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批量”治疗和养生
2014-11-12席春慧
文 席春慧
养生节目可参考不可崇拜
▲插画/张珍珍
曾几何时,媒体上的养生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尤其是电视养生节目,有娱乐型也有科普型,从2006 年《越策越开心》一直到2010 年《百科全说》,神医张悟本、养生专家马悦凌、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大师”们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着各种养生“怪论”,在全国误导的观众数以亿计。此后,养生类节目几经沉浮,但受众,尤其是高龄受众群体,对这类节目却始终保持着极大热情,而同时专业医疗界人士的质疑也从未停止。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媒介传递的养生保健信息,为广大受众带来的究竟是正确的指导还是片面的指示?受众究竟应辩证地取舍还是盲目地跟从?全民养生是否会产生“副作用”?日前笔者就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养生节目备受推崇
近年来,很多错误的养生理念逐渐被拆穿,健康养生类节目得到了净化和规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催生出《养生堂》等品位高、知识性强的正统电视节目,同时还出现了《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扫光》、《问中医几度秋凉》等优秀的保健书籍,加之“西药治标,中药治本”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就使得各种节目书籍中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备受推崇。
每当养生节目开播时,老人们总是要准备好纸和笔,做客专家讲了什么都要细心记录,尤其是对专家公布的中医药方、药食的配料更是如此,这是在很多普通家庭中出现的场景。而在市场上,电视节目或畅销书内容甚至会影响商品价格。有专家出书说,多吃薏米可以增强免疫力,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薏米的价格就会出现上浮;某专家在节目上说秋冬滋补羊肉是佳品,结果羊肉涨价迅速,甚至被戏称为“羊贵飞”,中药材、中药饮片也不例外。北京医院中药房资深中药师肖耀军在药房工作多年,他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总会有患者自己带药方来抓药,看内容很像前一天晚上电视节目里专家开出的方子。肖耀军说:“现在我们药房里百合、枸杞、莲子等饮片用量非常大。这些都是众多养生节目当中频繁提到的中药饮片品种。”
不当跟风造成中药资源浪费
肖耀军告诉笔者,中药方剂讲究“君臣佐使”,就是说,要多味中药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疗效,但是现在很多患者来拿药都是单独拿一味,这并不符合中医的用药理论,而且中医中药无论是用于治疗还是养生,都需要有一个缓慢的调节过程,但是很多患者都不能坚持服用,来拿药的人通常出现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来过。
肖耀军说:“这种短期的中药滋补难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只能造成中药资源的浪费。”中药属自然植物资源,储量有限,一些品种人工培育困难。本刊2013年9 月上半刊的封面文章中就对传统中药饮片资源日渐匮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养血柔肝的白芍要栽种3 ~4年才能采挖;补脾益胃的白术需要种植2年;温通经脉的肉桂需要树龄10 年以上才能剥取树皮药用……除了这些成药周期长的药材被用于养生而无果之外,还有一些珍稀药材也被轻易用于调养滋补而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例如,现已十分稀少的野山参,十几年到二十几年的野生山参,如果用于为重病患者续命,其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但是用于滋补其实并没有什么显著效果。盲目用药会使中药的价值得不到正确的发挥,浪费有限的资源,使真正需要的人无药可用。
批量养生难对症
传统中医药有着自己的文化系统,又有来源于经验积累的成熟理论。它在细微之处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在大的方面它与四季、节气、自然万物相合。一位成长于传统医药世家的老中医曾对笔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说:“我最反对现在电视上养生节目里开药方。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怎么能一概而论呢。”这也是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并不是所有食品、药品都是“万金油”,并不是什么人服用都有所裨益。听说薏米好,就尽量多吃,殊不知津枯便秘者应禁食;一般来说莲子化痰止咳、安神补脑,但其实莲子心性寒,体质偏寒的人不应长期服用;人参大补元气,但长期大量服用将造成“人参滥用综合征”,使人心情兴奋、烦躁忧虑,甚至出现人格丧失或精神错乱等症状。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他需要什么样的滋补品,也确定了他需要怎样的滋补方式,养生和看病一样,需要谨慎对待,不能批量指导。
首都医科大学人文系副教授张大萍也给笔者讲述了一个中医药界广为流传的故事: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曾经给李延、倪寻二人看诊。这两个人的症状都是头痛发热。诊断过后,华佗却分别给二人开出了发散药和泻药。其原因是二人具体情况不同,得病的原因也各异,一个是内部伤食引起的,一个是外部受寒造成的,所以治病的思路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成语“对症下药”的由来。而电视养生节目也好,同类主题的书籍也罢,提出的许多指导意见并不具有普遍性。就在几个月前,在某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中,还请来资深的中医药从业专家当场开出药方,这位专家还断言:“这个方子有清除体内淋巴毒素的作用,任何人每个月服用两三次,都没有坏处……”这种没有具体诊断依据,连证都不辨,就开出的药方实在令人怀疑,“没有坏处”也不一定。
自行辨证难在哪
当然,在此类养生治病的节目和书籍当中也会教给人们通过体外特征、通过自身感受来进行简单自我判断的方法,使受众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特点做出判断,再以此为依据选择养生治疗的方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天津有一个著名的妇科大夫姓丁,他曾将诊断病人的方法进行归纳分类,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开出治病药方,并且通过报纸将其公诸于众。丁大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很多患有妇科疾病的患者羞于就医,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也是无奈之举。虽然他毫不藏私公布医术的举动获得了大家的尊敬与佩服,但是真正通过报纸得到自我治疗的患者数量还是很有限。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理论,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通过简单的知识介绍就能学成的。我国著名的肝病大师关幼波当年坐诊时问症仔细,女性患者连月经情况都要交代清楚。因为关幼波曾见过一个症状为癥瘕、积聚的女性患者,月经照来,但颜色却稍淡,关幼波凭借着深厚的中医学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最后发现实际上患者是怀了孕,只是出现了少见的垢胎现象。假如轻率地用了活血软坚散结的药,就会造成患者流产的严重后果。
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足够丰富的临症经验,才能针对患者做出全面判断。没有经过培训的普通人仅仅凭借一两点指示就自行作出判断,食补、药补、养生、治疗,未免有些草率。
先打基础再拔高
笔者还采访了曾经参与过某养生节目录制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高忠英。他认为,这类节目的初衷是好的,它的出现使医药卫生工作走下“神龛”,走进千家万户,来到普通百姓的身边。“但是整体来看,国内这些节目起步有点高了,对现在的受众并不是十分适合。”高忠英说,“我们广大群众实际上都缺少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年纪大的人。但这些老人又恰恰是对生命健康最为关注的一个群体,于是他们便成为节目最忠实的受众。出于对健康的向往和对专家的崇拜,他们会对医疗专家的理论深信不疑,并且认真按照指导行事。但是由于缺少基础知识,他们对媒体传递的信息缺乏判断,无法辨证吸取利用,就会出现盲目信任、错误操作的情况。专家提出的养生治疗建议很可能并不适合自己,也可能落实不正确,造成养生无果,甚至危害健康的情况。”高忠英认为,大众媒体应该从最基础的医药卫生知识开始,为全民提供学习的机会。例如,从西医的角度告诉大家,人体主要由哪些营养素组成,七大类分别是什么;从中医的角度讲解,五脏六腑对应的四气五味是什么。这样,当医生再给出一项健康指导的时候,人们就不会盲从,而是有区别地对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建议坚持下去,并且对其效果有个及时的跟踪掌握,适时地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