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数学主题图的误区及对策
2014-11-11王梅
王梅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要想走出这一误区,应首先正确理解主题图,其次适度开发主题图,最后要灵活使用主题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4-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弃之不用——忽视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比较熟悉,在教学时秉承的思想观念比较老旧,认为只要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出示主题图也没有关系。这种以知识本位为主导的教师持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随意更换——误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随意更换主题图,虽然也能完成教材任务,但是有时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含量,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本末倒置——影响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主要出现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小朋友会把画面中的能看到的人、物一一说遍,这种指向不明的提问方式使数学课失去数学味,变成了语文的说话练习课。
(四)机械使用——缺少灵活处理
教师使用主题图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示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这种缺乏变化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厌烦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
首先,主题图具有生动性。 主题图的设计富有儿童情趣。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主题图具有隐含性。 主题图中隐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和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第三,主题图具有导向性。 不少主题图中编者向教师指明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适度开发主题图
1.把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
第一化静为动,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第二,将静态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可操作的外显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从而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2.把繁杂主题图简约化 。
当主题图中的对象或事物较多时,为了避免繁杂的主题图信息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它们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小情境“,使原本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信息量相对单一、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强化学生注意和感知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把教材主题图数学化 。
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挖掘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主题图的数学价值,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
4.把场景主题图现实化 。
主题图中的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转化为现实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使教材中的主题图现实化,发挥主题图应有的作用。
(三)灵活使用主题图
变单一使用为多样使用。很多教师只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为创设情境,使主题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时间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出示图。
除了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理解算理,理解“分”和“配”的含义,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所以教师又出示了下图。
这幅图既可以横看: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裤子的价钱。也可以竖看:把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算出一套的价钱,再算出5套的价钱。所以(65+45)×5=65×5+45×5,形象地说明了算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借助主题图的变形——数形图说理。
当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对规律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必要的扩展,以“再生”新知。这个案例,主题图贯穿整节课,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相信有了教师的合理使用,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endprint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要想走出这一误区,应首先正确理解主题图,其次适度开发主题图,最后要灵活使用主题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4-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弃之不用——忽视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比较熟悉,在教学时秉承的思想观念比较老旧,认为只要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出示主题图也没有关系。这种以知识本位为主导的教师持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随意更换——误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随意更换主题图,虽然也能完成教材任务,但是有时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含量,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本末倒置——影响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主要出现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小朋友会把画面中的能看到的人、物一一说遍,这种指向不明的提问方式使数学课失去数学味,变成了语文的说话练习课。
(四)机械使用——缺少灵活处理
教师使用主题图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示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这种缺乏变化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厌烦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
首先,主题图具有生动性。 主题图的设计富有儿童情趣。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主题图具有隐含性。 主题图中隐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和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第三,主题图具有导向性。 不少主题图中编者向教师指明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适度开发主题图
1.把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
第一化静为动,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第二,将静态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可操作的外显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从而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2.把繁杂主题图简约化 。
当主题图中的对象或事物较多时,为了避免繁杂的主题图信息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它们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小情境“,使原本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信息量相对单一、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强化学生注意和感知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把教材主题图数学化 。
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挖掘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主题图的数学价值,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
4.把场景主题图现实化 。
主题图中的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转化为现实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使教材中的主题图现实化,发挥主题图应有的作用。
(三)灵活使用主题图
变单一使用为多样使用。很多教师只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为创设情境,使主题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时间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出示图。
除了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理解算理,理解“分”和“配”的含义,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所以教师又出示了下图。
这幅图既可以横看: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裤子的价钱。也可以竖看:把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算出一套的价钱,再算出5套的价钱。所以(65+45)×5=65×5+45×5,形象地说明了算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借助主题图的变形——数形图说理。
当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对规律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必要的扩展,以“再生”新知。这个案例,主题图贯穿整节课,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相信有了教师的合理使用,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endprint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要想走出这一误区,应首先正确理解主题图,其次适度开发主题图,最后要灵活使用主题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4-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弃之不用——忽视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比较熟悉,在教学时秉承的思想观念比较老旧,认为只要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出示主题图也没有关系。这种以知识本位为主导的教师持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随意更换——误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随意更换主题图,虽然也能完成教材任务,但是有时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含量,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本末倒置——影响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主要出现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小朋友会把画面中的能看到的人、物一一说遍,这种指向不明的提问方式使数学课失去数学味,变成了语文的说话练习课。
(四)机械使用——缺少灵活处理
教师使用主题图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示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这种缺乏变化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厌烦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
首先,主题图具有生动性。 主题图的设计富有儿童情趣。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主题图具有隐含性。 主题图中隐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和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第三,主题图具有导向性。 不少主题图中编者向教师指明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适度开发主题图
1.把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
第一化静为动,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第二,将静态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可操作的外显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从而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2.把繁杂主题图简约化 。
当主题图中的对象或事物较多时,为了避免繁杂的主题图信息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它们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小情境“,使原本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信息量相对单一、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强化学生注意和感知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把教材主题图数学化 。
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挖掘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主题图的数学价值,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
4.把场景主题图现实化 。
主题图中的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转化为现实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使教材中的主题图现实化,发挥主题图应有的作用。
(三)灵活使用主题图
变单一使用为多样使用。很多教师只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为创设情境,使主题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时间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出示图。
除了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理解算理,理解“分”和“配”的含义,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所以教师又出示了下图。
这幅图既可以横看: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裤子的价钱。也可以竖看:把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算出一套的价钱,再算出5套的价钱。所以(65+45)×5=65×5+45×5,形象地说明了算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借助主题图的变形——数形图说理。
当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对规律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必要的扩展,以“再生”新知。这个案例,主题图贯穿整节课,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相信有了教师的合理使用,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