视线的通透度可将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三种类型,无论是寺庙园林还是禅意空间的景观设计,都要有丰富多层的空间载体,这样“静”才可“思”,“动”亦可“怡”。 禅意空间的空间构筑,由于本身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区别于寺庙园林传统建筑群及院落的划分。营造不同的空间需要选择不同的植物,如以高大的乔木、中等灌木围合的四周不完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遮挡的半开敞空间,以高灌木、分枝点低的乔木组成高过人视线的封闭空间等。要使构筑物的设计结合建筑设计,如开透窗的景观墙体及建筑物柱廊结构的分割等。[3]24-34
3.美学观赏功能
园林造景要素集中体现在四点: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与建筑,如寺庙园林倚傍的连绵青山或是庭院中配置的假山,清如明镜或是象征佛法的荷花池、放生池,苍虬的松柏、系上红绸寄托信仰的婆娑古树及摇曳的青翠竹林,古朴的佛像及雕梁画栋、庄严圣洁的建筑等,都是其美学特性的具体展示和应用。禅意空间的景观设计同样忽略不了其美学观赏功能,人们在城市中寻找到的僻静之所,必然要有其打动人心的景致,如摇曳身姿的主景树,或落花或脱叶。植物配置与景观构筑物结合,或借城市之景的华丽构成画框,或形成障景阻挡视线、隔绝一切凡尘纷扰。空间的景致因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构筑物配合在一起,形成光影的变化而极具艺术观赏性,形成似实而虚、若即若离的禅意园林的景观意境。
三、富含禅意的景观设计方法
很多专业人士对禅意空间的景观设计如何从寺庙园林景观营造中借鉴经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于寺庙园林深厚底蕴的继承和创新应该是理智而科学的,而不是纯粹的照搬照抄。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应该首先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性,好的设计应该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存在,[4]49而不是只看重形式上的一致。禅意空间应特别注重其意境的表达是否清淡简洁,而不是直接用建筑小品等直接表白。寺庙园林在空间构筑、意境表达、和谐自然等方面都体现了传统哲学和禅宗文化的生态观及审美情趣,使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融入自我,物我交融,符合使用者内心深处对理想景观的追求。总体来说,寺庙园林造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空间重构,营造小型多元化空间
城市园林绿地用地紧张,如何在小空间内构造意境深远的禅意景观,需要运用空间渗透重构的手法以加深空间的层次及纵深感。寺庙园林常运用长廊、围墙、漏窗等丰富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并使绿化渗入建筑空间内,柔化生硬的建筑程式化布局,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5]29-34禅意空间虽处于城市,存在用地紧张、空间有限的问题。但是同样可以运用地形、景墙、漏窗、植物配置等方式隔绝外界干扰,进行空间的转折与收放处理,营造层次丰富的内向型景观空间。这样“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的处理手法,能在有限的用地上,加强空间神秘的禅意氛围,为使用者营造放松身心、感悟生命的园林环境。例如,在景观禅系列——“万字园”的设计中,采用院落式布局,利用万字形的墙体及照壁的结合,形成集空间围合性和通透性为一体的小空间组群院落;院落一角的孤植落叶树,通过漏窗及园门的通透,被借景到整体院落空间;院墙、铺装、汀步使用白灰色系,简洁实在;照壁与万字园主体形成对景,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适宜地进行视线的收束。万字园小巧而景致、没有虚张的构图、没有艳丽的色彩,蕴含无限禅宗兴趣(如图1所示)。
图1 景观禅系列——万字园
(二)禅意表达,赋予场地无限意境
“禅”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意义是一种探索自身与他人幸福之道的思想,这层意义是人们在追求舒适和简易的本能过程中抽离了宗教道德紧张感和拯救责任心之后与享受性质的园林意境相适宜。禅意空间意境的表达与诗、画不同,后者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而前者不仅要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而且要丰富寺庙园林的元素,充分表达一副“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场景,给游赏者丰富的信息与美的感受。如万字形的墙体组织,就利用了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意境上也有深刻的禅意氛围,既继承了宗教的要义也颇具现代主义审美要求。英国伦敦文化建筑事务所在禅宗法门寺冥想中心的总体规划中,运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将寺庙园林的香道、放生池等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和再创造。青砖累积的挡土墙和铺装朴素简洁、曲折蜿蜒的游步道结合两侧密闭的植物景观,营造了自“尘世凡界”通往“净土”的转化处,形成环境和情绪过渡的阶梯。大尺度的铺装广场结合空灵的水池,广场借郁郁葱葱的丛林景观,水池倒映天空及绿树,形成寂静空灵的冥想空间。这些对于城市公园、绿道及广场空间内禅宗意境的营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有机处理,和谐构筑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禅意空间景观设计的目的最终在于营造一个以顺应自然不失本性为悟道、以自然之景为永恒的体现本真的园林景观,故在处理构筑物、人、自然的三者关系的过程中,要继承寺庙园林追求的禅宗境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统一的氛围。幽深静谧的寺庙园林使人能放松身心,减轻繁杂的现实生活压力,找到生命的慰藉之所,其“人性化”、“亲人性”的表现特点,在功能上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美学及宗教活动的便利,在精神上创造亲切感和归属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和平静。禅意空间的景观设计要善于运用自然朴素、单纯的材料,而不是为了繁复的景观效果矫揉造作,以简洁明快的手法来营造空间,来反映内心的超脱。彼得沃克的很多作品都深受日本禅宗园林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常常摒弃尘俗与浮华,如禅悟所求,达到追求本源的基本哲学理念。通过对色彩、材质和布局构图的简洁运用,就地取材,以砂石、柴扉、植物等象征自然风貌,在满足现代空间功能的前提下,将浓厚的禅宗气息和空灵简素的意境美赋予场地,彼得沃克的作品虽多为庭院或建筑外小环境设计,占地面积小,却能和谐场地中各种元素的关系,营造出在浮躁的社会中使人心灵宁静、亲切自然的沉静氛围。
(四)植物应用,构建有意境深度的景观空间
植物在寺庙园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植物的选择上,还是在植物配置方面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禅意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注重植物的形、色、味、触觉、群落搭配及其本身所隐喻的含义,通过与建筑、自然的巧妙搭配,处理其应用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植物景观常常体现着禅机,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的竹林;“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的丛林;“凌寒翠不夺,还暄绿更浓”的松柏等。[6]50-56禅意空间运用植物的创造意境使景观不仅仅是城市园林空间的“装饰品”,更是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必需品”。米兰禅宗花园在城市建筑附属绿地中借鉴寺庙园林的植物运用和意境表达的手法,以竹子定格禅宗的标签,结合现代技术带来的固定曲线石板,对枯山水进行了创新,既有“枯”也有“水”,玻璃幕墙及射灯的光线交相辉映,既简洁明快,又富于传统寺庙园林的韵味。
四、结 语
寺庙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景观,它作为连接宗教与世俗的纽带,既体现出佛教圣地的氛围,又呈现出天人和谐的人居环境。禅意空间的艺术处理手法应来源于对寺庙园林及禅宗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生态观的理解和表现,而不是对寺庙园林的盲目复制和简单模仿,只有在设计中充分理解其特点,结合实际,把握两者在思想内涵上的相似之处,才能形成优于传统城市园林空间,集功能性与精神内涵为一体的城市空间载体——禅意空间。只有将寺庙园林的空间处理、植物配置及禅宗意境等提炼运用,作为整体设计理念和方法才能真正创造出使人的思想不被干扰,精神得到呼吸的现代园林休闲场所。
[1]仇莉,王丹丹.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9).
[2]孙敏贞.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的几种类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4).
[3]管欣.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塑造手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李冬梅.心境与园景——禅与园林关系探讨[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何信慧.江南佛寺园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金荷仙,华海镜.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