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欣赏之准备(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014-11-11成镜深唐慧罗爱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5期
关键词:李商隐苏轼背景

成镜深 唐慧 罗爱华

摘 要: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诗词艺术作品是带着鲜明主体特征的创造性成果。反映在诗词中的情感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情感,同时又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情感及主观创作态度的制约,所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时所处的情感背景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所藉作品的寄托及意旨。

关键词:古诗词 背景 李商隐 苏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18-02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關于神话有很具哲理启迪意义的话:不能停留在神话的历史表面,要从背后看本质。对于中国文学之精华:中国古诗词也一样,不能停留在其字句表面,应透过字句去审视其内涵、去审美。要对一首中国古诗词实现对内涵的揭示达到审美鉴赏,就必须要有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情感脉络的正确把握。古语有云“诗向会家吟”,有了这些准备,那就是“会家”,就能够对诗词进行欣赏了。

对一首诗词的作者和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方能理会诗词中的情感,发现其创作指归,亦即目的意义。因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诗词艺术作品是带着鲜明主体特征的创造性成果。反映在诗词中的情感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情感,同时又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情感及主观创作态度的制约,所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时所处的情感背景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所藉作品的寄托及意旨。如:李商隐的《锦瑟》诗,被后世认为是一首诗谜。明代王士祯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的论诗绝句》)金·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三十首》),要破解这首诗谜如果不对作者的人生际遇和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作详细了解,那是无从入手,无法破译的。李义山的一生无论是生活、仕途还是爱情都非常坎坷,他10岁左右丧父,身为长子,只好携母亲、弟妹们回到河南故乡,柔弱的少年担起了撑持门户的责任,靠亲戚支助和为别人抄书挣钱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同时还得授业于曾上过太学的族叔父,以期将来科考及弟改变现状、脱离困境。稍长其才学得到包括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在内的士大夫的赏识,但因为生活贫困、坎坷的青少年经历养成了他忧郁、敏感、清高、孤独的性格。为了脱颖而出,他大约在十六、七岁就开始参加科考,终于在开成二年(837年),大约二十四、五岁考中了进士,步入仕途,本可以咸鱼翻身,母鸡变凤凰,然而,由于恩师牛党的令狐楚病逝。李党的王茂元的聘请并纳之为婿,使之卷人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之在仕途上一直受压抑、排挤、闲弃,终身只作过秘书省授书郎、秘书省正字、弘农县尉这些最低级的小官,其他均以作为别人的幕僚和闲居为主,真可谓仕途一筹莫展,未见曦月。无论生活的艰辛,仕途的悲屈,但爱情的力量可以化解一切。所以李商隐没有潦倒沉沦,那要归功于那位秀丽、温柔而体贴善解人意的贤妻王宴媄,她之于李商隐有“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牵挂、关怀和体贴;有“授琴鸣弦发清商”的理解、支持;有“红酥手、黄藤酒”的温柔与细腻,可谓琴瑟谐和,爱情美满而幸福。但纵观李商隐的情感历程,不但挫折而且曲扭错位。根据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和其他资料推知,李义山曾与宫女偷欢,后又与两姐妹相爱,也与女道士生恋,也结过婚又离异,直到最后娶了王氏,好像爱情之帆才驶进了港湾。但也正是与王氏结合,把他卷进了党争之漩涡,使他一生都在两党的夹缝中受挤压,但是无论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屈辱都会因与王氏的至真至深的感情而获得精神的支撑,孤独有归宿。但是在大中五年,大约李商隐三十八、九岁时王氏病逝,王氏贤妻的逝去对于李商隐来说好似“呼喇喇似大厦倾”,从此他情无所依,似乎魂也无所归,加之夫妻聚少离多的内愧与歉疚使之精神濒于崩溃,他写下了《房中曲》来表达哀思与伤感,整天以泪洗面,伤痛欲绝、气息奄奄。这时李商隐的好友西川节度使柳仲郢担心其忧伤而死,所以发出邀请,请他去西南四川任职,在赴蜀途中触景生情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天雪,回梦旧弩机”表达出了对王氏割不断的情愫,拂不去的思恋。

到了四川,整日的忧思悲愁,柳节度使怕他忧思成疾,据说又把当时剑南东川最红最美的歌妓介绍给他,希望他振着起来,哪知有如“举杯销愁愁更愁”,他一见到歌妓,一下又勾起了对王氏的思念,失去王氏后的孤独、凄楚、愁苦一下全涌了上来,更有“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情结。本来与王氏二人琴瑟相和,而如今是琴裂弦断,回到住处,一眼看见挂在墙上的王氏遗物,不禁悲从中来,回想当年每当他在官场失意后,贤妻总是取下这把锦瑟轻拨丝弦,弹出舒和的琴调为他排遣幽幽的愁绪。而今物是人亡,这次弟,怎一个孤独了得,情不能自禁,开砚展纸,捋袖挥毫,写下了这首《锦瑟》诗,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倾述自己现在的孤独、寂寞、无聊,毫无生趣的哀伤。

通过对李商隐人生经历和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锦瑟》一诗,应该是“悼亡”诗。那么到此至少我们知道了打开这个迷宫的钥匙所在了。

再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历来评价甚高,特别是陆放翁以为该词扭转了北宋词风,“引来天风海雨,一洗绮罗香泽”,更有认为苏轼该词开启了豪放词的先河,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也因为该词,苏轼成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是我们以为该词基调虽豪放,情感却婉郁。有人曾看到了这一点,可惜没有全面分析,只是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些句子略显低沉,甚至是败笔,影响了其豪放风格。但我们细细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该词的创作背景,不难看出该词的风格和情感脉络。

苏轼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乃《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苏洵是一位放浪不羁、乐善好施、发奋虽晚但却用功甚勤的一位读书人,家庭也算殷实,其妻程氏达理知书,恪守妇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父亲的影响,苏轼自小就养成了放浪形骸、豪放洒脱的性格,更奠定了“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文学功底。嘉祐二年(1057)与父亲兄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高中进士第二(本为第一,欧阳修误以为乃其弟子曾巩,忍判第二),此时苏轼年方21岁,可谓春风得意,加之与其妻王弗结婚不到三年,真是燕尔新婚,金榜又题名,堪比三国周公瑾,与小乔燕尔新婚又立下赤壁破曹操的赫赫战功。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考试,又高中头名,受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也是英气勃发,准备大展宏图,可惜又遇母亲病故于汴京,只好父子三人丁忧扶丧归里。母亲丁忧刚三年(1063),在他29岁时他的发妻王弗撒手人寰,王弗是苏轼的姨表妹,可谓青梅竹马,且王弗的才华姿容均很出众,亦知书达理,明晓事体与苏轼有“垂帘听政”的故事,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王弗:“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苏轼将爱妻安葬在母亲坟旁,据说还在那里种植了3000株松树,十年后还专门写了一首悱恻悲泪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慈母的辞世,爱妻的撒手,纵使铁汉应掉泪,就是高山也低头。但是打击仍未结束,还在接踵而至,1066年5月父亲苏洵又病逝,虽然1068年续娶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为妻,但远慰藉不了苏轼失母、丧妻、损父之痛。宋神宗熙宁二年,33岁的苏轼服满还朝,由于丁忧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朝廷现状对此,他有了自己的观点,结果又卷入党争的漩涡,且朝中的故友、老师均已被迫离京,他本人又不见容于朝廷,所以自求外放,调往杭州作通判,这意味着苏轼的高调人格一下跌入低谷。这是苏轼步入仕途的第一次挫折,挨的第一记重鞭,虽是一鞭远甚万箭,击碎了其心,打断了其筋,催掉了其魂,真可谓长使英雄泪满巾。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等,持续了大约10年,其实他在密州时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已表達出了朝廷对他的错误处理,希望当朝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郡太守魏尚一样知错能改,重新重用他。然而在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43岁的苏轼遭遇了生平第一大祸事,那就是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罗织罪名,制造了宋代最大的文字冤案之一:“乌台诗案”,诗案将苏轼捕系下狱,狱中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有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之国策,才使得他躲过大劫,保住了项上人头。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的苏轼经历了失亲人、丧爱妻、生与死的变故,锋芒全失,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黄州后,心情郁闷,倍感孤独无助,加之生计维艰,他还于公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荒坡地,亲自种田帮补生计,他还自嘲式地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由于年岁的虚增,岁月的流逝,被打击、压抑的苦闷常常折磨着他,为了排愁解闷,他常独自一人晚上在江边、东坡买醉,也曾多次一人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并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情感,来倾述自己的苦闷和悲愁,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牢骚。

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该词的详细创作背景后,不难看出,该词表露了岁月易逝,功业未成的哀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叹;江山依旧,人生如梦的鸣咽;长醉不醒、寄情江月的自弃。由于苏轼性刚而塞,物或不容,既已名世 ,亦以不逢,化入该词犹如英雄气短的呐喊,怄气都很豪迈,所以该词基调虽豪放,情感却婉郁,也无怪乎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郁曲之句了。

参考文献

[1]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M].北新书局,1927.

[2] 林语堂.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3] 王宗稷.苏轼年表.

[4] 苏轼.《西方阿弥陀赞》序.

[5] 苏辙.祭亡嫂王氏文.

[6] 苏辙.再祭亡嫂王氏文.

[7] 张宗橚辑.词林记事[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校订重印.

[8] 冯洁.王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9] 朱鹤龄.李义山诗注[M].

猜你喜欢

李商隐苏轼背景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嘲桃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从善如流
石榴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