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带动 政策驱动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4-11-11
近年来,梅河口市按照“一年一个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上层次”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全面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启动和实施了国家级卫生城、文明城、生态城、园林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的工作做法是:
一、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实行能上庸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在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新农村建设赋分比例占考核总分值的40%。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高、力度大、成效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在干部调整时优先提拔重用;对建设中有畏难情绪,动作小、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新农村建设年终综合考评后两位的乡(镇)主要领导实行末位淘汰。三年来,全市根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共调整乡(镇)领导干部25人,其中被调离乡镇领导岗位和降职使用的有12人,被提拔重用的有13人,山城镇党委书记汪海波被提升为副县级领导。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梅河口市实施行政村“能人支书”孵化战略。严格履行基层推荐、集中培训、竞争上岗程序,把本村有致富项目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并吸纳他们进入村班子,把村班子中责任心强,有带富能力的能人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市共有“能人支书”254名,占全市村支书总数的84%,其他各行政村“能人支书”孵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2016年底全面完成。通过能人支书带动发挥效益,各行政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量的比重可达50%以上,村屯内人心思进、民风淳朴,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二、建立达标评先机制,实行重奖重罚
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 “让全市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既定目标,梅河口市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按照标兵村、先进村、达标村三个层次,制定了《梅河口市2012~2014年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和《梅河口市标兵村、先进村、达标村考核细则》等相关文件。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和持续不断的高标准建设,三年来,共建成标兵村23个,先进村172个、达标村91个。每一个标兵村都达到了村屯道路、边沟硬化,卫生保洁制度化,墙栏庭院一体化,高标准美化绿化,主街主路、广场亮化的“五化”标准;达到了有200平以上的村部,有60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有60平以上的农家书屋,有800平以上的文化健身广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较大的中心村有幼儿园、浴池等公共服务场所,有经常开展群众性活动的文化组织,有50平以上的卫生所,有50平以上的计生室,有达到城市中等超市水平的便民超市的“九有”标准。对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产业等方式,找门路、想办法筹资建设,达到“五化”、“九有”标准的行政村村支部书记,落实标兵村支部书记工资待遇政策,当年被评为标兵村的村支部书记,下一年度享受事业单位中级技术职务3066元的工资待遇,连续五年被评为标兵村的村组织书记终身享受这项工资待遇。目前,全市共有23名村支部书记享受此项工资待遇;对标兵村建设不热心、不作为的村班子成员,通过换届选举进行调整,三年来共撤换村干部658名、村支部书记136名。
三、建立税收分成政策,实行多收多得
近年来,梅河口市实行税收参与分成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即市财政按照各乡(镇)年底税收情况,在划分收支、核定基数的基础上进行超收分成。同时规定各乡(镇)每年至少将超收分成的50%用于本乡(镇)新农村建设支出。各乡(镇)多措并举,积极培植税源,税收正以30%的速度逐年持续递增,三年来各乡(镇)共获得超收分成2.2亿元,其中,用于政府各项任务支出1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亿元,全部用于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税收参与分成,充分调动各乡(镇)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证了乡(镇)的重点支出,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
四、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实行多劳多得
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适时制定“以奖代补”政策:一是在实施农户围墙、围栏和大门建设过程中,全市按照市、乡、农民出资4∶4∶2的比例筹集资金,三年来,市财政累计支出6605万元用于以奖代补;二是按照新建村部奖补10万元的标准,市财政累计出资1200万元用于村级阵地功能全面升级工程,全市各行政村都建设了200平方米以上的村部,统一标准构建“三室一厅一广场”,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对荣获市级标兵村称号的行政村当年奖励20万元,同时对新农村建设贡献突出的有功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在奖补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共修筑水泥路340公里,建设围墙19.1万延长米,硬化边沟39万延长米,安装路灯3325盏,修建卫生厕所3522座,建设垃圾处理场(点)279个,绿化美化高标准村屯200个,建设生态景观村95个,标准化村部和文体活动广场普及率达到100%。
五、建立合力共建机制,实行包项扶村
按照“百个部门包百村、百家企业带百村、百名干部驻百村”的活动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新农村建设包保帮扶工作方案》,根据市直各部门的自身优势,对口包保落实农村道路、自来水、储粮仓、卫生厕所、沼气池等工作责任。安排实力企业在信息、资金、物资、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给予包保行政村支持。三年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4284万元(包括物资折现)。其中,包保部门帮扶资金2596万元,企业帮扶资金948万元。同时,在全市广泛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搭建感恩平台,发挥本地及原籍能人效应,募捐帮扶资金740万元。借助社会帮扶,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