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学丰:半城山水满城绿创造者

2014-11-11邢景平

世纪人物 2014年10期
关键词:集宁生态园林乌兰察布

邢景平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绿色城市,全面提升乌兰察布幸福指数,是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王学丰全部工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让这个地理优势突出,历史文化深厚的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多沙少绿和水泥林立的生态劣势中变为宜居之成,生态园林绿色之地,让这里的270万人民群众幸福富裕,实现他们的中国梦,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重要的课题。

地处荒漠草原边缘的乌兰察布市,是塞外的历史名地,是昔日通向北方的库伦、俄罗斯恰克图等亚欧的北方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通道,也是古今极重要的商贸往来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十分发达的交通,繁荣的贸易,是内蒙古草原上的心脏地域。特别是她的中心城市集宁,更是历代商贸物流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这座百年老城有辉煌的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但是一座城市要想持续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还必须在生态绿色上大做文章,必须统筹谋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集宁不仅处在荒漠草原边缘上,它的周围还是令人谈虎色变的京津风沙源地。生态的脆弱,使这座先辈们横刀立马,前仆后继的英雄城,长久以来绿色难成主题。特别是每年的春季,这里黄沙滚滚,沙尘暴不断,白天如夜。这样的环境气候又怎能让一座中心物流城市成功并永续发展。市委书记王学丰心里明白,要使一座城市永续繁荣,让市民群众满意幸福,就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把生态建设和民生结合起来。正因如此,他从上任乌兰察布委书记的第一天起,就从城市生态安全的高度出发,提出了集宁生态建设思路,把生态、绿地、清新、碧水、蓝天做为城市建设改造的准则,为集宁这座京藏线上的中心城市,构筑生态绿色屏障,一定要让集宁林带万条,芳草遍地,碧水长流,城在林中,人在画中成为现实。

王学丰是个勇于挑战,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他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尝试前人没有尝试过的事物,从他豪爽直率的性格上,从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上,从他勇于创新的思路上,就足以让人领略到他的风格和为人,他的全部精力就是不停歇地工作。我们形容这位肩负着带领全市270多万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的领头人,用“不用扬鞭自奋蹄”,是最合适不过的词语。中国人是个重视传统节日的民族,每逢重要年节,无论多么遥远,多么繁忙,人们也要回家团圆。而节日对王学丰来说,不是不重要,他也有情,他也有义。但是他事业和使命比什么都重要。他不但不能休息,并且比平时更忙,他忙碌的身影不是出现在生态园林建设现场,就是行走基层的生态治理战场上。为把集宁打造成内蒙古中部的绿色生态城,他经常深入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一线,集宁城区的66平方公里的生态园林建设,凝结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他走遍了市区的城中山,趟遍了城中河,这里的大街小巷,都出现过他辛劳的的身影。在塞外高原的日晒和大漠风沙的吹刷下,他的脸被晒黑了,胳膊上脱了皮。一身汗水一身泥这样的词语放在王学丰书记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他不为任何艰难险苦所吓倒,他以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忠实地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绿是城市之魂,也是城市之肺,为让城市市民们能有一个绿色的怀抱,建设京藏线上的生态宜居集宁,王学丰书记在亲身体察民情,认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带领市区有关部门精心规划,在非常缺少绿地的旧城区,增建14个绿地广场和生态绿色公园。同时在旧城区改造拆迁中,实行多拆危旧房,少建新楼房的原则,为的是改变旧城区市民那多少年来缺少或根本就没有绿地的旧貌,为旧区居民们建设生态公园绿地和增加便民设施服务,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大的环境空间。按照王学丰书记的理念,就是拆了旧的原有不合理的布局和危旧老房,增加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改善集宁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区中,敢于“舍得”,在拆迁中能把市区中寸土寸金的最好的地段,拿出来建生态公园,让绿树绿地这个“城市之肺”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清新的优质空气。这正是宁愿牺牲一时的经济利益,也要为全体市民创造一个永久美好的生态绿色园林环境。

王学丰作为一个市委书记,以他的勇于奉献,在乌兰察布这个生态异常脆弱的环境中完成一个惊人的创举。从2011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以及“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经营城市理念,高标准、大力度统筹城乡建设,以生态、绿地、清新、碧水、蓝天作为城市建设改造的准则,全力建设我国北方国家级的生态园林城市。从2011年到现在,这段时间是历年来集宁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规模空前的几年。仅集宁一个城区就栽种各类树木280万株,这是集宁前六十年来林木总数的五倍之多,从而使整座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8%,绿地率4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之多。这硕果没有王学丰的勇于牺牲,真抓实干是不可能结出的。

王学丰从生态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快建设乌兰察布市的生态体系,着力构筑生态屏障,把乌兰察布构建成为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中最重要的一环。结合集宁的地势环境实际,把城区规划设计为九个景区,在景区建设中充分运用生态园林、雕塑、水景、景观桥等多种元素,让集宁这座塞外山城变为北疆绿城、林城、水城。王学丰的理念是,建设美丽生态集宁,在生态园林建设中要注重提高绿地的品位和档次,绿化要注重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由过去的单一树种变多树种,主体树种选择名录和植物配置的方式,城市生态园林树种多选用了适合集宁气候特点及耐旱节水又适合城市景观的树种。今天的集宁已让多树种,多层次的生态园林景观成为她的主体,让故地重游的人感慨万分,真是换了人间。

集宁的绿色发展,真正让城区完全融入了绿树之中,城在林中,让绿变景,景又使其成为了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基地。经过近两年多的苦战和实干,集宁6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范围及城区周围,绿色生态屏障已构筑形成。其中霸王河综合治理已显成效,这条早已成为集宁的龙须沟的河道,经过生态化的精心治理,今天变成了生态河、景观河,故地重游者十分感慨的言之“人在车中坐,车在林中行,昔日垃圾沟,今天景观河”。与此同时,横卧市区的白泉山、卧龙山、老虎山也建成了三大生态公园,业已接待市民游人。一个风景如画,独具山水森林特色的集宁以雄秀之姿展现在内蒙古中部草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在土地利用上的创新,他们首选的是那些河滩地、荒漠沙地及废弃的砂石乱坑,还有城市建拆中的腾退用地,进行绿化和生态园林建设。这其中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集宁桥西的卧龙山的生态园林建设,这座塞外闻名遐迩的集宁城中山,由于多少年的无人问津和城市管理者的疏忽,人们在山间抛撒垃圾,任意坟葬等,卧龙山竟然由名山变为了被废弃的荒山乱野。从2012年初春开始展开了对集宁城西卧龙山的生态建设攻坚战,经过一年多的大规模绿化美化奋战,今天的卧龙山已以典型的北方生态园林山石之雄奇美妙而屹立在生态园林中的集宁,成为京藏高速公路上的一道新的色彩斑斓美景。更为令这座塞外山城人兴奋的是,有海鸥成群光临这里并在城中的湖水中驻足嘻戏,这得益蓝天碧水的成功再现,空气的纯净清新。海鸥的飞临,让山城的集宁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林美水秀,鸟语花香的塞外春城。

目前,集宁已集中打造了两个植物园和八个生态公园,新建了八个广场、十处街头绿地,并让33条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扮靓城区。同时,还完成了城区4个出口、6座立交桥的景观打造和120公里的通道绿带工程,并使新老区的55条街道实现了园林式绿化。百年塞外山城在生态园林建设上能有今天的破记录,这其中有王学丰和无数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

四年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之役,让乌兰察布这个荒漠草原上的“沙城”,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四年中,全市累计完成通道绿化1623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712万株,为路域生态及景观建设做出了贡献。今天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17%提高到2013年的23%。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为不到30天,那令人窒息的沙尘暴日数也由23天减少到5天左右。城镇居民出门就有绿带、草坪和生态公园,这是生活在这个有着11个市、旗、县、区居民群众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绿色梦。从2010年以来,仅一个中心物流城市集宁大规模的生态绿化建设所创造的奇迹,就让她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自治区卫生城市和自治区园林城市的殊荣。乌兰察布市也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如今在乌市景观林木、花卉种植、山水旅游、度假休闲等绿色产业已成气候,成为朝阳产业。

随着绿色生态建设,王学丰也在绿色生态产业上探索新思路,去做文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让生态绿色在乌兰察布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产业和冷凉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是王学丰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建设而结出的一颗硕果。这个市是马铃薯的传统产区,如何让马铃薯成为当地的主导富民产业,王学丰为此立足生态,因地制宜,以转型升级的理念建设冷凉特色蔬菜生产加工辁输出基地,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新路,依托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和冷凉蔬菜产业,以此推动产业从优势向高端转变。他一身土一身泥的深入6个马铃薯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到种植户中间进行细致调研,为把马铃薯做成富民产业而辛勤奔波。今日之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万亩、鲜薯产量达400万吨,占全自治区产量的二分之一,在全国地市级中产量居首,使其成为了一个支柱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四子王旗,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富民的主导产业,今年全旗种植马铃薯88万亩,可产鲜薯20亿斤左右。

大打冷凉蔬菜生产之役,也是王学丰的得意之作。乌市冷凉蔬菜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这其中同样也倾注了王学丰书记的心血。为把气候寒冷之劣势变为优势,他放眼全国市场需求,大力倡导并推动冷凉绿色蔬菜的发展。乌兰察布市的商都、化德、前旗、兴和等旗县已成为最大的冷凉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商都县今年的冷凉蔬菜种植达10万亩,预产西芹、圆葱等蔬菜达10亿斤,这里产的西瓜、甜瓜、南瓜等八个产品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农产品;紧邻浑善达克沙地的化德县也大打种植冷凉蔬菜之仗,他们今年种植了7.3万亩冷凉蔬菜,产量可达5.6亿斤,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经济产业,化德生产的大白菜、甘蓝不仅供应首都市场,而且出口到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同样位于前山的察右前旗在冷凉蔬菜生产上也快马加鞭,今年露地冷凉蔬菜种植增至5.5万亩,包括西兰花、洋葱、尖椒在内的蔬菜产量可达14.5万吨;而在以产红萝卜而出名的察右中旗,今年的种植面积是7万亩,产量可达5亿斤;创造出冷凉蔬菜洋葱名牌的兴和县,今年冷凉蔬菜的种植达7万亩,预计产量3.5亿斤左右。令人惊喜的是连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名校食堂的所需马铃薯、冷凉蔬菜都是乌兰察布市供应的。与马铃薯一样乌市产的冷凉蔬菜占了北京市场百分之七十的份额。因为乌兰察布市市所产蔬菜的绿色程度在全国水平是最高的。

乌兰察布,素有“三省通衢”和“大陆桥”之称,东襟河北,南联山西,东屏鄂尔多斯至陕北。北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104公里,著名的亚欧大通道集二铁路就是从乌市集宁为起点的。同时京包、集通、集二、集张四条铁路交汇于此,三条高速、一条省际大通道和多条省道穿境而过,新建的集宁民航机场就落座其中心地域。这里还是内蒙古距首都最近的地区,其近距只有230公里。因此市委书记王学丰把乌兰察布市定位于:一是支撑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区;二是围绕首都经济服务,这包括生态、农副畜产品、能源等方面的建设、供应服务,同时要为首都的产业转移服务;三是大力发展以马铃薯、冷凉蔬菜等优势生态农产品。随着呼市到北京高铁的建设,王学丰书记认为“全力配合首都产业转移,乌兰察布市将用优质精细的服务来承接首都的产业转移,这更会让首都北京对口帮扶,互帮互助更上新的台阶,同时这也是乌市从自身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正是如此理念,近两年来乌市就承接京津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5项,其资金总额超1000亿元。为京蒙帮扶谱写了新篇章。

与此同时该市还充分发挥还交通物流便利之优势,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区兴建了一个超大型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让当地的冷凉蔬菜,西部的优质水果、南方的瓜菜,在这里交汇集散,使其功能不仅能满足本地区的蔬菜瓜果批发供应,同时还幅射供应到锡盟和二连口岸及中蒙边境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就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也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提出了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乌兰察布正是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实施自治区王君书记把内蒙古建成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把地区的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很好地处理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这里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而塞外百年老城的集宁在今天实现了半城山水满城绿。让这里的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惠感。与此同时,今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70万人次,有10万贫困人口实了稳定脱贫,这些都是王学丰书记全力开拓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增收渠道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乌兰察布创造了内蒙古草原今日之奇迹。

今天,我们登上英雄的老虎山,远眺整个集宁城区,碧波荡漾的美丽河湖绕城环市,极目葱郁浩瀚的绿色之林,我们仿佛是在航行在碧海绿浪中,这天翻地覆的巨变,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人,他就是忠于使命的乌兰察布市委书记王学丰。

猜你喜欢

集宁生态园林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新闻传播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影响研究
——评《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国策》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
中钢黄金珠宝考察乌兰察布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乌兰察布之夜
内蒙古凉城县安家营子金多金属矿成因分析及找矿前景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