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知识的迁移 实现能力的飞越
2014-11-11范令梅
范令梅
摘要:笔者试以一堂《小数乘法》教学课为例,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正迁移”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知识迁移;能力飞越;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6-2
【引言】
本学期我执教五年级数学,作为一个刚从事数学教学的年轻教师来说,我不敢丝毫懈怠,所以利用暑期时间,我将本册教材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当接触“小数乘法”这一章节时,我在心中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整数乘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而小数乘法的算理也如出一辙,根据知识迁移的原理,教学时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呢?所谓“迁移”,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以达到新旧知识的顺利过渡,降低学习的难度。
一、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设置问题情境,为促进迁移奠基
小数乘法实则按照整数乘法的算理来进行计算,最后再按照积的变化规律点上小数点。而整数乘法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并不陌生,所以,课的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列式计算24*15=(360)。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回顾整数乘法的算理。紧接着,我说:“不计算,知道240*15=( )?”学生们马上一口报出得数3600!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我也兴奋起来:“谁能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呢?”顿时,班里像炸开了锅一般,大伙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我很欣慰,因为这样的复习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打铁趁热:“积的变化规律真管用,那么2.4*15=(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也要缩小10倍,得36。”
【反思】
迁移依赖的是知识间的共同因素,教学新课时通过复习铺垫,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导出新知识,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学习内容既是以前学习的结果,又将成为以后学习的联系点,因此,在讲新知识之前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可为发生“正迁移”打好基础,自然地过渡到新课,这样就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便于新知的掌握。这正好符合论语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对已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在其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让学生由此及彼
紧接着,我并没有按书中的步骤教学例1,而是直接教学例2:0.72*5= .题目一出示,我并没有强调要求如何计算,而是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计算方法。很显然,由于之前的复习唤醒了学生关于整数乘法的记忆,学生很快便想到可以先计算72*5=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得3.6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最终得3.6。对于他们的理解,我给予了肯定的鼓励:“你们真厉害,都能根据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小数乘法啦!”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便开始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该题的竖式板书,并进一步理解、梳理小数乘法的算理。
【反思】
知识迁移的实质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迁移,也就是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小学数学内容是一个前后有序,又不断发展的整体。从学生的认识规律看,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也往往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并使新知识相互沟通,从而达到促进迁移,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作用。
小学生有极大的智慧潜力,只要教师及时引导,小学生的潜能同样可以充分发挥。都知道,“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教师对知识的“重组”“转换”“转移”,不但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智慧潜力,锻炼他们的思维。
就本节课而言,这样使小数乘法的算理在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落脚”,使乘法计算得到扩展深化,形成新概念。
三、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突出教学重难点,顺利实现正迁移
教学中,对于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学生们掌握较好,但计算2.3*12,诸如此类的多位数时,列竖式时出现了每一步都带小数点,最终导致错误的结果。学生貌似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实则不然。所以我便因势利导,来个将错就错,就以此题为例,再一次引导学生分析这题的算理:将2.3扩大到它的10倍为23,再按23*12来计算,并适时提问:“既然是按照整数来计算的,那么列竖式过程中需要点小数点吗?”(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顿悟)直到最后算出积后再点上小数点。
积的小数点的确定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实际作业操作中,有的学生按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也可以直接数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对于后者,关键在于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枯燥无味的感觉。
到这里,新知识的学习便告一段落了。我提问:“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究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这一问题无疑是对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总结性对比,找准二者的“连接点”,以及辨析新知的不同之处,达到再次巩固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可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就本节课而言,当学生能很好地找出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时,那么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了,学生也顺利实现了新知识的正迁移。
四、分层分类的练习,巩固内化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一种数学知识的习得还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而“算”更应该在本章的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贯穿。
虽然,之前学生大多能掌握“算理”,说起算理也是头头是道,但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又让我看到了“百花齐放”式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我反而要感谢它们适时的出现。因为学生对一种新知识的掌握正是需要经过懵懂→出错→纠正练习→熟练掌握这一系列过程的碰撞和磨合。因而,从学生的错误中,我得到了很多关于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的反馈,这样可以让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治,并达到巩固强化的效果,顺利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
第一,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新知,在教学中我却将它当做复习,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积就会扩大(缩小)多少。并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出例2中的0.72*5,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第二,突出竖式书写的格式。 如计算1.35*1.2时,出现了将小数点对齐来计算。导致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这时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思考:我们已将1.35扩大100倍得135,1.2扩大10倍得12,计算的是135*12,所以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得将积缩小到它的1/1000。同样,对于竖式过程中点小数点,也可以从算理的角度去解决。
第三,突出小数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去计算,最后根据积变化的规律或者数因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这样学生掌握较好。但不计算来直接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时,就不能完全按照数因数位数的方法来判断,诸如7.35*1.6,像这样最后一位乘得的积为整十数时,再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末尾的0,便不能判断积为三位小数。最终通过计算,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反思】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教学中,要以这些“错误”为契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