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斋占毕》初探
2014-11-11张绍俊
[摘 要]史绳祖,人称“学斋先生”。在南宋后期的四川地区,是一位较有名望的学者。其著作颇丰,有《周易古经传断》、《学斋类稿》、《孝经集解》、《学斋占毕》等十余部,《学斋占毕》是他仅存的一部著作。此书内容广泛,经史子集百家之学皆有涉及,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且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关键词]史绳祖;《学斋占毕》;易学
《学斋占毕》是史绳祖撰写的多部著作中的一种,全书四卷,共一百十九个条目,是一本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该书问世以来,历来少人问津。但其内容丰富,涉猎之广,确有颇多可采之处。下文中,笔者试从写作缘起、版本、流传、后人评价及主要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一初步的探讨。
一、《学斋占毕》写作之缘起
“占毕”两字,出自《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郑玄注:呻,吟也。占,视也。讯,犹问。简谓之毕。讯,犹问也。意为“现在的师自己不知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以教人,多其问难。”孔颖达疏为:呻其占毕者,此明师恶也。言今之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1](p267)此句是用来批评那些不遵教学规律,一味强调念诵书本,知识灌输的老师。
其实,“呻其占毕”就是读简书,史绳祖借用此句,着重强调在典籍的反复诵读中得到学问的体会,以循治学之道,这是学者所必务之正道,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书如其人,史绳祖在治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致力于此的。(1)
从《学斋占毕》的自序,可以清楚的看出史绳祖撰书之缘起及其治学之道:
昔人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此则《礼经·学记》之呻其占毕而多其讯也。君子之学,思则得之。故《中庸》谓博学而谨思明辨。语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余少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凡读书有疑,随即疏而思之。遇有所得,质之于师友而不谬也。则随而录之,积久成编,弗敢自是,而亦弗欲自弃。盖预告诸同志而共定之也。故裒为一编,命之曰《学斋占毕》。览者亦可见其愿学之劝,读书之不详,不为苟且以自慊也。其或矜其伪舛而忠悔之,尚毋金玉其音。[2](p1)
门人郭困的跋语中也提到:“学斋先生无书不读,读而有所疑则思,思而有所得则录。名之曰《学斋占毕》。所以惠后学者至矣。”[2](p1)
史绳祖治学“蚤夜以孜孜,凡读书有疑,随即疏而思之。……则随而录之,积久成编”,其严谨与勤奋,可见一斑。此书的写作,皆是其学术实践过程中反复的质疑、思辨、积累之所得,并逐渐成篇的。
二、《学斋占毕》的著录、版本及流传问题
(一)《学斋占毕》的著录
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见著录,仅有《千顷堂书目》著录有“史绳祖《学斋占毕》四卷”。[3]卷十一有两部丛书辑录此书,分别为元代陶宗仪的《说郛》,[4](p1-5)以及明代商濬的《稗海》。[5](p1119-1230)可见,此书历来是受到的关注不多。
(二)《学斋占毕》的版本与卷数
《中国丛书综录》提到了该书的四个版本:百川学海(包括咸淳本,以及影印咸淳本的弘治本及其影印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嘉庆本、影嘉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还有两个辑录本,分别是上面提到的《稗海》本与《说郛》本。[6](p1021)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料学》提到了这四个版本。[7](p150)《学斋占毕》的版本都只有一个来源,即百川学海本。
以下为《学斋占毕》版本系统示意图:
■
在史绳祖的墓志碑文中提到:“《占毕》五卷。”[8](p49)而今本只有四卷,是否可以判断该书今本已非全帙?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尚不能轻下断言,暂且存疑,但笔者倾向于,此为卷帙的划分差异所致。试看百川学海本《学斋占毕》,卷三卷首标明条目为35则,可仔数却只25则。卷二末尾言“第二卷至四卷宋本缺以明弘治年华氏翻宋本重校模补”。[9]卷二看来“明弘治年华氏翻宋本重校模补”的《学斋占毕》是有缺漏的,将25条误数成35条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提到,他曾有《学斋占毕》残本两卷,为宋旧钞本。“余收此丛书堂钞本《学斋占毕》残本两卷,藏储箧中久矣,苦无善本钞足。”[10](p131-132)又言周香严有不全宋刻,“往访周丈香严,云有不全宋刻,假归手校。”还有顾广圻的旧钞足本,“顷友人顾千里从扬州归,携得古书几种相质,有旧钞足本,取而互勘,行款已不同,知非同出一源。”[10](p132)顾广圻在他的跋记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序及第一卷半页,荛翁以香严书屋所藏残宋属补足,时方小病,腕力孱弱,未能求工也。越十日装成重观,因记。”[11](p338)顾广圻所补的旧钞本,也是四卷。可是黄丕烈取顾本与周本校勘,觉得周本多于顾本,似出于同源。可是就连黄丕烈这样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家,也无法判断两种本子谁为源谁为流?“复取顾本校,多与周本合,用墨笔识之钞本。顾、周两本似出一原,而周本有不同者,皆出后人剜改,又与此本合,未知此本照周本录出,抑周本反据此本改之?古书源流甚是难考,聊笔之以志同异。”[10](p132)
综上,《学斋占毕》卷数的不同,很可能是卷帙的划分差异所致,今本四卷应无问题。
(三)《学斋占毕》的流传问题
上文中,已探讨了《学斋占毕》的版本及卷数问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一下《学斋占毕》的流传问题。
自《百川学海》在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由左圭辑刊后,陶宗仪、商濬都曾辑录刊印过该书。接着,明代方孝孺写过《书<学斋占毕>后》,可见方孝孺也曾仔读过此书。清代四库馆臣撰写此书提要时,《学斋占毕》用的是通行本,可见此书应刻印不少。后来,钱大昕也曾细读过此书。[12](p325)不过,对此书的流传,贡献最大的是黄丕烈,上文已经提及。
同时,从藏书章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该书流传的一些情况。
在百川学海本《学斋占毕》,史氏自序后,有黄丕烈的藏书章。[13](p149)
分别为:
■“黄丕烈印”■“宋廛拾补”
卷一末,还有李盛铎的藏书章:
■“木斋审定”[13](p149)
陶湘的藏书章:
■“曾在陶涉园藏”
第二卷末,还有陶湘的藏书章:
■“涉园补钞”
综上,以上诸人都对该书进行过拾补、整理、校勘或是收藏。这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斋占毕》的流传情况。
三、《学斋占毕》的性质及其后人评价
(一)《学斋占毕》的性质
《学斋占毕》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列入子部,杂家类一(杂学)之中。《总目·子部》总序中言“杂家类”,“群言歧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摭菁英。故次以杂家。”《杂家类·序》中也说:“杂之义广,无所不包。”[14](p769、p1006)从四库馆臣的对该书的分类及其所涉内容来看,此书是一部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类笔记。
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缘何会在宋代出现并得以发展?
这与宋代历史考据学的发展有关,而宋代历史考据学兴起原因是复杂的。(1)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宋代考据笔记是宋代考据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重要载体,且这类笔记多出现在南宋以后,《学斋占毕》的出现与这一学术趋势的发展是吻合的。
南宋考据笔记的兴起,有其历史成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考据笔记的发展与宋代学术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也是宋代考据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其次,赵宋南渡后,不少史家刻意搜集保存中原的文献,用来整理考订,撰写史书。再次,宋代的科举制度重经义策论、学校制度、书院讲学十分发达,文人在治学过程当中一有所思所得,心得体会,就会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史绳祖在《学斋占毕》的自序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蚤夜以孜孜,凡读书有疑,随即疏而思之。遇有所得,质之于师友而不谬也。则随而录之,积久成编,弗敢自是,而亦弗欲自弃。盖预告诸同志而共定之也。故裒为一编,命之曰《学斋占毕》。”最后,物质条件的改善,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也使平日不为人注意的点滴积累得以刊印。史绳祖尚不算著名学者,当时也有十多种著作刊行于世,就可想见其他著名学者的刊印情况了。略析考据类笔记兴盛之历史原因,可以对本书产生的社会与学术背景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2)
(二)后人的评价
明代方孝孺的《逊志斋集》,在《书<学斋占毕>后》一文中称赞史氏“笃志精思,而求所自得者,非特好异也”,并感叹“甚矣乎,其为多思也!”但也提到了该书的一些不足,“至于考索,可喜者虽有之,而谬误亦闻见焉,岂所谓知者过之者邪!然其异于世俗之蒙瞀,拘锢于已然之成说,而漫不致思者,亦已远矣。况其该博于载籍,索之惟恐不致,盖亦难能之士也。”[15](p613)不过,方氏对该书大体上还是肯定的。
《四库全书总目》对《学斋占毕》的评价为,“是书皆考证经史疑义。其中如《君子怀刑训刑为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训与为许》,以《凡事物之九数皆为乾元之九》,以《禹於周易直鼎卦》,以至解黄庭坚诗讥苏轼之类,皆失之穿凿。如讥杜预注《左传》误称逸书,而不知古文之晚出;谓市井字出后汉《循吏传》,而不知本出《国语》;谓双声诗始姚合,而不知先有齐王融之类,皆疏于考据。然其他援据辨论,精确者为多,亦孙奕《示儿编》之亚也。”[14](p1023-1024)四库馆臣对此书评价有褒有贬。贬者,言其“失之穿凿,皆疏于考据”。褒者,言此书“援据辨论,精确者为多,亦孙奕《示儿编》之亚也”,颇为中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胡玉缙先生的案语对《学斋占毕》的疏略进一步补充道:“《大戴礼》虽列十四经,然杂取《家语》分析为篇目,尤为无识,《家语》,王肃伪撰,马昭、颜师古已论之,近范家相《辨伪》,孙志祖《疏证》诸书,抉摘详尽,乃不以为《家语》窃取此记,而以为此记杂取《家语》,盖与讥杜注误称《逸书》同一纰缪之甚者。”[16](p942-943)
笔者认为,胡玉缙先生的评价有失偏颇。关于《孔子家语》这部书,马昭并未说《家语》为王肃作伪,而是认为是王肃所增加的,颜师古认识到唐本与汉本《孔子家语》的有所不同,但也没有提出为王肃作伪,而第一个提出“《孔子家语》伪书说”人是南宋的王柏。王柏(1237-1274),从其生卒年代看,与史绳祖为同时代之人。试问,史绳祖怎么可能知《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之书呢?胡玉缙先生用后人已知《孔子家语》作伪之结论来纰缪前人,实在有些不太妥当。况且现代学者已经利用出土文献证明《孔子家语》非王肃伪造,且已成定案。仅凭此一条“纰漏”讥史绳祖“尤为无识”,笔者觉实无法成立。(3)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也提到了该书。[17](p325)钱大昕写下此条,可能是他认为相关内容颇有价值,故而做了该条摘录。
最后,清张海鹏在《学津讨原》本《学斋占毕》的跋语中评价道:“是书为考证经史疑义为多,《汉鸠雀辨》一条,不如《宋景文笔记》所辨较为精核,其他亦闻有凿处。然覃思研虑,积久成编,呻其佔毕,而多讯学问思辨之功。可谓勤矣。有裨后学,岂浅鲜哉。”[2](p1)可见,张海鹏对其书的评价还是较高的。
综上,对《学斋占毕》的评价,历代褒贬不一。虽有“谬误穿凿”之处,但大都提到了它“考证经史疑义”的学术价值。
四、《学斋占毕》的主要内容
此书分四卷,每一卷分若干个条目,每一条目下,有一定字数的考辩或评论,长短不一,长则几百言,短则十数言。全书共119个条目。第一卷,38条。第二卷,36条。第三卷,25条。第四卷,20条。该书诸条目编次无一定系统,应是作者据条目撰写的前后逐篇编入的,故所述内容颇为杂博且不成系统。其内容以易学为主,兼及考证名物、历算天文、章句辨析等方面。
以每卷基本内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对诸经考辩为主,主要包括《书》、《易》、《诗》、《礼记》、《论语》等。涉及《易经》的,有《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无极而太极即易有太极》等十六条之多。第二卷:以杂考类(名物、训诂等),考辩史事(史书内容、典章制度等)为主。主要有《孔子诔》、《成王冠颂》、《麦秀之歌》、《龙蛇之歌》、《晋志之误》、《铜鼓始于汉》、《汉唐史取代之文以为赞叙》、《中书檄词当始于唐人》、《唐给事中草制学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诸发不始于陆机》诸条。第三卷,第四卷:包括杂考、史事考辩、诸经考辩等内容,仍以《易经》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节而四时成》、《大过本末弱既济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条。
从条目涉及内容,撮取重要条目简述如下:
在易学上,《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一条中发明了《周易》五行之义,并认为《易》本论五行。“《易》是《河图》数四十五,土无成数,五行不备,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数备,为《洛书》数,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易》虽无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弥合了周敦颐《太极图》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认为《易》言太极、两仪、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体,而《太极图》言太极、两仪、五行、四时乃言变化之妙用。《儒释老之异》一条借用《易经·系辞》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谓易”,认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极用功处。易者,变易也。所谓生生者,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而“道家者流乃谓修证长生,若使人皆长生而不死,物皆长存而不亡,则一气之消息盈虚灭矣,势无此理也。而释氏又谓证无生,使天下皆绝生意,人人物物,块然如死灰稿木。岂有是事哉!”[2](p19)本条史绳祖阐发义理,借《系辞》中语,批评当时儒者不循正学而溺于释道异端的行为。同时,他也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的总结、批判了儒释道三教之别。
在儒家经典、经义阐释方面。史绳祖对四书五经都反复阅读、推敲,并从中找出问题。比如对《中庸》中“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史氏认为:“以文理推之,当是脱一“不”字,盖指言“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学》第六章:‘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大学》卒章‘彼为不善之小人,是盖复第六章‘小人为不善之辞,亦犹《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复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语耳。”[2](p19)此说颇有道理。他还对《论语·子罕》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释。一般传统的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实在太多。如按此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内容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史绳祖在《与命与仁别句》条中将此句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p13)即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与仁。这个断句对后世研读此句影响颇大,虽然此句理解历代多有不同,但却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绳祖还提出了“十四经”这个概念。《成王冠颂》一条,“《大戴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又其间《劝学》一篇全是荀子之辞,《保傅》一篇全是贾谊疏,以子史杂之于经,固可议矣。”[2](p64)虽然,此提法非史绳祖首创,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献中再无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证名物方面。《煎糖始于汉不始于唐》一条,他最早怀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说。“《老学庵笔记》其中一条云:‘简人茂德,博学士也,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凡唐以前书传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闻人固不足责,老学庵何至信其说而笔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浆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汉《郊祀歌》,‘柘浆折朝酲,注谓取甘蔗汁以为饴也。……其曰糟字,止训酒粕,不以训糖,何可谓煎蔗始于太宗时,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经注汉传而证其误云。”[2](p68)《常仪常娥之辨》条,史氏明确否定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之说,颇具批判求实精神。“余笑其岂有人而变为蟾蜍之理?假如其说,而化为蟾蜍,则蠢尔何形容。尚乌得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论衡》及谢庄《月赋》、《后汉书》注承讹因陋,盛赞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宫而怪妄极矣。”[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汉建武中元四字年号及永熹年号以正史传之误》等,利用碑刻史料,对西汉冲帝“永熹”这一年号进行了考辩。[2](p49)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版本著录、卷数、流传、后人评价等几个方面问题的初步探索。可知,《学斋占毕》的版本系统也相对简单,版本源流发展比较清晰。该书历代著录虽是不多,但从四库馆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钱大昕、张海鹏等名家对它评价来看,此书也非毫无价值,确有诸多可取之处。
从该书的写作缘起、主要内容论述看,史绳祖治学严谨与勤奋,为学博杂,遍及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涉猎范围包括易学、名物训诂、考证等多个方面,故而该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却是相当广泛。
总之,《学斋占毕》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注释:
(1)参考邹志峰:《宋代历史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文献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页。罗炳良的《南宋史学史》有更详细的叙述。参见罗炳良:《南宋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页。
(2)以上成因之讨论,参考邹志峰:《宋代考据史学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刘宇:《略论宋代的考据笔记》,《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以上论述,参考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陈戌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史绳祖.学斋占毕[Z].丛书集成初编本.
[3]黄虞稷.千顷堂书目[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陶宗仪.说郛[Z].北京:中国书店,1988.
[5]商濬辑.稗海[Z].台北:大化书局,1985.
[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礼.中国古代史料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史绳祖.学斋占毕[Z].百川学海本.
[10]黄丕烈,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顾广圻,王欣夫辑:顾千里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点.逊志斋集[Z].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缙,王欣夫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Z].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8]姚小鸥,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观”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
[19]程苏东.南宋以来“十四经”说考述[J].史学月刊,2010,(10).
作者简介:张绍俊(1989-),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宋史。
以每卷基本内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对诸经考辩为主,主要包括《书》、《易》、《诗》、《礼记》、《论语》等。涉及《易经》的,有《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无极而太极即易有太极》等十六条之多。第二卷:以杂考类(名物、训诂等),考辩史事(史书内容、典章制度等)为主。主要有《孔子诔》、《成王冠颂》、《麦秀之歌》、《龙蛇之歌》、《晋志之误》、《铜鼓始于汉》、《汉唐史取代之文以为赞叙》、《中书檄词当始于唐人》、《唐给事中草制学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诸发不始于陆机》诸条。第三卷,第四卷:包括杂考、史事考辩、诸经考辩等内容,仍以《易经》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节而四时成》、《大过本末弱既济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条。
从条目涉及内容,撮取重要条目简述如下:
在易学上,《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一条中发明了《周易》五行之义,并认为《易》本论五行。“《易》是《河图》数四十五,土无成数,五行不备,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数备,为《洛书》数,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易》虽无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弥合了周敦颐《太极图》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认为《易》言太极、两仪、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体,而《太极图》言太极、两仪、五行、四时乃言变化之妙用。《儒释老之异》一条借用《易经·系辞》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谓易”,认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极用功处。易者,变易也。所谓生生者,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而“道家者流乃谓修证长生,若使人皆长生而不死,物皆长存而不亡,则一气之消息盈虚灭矣,势无此理也。而释氏又谓证无生,使天下皆绝生意,人人物物,块然如死灰稿木。岂有是事哉!”[2](p19)本条史绳祖阐发义理,借《系辞》中语,批评当时儒者不循正学而溺于释道异端的行为。同时,他也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的总结、批判了儒释道三教之别。
在儒家经典、经义阐释方面。史绳祖对四书五经都反复阅读、推敲,并从中找出问题。比如对《中庸》中“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史氏认为:“以文理推之,当是脱一“不”字,盖指言“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学》第六章:‘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大学》卒章‘彼为不善之小人,是盖复第六章‘小人为不善之辞,亦犹《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复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语耳。”[2](p19)此说颇有道理。他还对《论语·子罕》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释。一般传统的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实在太多。如按此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内容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史绳祖在《与命与仁别句》条中将此句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p13)即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与仁。这个断句对后世研读此句影响颇大,虽然此句理解历代多有不同,但却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绳祖还提出了“十四经”这个概念。《成王冠颂》一条,“《大戴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又其间《劝学》一篇全是荀子之辞,《保傅》一篇全是贾谊疏,以子史杂之于经,固可议矣。”[2](p64)虽然,此提法非史绳祖首创,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献中再无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证名物方面。《煎糖始于汉不始于唐》一条,他最早怀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说。“《老学庵笔记》其中一条云:‘简人茂德,博学士也,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凡唐以前书传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闻人固不足责,老学庵何至信其说而笔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浆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汉《郊祀歌》,‘柘浆折朝酲,注谓取甘蔗汁以为饴也。……其曰糟字,止训酒粕,不以训糖,何可谓煎蔗始于太宗时,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经注汉传而证其误云。”[2](p68)《常仪常娥之辨》条,史氏明确否定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之说,颇具批判求实精神。“余笑其岂有人而变为蟾蜍之理?假如其说,而化为蟾蜍,则蠢尔何形容。尚乌得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论衡》及谢庄《月赋》、《后汉书》注承讹因陋,盛赞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宫而怪妄极矣。”[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汉建武中元四字年号及永熹年号以正史传之误》等,利用碑刻史料,对西汉冲帝“永熹”这一年号进行了考辩。[2](p49)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版本著录、卷数、流传、后人评价等几个方面问题的初步探索。可知,《学斋占毕》的版本系统也相对简单,版本源流发展比较清晰。该书历代著录虽是不多,但从四库馆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钱大昕、张海鹏等名家对它评价来看,此书也非毫无价值,确有诸多可取之处。
从该书的写作缘起、主要内容论述看,史绳祖治学严谨与勤奋,为学博杂,遍及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涉猎范围包括易学、名物训诂、考证等多个方面,故而该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却是相当广泛。
总之,《学斋占毕》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注释:
(1)参考邹志峰:《宋代历史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文献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页。罗炳良的《南宋史学史》有更详细的叙述。参见罗炳良:《南宋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页。
(2)以上成因之讨论,参考邹志峰:《宋代考据史学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刘宇:《略论宋代的考据笔记》,《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以上论述,参考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陈戌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史绳祖.学斋占毕[Z].丛书集成初编本.
[3]黄虞稷.千顷堂书目[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陶宗仪.说郛[Z].北京:中国书店,1988.
[5]商濬辑.稗海[Z].台北:大化书局,1985.
[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礼.中国古代史料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史绳祖.学斋占毕[Z].百川学海本.
[10]黄丕烈,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顾广圻,王欣夫辑:顾千里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点.逊志斋集[Z].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缙,王欣夫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Z].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8]姚小鸥,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观”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
[19]程苏东.南宋以来“十四经”说考述[J].史学月刊,2010,(10).
作者简介:张绍俊(1989-),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宋史。
以每卷基本内容分述于下:
第一卷:以对诸经考辩为主,主要包括《书》、《易》、《诗》、《礼记》、《论语》等。涉及《易经》的,有《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士居中央王于季夏之后》、《无极而太极即易有太极》等十六条之多。第二卷:以杂考类(名物、训诂等),考辩史事(史书内容、典章制度等)为主。主要有《孔子诔》、《成王冠颂》、《麦秀之歌》、《龙蛇之歌》、《晋志之误》、《铜鼓始于汉》、《汉唐史取代之文以为赞叙》、《中书檄词当始于唐人》、《唐给事中草制学士不草制》、《折梅遣使始于诸发不始于陆机》诸条。第三卷,第四卷:包括杂考、史事考辩、诸经考辩等内容,仍以《易经》为主,有《天大于地而包地》、《天地节而四时成》、《大过本末弱既济六爻失位》、《乾元用九天下治》等条。
从条目涉及内容,撮取重要条目简述如下:
在易学上,《易太极两仪生四象而不及五行太极图先五行后四时》一条中发明了《周易》五行之义,并认为《易》本论五行。“《易》是《河图》数四十五,土无成数,五行不备,故不言五行。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至五十五而土之生成数备,为《洛书》数,故《洪范》初一曰五行是也。《易》虽无五行字,而‘五位字即五行也。”[2](p1)史氏由此弥合了周敦颐《太极图》言五行而《易》不言五行的矛盾,并认为《易》言太极、两仪、四象,不明言五行,乃‘言其体,而《太极图》言太极、两仪、五行、四时乃言变化之妙用。《儒释老之异》一条借用《易经·系辞》中所提到的“生生之谓易”,认为“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极用功处。易者,变易也。所谓生生者,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而“道家者流乃谓修证长生,若使人皆长生而不死,物皆长存而不亡,则一气之消息盈虚灭矣,势无此理也。而释氏又谓证无生,使天下皆绝生意,人人物物,块然如死灰稿木。岂有是事哉!”[2](p19)本条史绳祖阐发义理,借《系辞》中语,批评当时儒者不循正学而溺于释道异端的行为。同时,他也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的总结、批判了儒释道三教之别。
在儒家经典、经义阐释方面。史绳祖对四书五经都反复阅读、推敲,并从中找出问题。比如对《中庸》中“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史氏认为:“以文理推之,当是脱一“不”字,盖指言“为不善之小人”也。何以知之?《大学》第六章:‘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大学》卒章‘彼为不善之小人,是盖复第六章‘小人为不善之辞,亦犹《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亦以复上句‘小人反中庸之语耳。”[2](p19)此说颇有道理。他还对《论语·子罕》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做了新的解释。一般传统的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实在太多。如按此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内容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史绳祖在《与命与仁别句》条中将此句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p13)即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与仁。这个断句对后世研读此句影响颇大,虽然此句理解历代多有不同,但却是史氏首先提出的。[18]史绳祖还提出了“十四经”这个概念。《成王冠颂》一条,“《大戴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又其间《劝学》一篇全是荀子之辞,《保傅》一篇全是贾谊疏,以子史杂之于经,固可议矣。”[2](p64)虽然,此提法非史绳祖首创,但目前看,在南宋的文献中再无第二人提及。[19]
在考证名物方面。《煎糖始于汉不始于唐》一条,他最早怀疑蔗糖制造起于唐代之说。“《老学庵笔记》其中一条云:‘简人茂德,博学士也,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凡唐以前书传言及糖者皆糟耳。是未之深考也。闻人固不足责,老学庵何至信其说而笔之。余按宋玉《大招》已有柘浆字,是取蔗汁,已始于先秦也。前汉《郊祀歌》,‘柘浆折朝酲,注谓取甘蔗汁以为饴也。……其曰糟字,止训酒粕,不以训糖,何可谓煎蔗始于太宗时,而前止是糟耶。余故引经注汉传而证其误云。”[2](p68)《常仪常娥之辨》条,史氏明确否定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之说,颇具批判求实精神。“余笑其岂有人而变为蟾蜍之理?假如其说,而化为蟾蜍,则蠢尔何形容。尚乌得为月中仙乎?其后王充《论衡》及谢庄《月赋》、《后汉书》注承讹因陋,盛赞素娥之美;至明皇游月宫而怪妄极矣。”[2](p45)
在考史方面,有《因古碑辨后汉建武中元四字年号及永熹年号以正史传之误》等,利用碑刻史料,对西汉冲帝“永熹”这一年号进行了考辩。[2](p49)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版本著录、卷数、流传、后人评价等几个方面问题的初步探索。可知,《学斋占毕》的版本系统也相对简单,版本源流发展比较清晰。该书历代著录虽是不多,但从四库馆臣所纂的提要以及方孝孺、钱大昕、张海鹏等名家对它评价来看,此书也非毫无价值,确有诸多可取之处。
从该书的写作缘起、主要内容论述看,史绳祖治学严谨与勤奋,为学博杂,遍及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涉猎范围包括易学、名物训诂、考证等多个方面,故而该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却是相当广泛。
总之,《学斋占毕》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带有考证性质的学术笔记。
注释:
(1)参考邹志峰:《宋代历史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文献季刊》,2000年第4期,第118—122页。罗炳良的《南宋史学史》有更详细的叙述。参见罗炳良:《南宋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2—371页。
(2)以上成因之讨论,参考邹志峰:《宋代考据史学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刘宇:《略论宋代的考据笔记》,《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以上论述,参考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陈戌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史绳祖.学斋占毕[Z].丛书集成初编本.
[3]黄虞稷.千顷堂书目[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陶宗仪.说郛[Z].北京:中国书店,1988.
[5]商濬辑.稗海[Z].台北:大化书局,1985.
[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何忠礼.中国古代史料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衢州墓志碑刻集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史绳祖.学斋占毕[Z].百川学海本.
[10]黄丕烈,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顾广圻,王欣夫辑:顾千里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3]林申清.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方孝孺,徐大光校点.逊志斋集[Z].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16]胡玉缙,王欣夫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Z].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Z].上海:上海书店,1983.
[18]姚小鸥,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观”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
[19]程苏东.南宋以来“十四经”说考述[J].史学月刊,2010,(10).
作者简介:张绍俊(1989-),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