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裕叛臣身份探析

2014-11-12王晓静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王晓静

[摘 要]《金史》列佞臣、逆臣、叛臣三传,佞臣因幸擅权,逆臣弑杀君主,叛臣为反对金朝统治之人。萧裕一生曾谋划皇统政变、实施反金复辽活动,终因谋反罪被诛,就其行为而言,当划归叛臣行列。

[关键词]《金史》;萧裕;佞臣传;逆臣传;叛臣传

《金史》佞幸传开篇论:“世之有嗜欲者,何尝不被其害哉。......嗜欲不独柔曼之倾意也,征伐、畋猎、土木、神仙,彼为佞者皆不以投其所好焉。金主内蛊声色,外好大喜功,莫甚于熙宗、海陵,而章宗次之。......其祸皆始于此,可不戒哉。作《佞幸传》。”(1)其中收录了萧肄、张仲轲、李通、马钦、高怀贞、萧裕和胥持国七人。萧裕是海陵王时期最重要的谋士,曾助其策划皇统政变、实施反金复辽活动,赵永春先生认为萧裕是“善于逢迎海陵,帮助海陵王做坏事的一个突出奸佞,终因做贼心虚,谋反被杀”(2)。目前学界关于萧裕评价问题研究尚有不足,笔者不惮鄙陋,拟在先贤相关研究基础上,以佞幸传中萧裕的事迹为前提,对《金史》佞幸、逆臣、叛臣三传作整体研究,得出萧裕应归入叛臣传的结论。权为引玉之砖,以求正于方家。

(一)与海陵聚合,策划皇统政变

萧裕(?-1154年),奚族,本名遥折。熙宗皇统年间担任中京(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猛安。皇统四年(1144)完颜亮任中京留守,两人结识,经常一起谈论“天下事”。自熙宗即位以来,完颜亮以其同为太祖孙但没能称帝感到不满,“遂怀觊觎”(3),曾向高怀贞透漏自己的志向之一是“国家大事皆自我出”(4),称帝决心坚定。萧裕以“倾险敢决”(5)被完颜亮接纳,萧裕赞赏完颜亮胸有大志,“愿竭力以从”,完颜亮因“裕启之也”(6)成为弑逆之人。皇统七年(1147)海陵王担任尚书左丞提拔萧裕为兵部侍郎,萧裕步入中央统治层。后改萧裕任同知南京(今北京)留守事、同知北京(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留守事,借此牢牢控制两个大行政区,掌握了外部兵权,为夺权做好充足准备。皇统九年(1149)四月海陵王因张钧诏书事件被贬,但未放弃夺取皇位,与萧裕约定武装夺权:“我欲就河南兵建立位号,先定两河,举兵而北。君为我结诸猛安以应我”(7)。不久海陵王被召返回京师,因左丞相秉德和驸马唐括辩对熙宗有怨望之心,便与他们联合于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初九晚上弑杀熙宗,海陵王趁机夺取皇位。可见,海陵王放弃之前与萧裕商定的武装政变,而是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了皇位。皇统政变后,萧裕“倾险巧诈”(8),利用宗本门客萧玉构致太傅宗本、秉德等反状,海陵王终以“谋反罪”铲除了宗室威胁。在助海陵王获得统治合法性之时,萧裕也完全取得了海陵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执掌国家大权,一举成为海陵王集团中最重要的人物。

(二)反金复辽,谋反被杀

萧裕官至丞相,“势倾朝廷。海陵倚信之,他相仰成而已”(9),引起众人不满,大臣们向海陵王控告萧裕擅权专恣,有怨望之心。海陵王认为这是大家嫉妒萧裕的缘故,为消除这些人的疑忌,海陵王把萧裕的弟弟萧祚改为益都(今山东益都)尹;把其妹夫耶律辟离剌改调为宁昌军节度使,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兖领三省事,与萧裕共在相位,以避擅权的闲话。萧裕对海陵王一系列政治调整的用意并不知情,“裕恐及祸”(10),于是勾结前真定尹萧冯家奴、前御史中丞萧招折、博州同知遥设、女婿遏剌补等契丹贵族一起谋划军事政变,策划拥立天祚皇帝的孙子为帝,反金复辽。为壮大复辟辽朝的力量,萧裕派萧屯纳前去争取西北招讨使萧怀忠的支持,萧怀忠得知五院节度使耶律朗也参与政变,心中不快,鉴于俩人之前有过结,萧怀忠借机扣押耶律朗并派人到京师检举萧裕叛变之事。最初听到萧裕叛变的消息,海陵王并不相信,但经过白答和徒单贞两位大臣的上奏,海陵王开始关注。萧裕面对讯问直言:“大丈夫所为,事至此又岂可讳”(11),供认不讳。萧裕道出自己的初衷在于“陛下凡事皆与臣议,及除祚等乃不令臣知之。领省国王每事谓臣专权,颇有提防,......臣皆知之,恐不得死所,以此谋反,幸苟免耳。”(12)萧裕对海陵王的信任崩溃,在这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中,萧裕“欲立契丹之后祁王之子,豫王之孙,既而败事”(13)以战败告终。贞元二年(1154)正月“尚书右丞相萧裕与前真定尹萧冯家奴、前御史中丞萧招折、博州同知遥设等谋反,伏诛,诏中外”(14),萧裕遭斩首,其反叛集团最终被清除。

(一)《金史》佞臣传

根据《金史》佞幸传的记载,可归纳出除萧裕外六人的如下两个特点:

其一,各施其技,倍受宠遇

近侍萧肄以皇后为媒介受宠于熙宗,位至参知政事。曾曲解张钧草拟诏文原意,深得熙宗赏识,“凭恃恩幸,倨视同列”(15)。张仲轲,本市井无赖,因善讲传奇小说、诙谐之语,海陵王将其留在身边以资戏笑,封予“岐国王”,赐秘书郎的官职,后迁官秘书丞,转少监,并担任左谏议大夫。海陵意欲取江南,张仲轲每每率先逢迎,诱导海陵南伐,成为以“征伐”受宠的代表。李通,“以便辟侧媚得幸于海陵”(16),累受官右司郎中,迁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拜右丞。海陵王凭借国家强盛,欲大肆征伐统一天下,李通积极支持,两人经常商议兴兵南伐之事。马钦,海陵王南伐时期受重用,累迁国子司业。(17)因在渡江造筏问题上提供意见,成为海陵王的僚友。高怀贞,素与海陵狎昵,常与怀贞各言其志,(18)官从尚书省令史迁至礼部侍郎。胥持国,为人柔佞有智术。(19)长期在太子宫当差,了解主上喜好,又与受宠的李元妃勾结,得到章宗信任,权位高至尚书右丞。“经童作相,监婢为妃”(20)与李元妃互为表里,管擅朝政。

其二,由幸擅权,下场悲惨

萧肄凭借熙宗恩幸,倨视同列,与海陵交恶。海陵即位后,萧肄地位一落千丈,功名尽除,放归田里,不得出百里外之地。张仲轲,常受海陵宠幸入便殿侍坐讨论金朝封疆扩土之事,权势显赫。由于海陵王一向多猜忌,“残忍任数”(21)变化无常,张仲轲后受命修起居注“不得言事”(22),侧面反映其受到冷落。李通,谄媚得幸后,士大夫纷纷通过李通进言达到致位通显,“请谒贿赂辐凑其门”、“必赖吏部尚书李通、户部尚书许霖为之先容”。(23)世宗大定二年(1162)下诏免除李通的官爵。世宗大定二年(1162)马钦被除名,因世宗厌恶其巧佞,不再重用。同年高怀贞被放归田里,虽被任命为定国军节度使,但熙宗认为他“奸佞贪私,物论鄙之”,给予“若怙旧不悛,必不贷汝矣”的严重警告。(24)胥持国得势之时,“权势赫然,而张仲淹诸人游其门。附以进用,时号胥门十哲”(25)。胥持国致仕后,朝中官员对胥持国的评价很低,翰林修撰路铎认为胥持国“奸邪小人,......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军心,若回日再相,必乱天下。”(26)章宗遂放弃对其起用。不久,胥持国死于军中。

萧裕因“倾险敢决”被海陵接纳,萧裕因海陵有志举大事才竭力跟从,非通过“征伐、畋猎、土木、神仙”之举获得海陵王认可。萧裕和海陵王的关系更符合如下描述:“度其势,因其时,察其情,......萧裕正是海陵寻索的对象,海陵恰是萧裕意中的人选”(27)。萧裕并未走佞臣得宠的渠道,故不具备佞臣的特点。

(二)《金史》逆臣传

脱脱等作逆臣传的意义在于:“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夫惩恶乃所以劝善也。”(28)收录的人物包括:秉德、唐括辩、言、大兴国、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徒单贞、李老僧、完颜元宜和纥石烈执中十人。这十位人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海陵结谋弑熙宗的秉德、唐括辩、言、大兴国、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徒单贞和李老僧;一类是弑海陵王的完颜元宜;一类是弑卫绍王的纥石烈执中。

《金史》卷132《徒单贞列传》中记载“初,与弑熙宗凡九人,海陵以暴虐自毙,秉德、辩、忽土、阿里出虎以疑见杀,言以妻殒,裕、老僧以反诛,至是贞与大兴国尚在。……兴国亦诛,皇统逆党尽矣”。(29)在本卷末尾论曰:“金九主,遇弑者三,其逆谋者十人。熙宗之弑,惟大兴国一人世宗声其罪而磔之思陵之侧。徒单贞虽诛,未闻暴其罪状,后以戚畹又复赠官追封。余秉德、唐括辩等六人,皆以他罪诛。”(30)论中“六人”明显是将萧裕从“弑熙宗凡九人”中剖离出去而得到。虽为“皇统逆党”,但萧裕未直接参与海陵王弑杀熙宗的活动,自然不能称之为“逆臣”。

(三)《金史》叛臣传

叛臣传收录了张觉、耶律余睹、移剌窝斡三人。《叛臣传》卷首论“叛臣”曰:古书“畔”与“叛”通,畔之为言界也。......君臣上下之定分,犹此疆彼界之截然,违此向彼,即为叛矣。善恶判于跬步,祸患极于怀襄。(31)张觉,乃辽朝降将,后率领燕京流民发动了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叛乱,据南京叛入于宋,(32)背叛金朝。耶律余睹,原为辽朝宗室成员,天辅五年(1121)以所部来降,(33)投靠金朝。后于天会十年(1126)谋反,投降西夏失败,被边部节度使杀害。移剌窝斡,西北路契丹部族,正隆五年(1160)先跟从撒八反金,次年杀死撒八,据有其部众,继续与金朝对抗。

萧裕前期助海陵王策划武装夺权,没有真正参与实施皇统政变,后期从事反金复辽活动,事情败露后因“谋反罪”被诛,昭告天下。总之,萧裕反叛之事的证据俱全,罪状明确。按照《金史》叛臣传编写的标准,萧裕应归入叛臣行列。

萧裕不符合“佞幸”的标准却被列入《佞幸传》。笔者认为,史料稀少是研究的主要障碍。脱脱等著《金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于实录、国史和王鹗《金史》底本。其中列传部分主要以国史之功臣列传、元好问《中州集》、刘祁《归潜志》小传以及金代人物传记、碑刻为本,并参用李纯甫《故人外传》等著作。(34)辽、金、元三史中,《金史》最善,堪称“良史”,但也存在叙事自相矛盾、内容重复、史实讹误等不足。同时,佞幸、逆臣、叛臣的划分直接受中国传统正统观念即儒家“君臣父子”的人伦观念和纲常名教影响。

综上,《金史》中佞臣投金主所好,以蠹其国;逆臣,皆弑君的乱臣贼子;叛臣,悖君臣之定分。佞臣各以其技,讨君主欢心,受宠与否完全取决于当朝皇帝个人,一旦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佞臣便失宠。逆臣以弑君命名,叛臣因反对金朝统治起事,失其本分。脱脱等限于史料以及对萧裕、海陵王关系亲密程度的考虑,将萧裕收入《佞幸传》。但经笔者对萧裕事迹和佞臣、逆臣、叛臣的整体性分析和对封建纲常思想的理解,得出萧裕反金复辽打破了君臣之定分,本质上与耶律余睹叛金无大差别,遂认定萧裕应列入《叛臣传》。

注释:

(1)(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8)(29)(30)(31)(32)(3)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79,91,2789,91,2790,2790,2791,2791,2792,2792,102,2780,2783,2789,

2789,2793,2794,91,2781,2783,2790,2794,2817,2827-2828,2839,2843,2844,2847.

(2)赵永春.善于逢迎海陵王的萧裕,辽宋金元史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5-190.

(1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2.

(25)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3.(27)王淑英.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J].北方论丛,1998(1):52-56.

(34)张博泉.金史论稿(卷一)[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