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衢州“最美林业人”的见证

2014-11-11农夫

绿色中国 2014年10期
关键词:衢州林业工作

农夫

江南古城衢州,远处是如黛的青山,身旁溪水弯弯,南孔圣地、烂柯围棋仙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钱江源头古田山、龙游石窟等都掩映其间。朦朦胧胧的是山,是树,是水中的桨声,是一个个多梦的绿色心情。一定是在春天,红红的油纸伞成为田野的风景,那棵千年古樟树下还回荡着当初的誓言。

衢州地处浙西,是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点林区。一股风吹动着沧浪之水,吹动着写满往事的幽幽林木。时间之上,一棵棵香樟、杉木、红豆杉在倾诉着历史。那是经历风雨的一段往事,在曲水流觞的音乐之中,叠起绿色的传说。这青山绿水撑起的一段思念,令古老的村庄沉静,令往来的过客驻足。

穿越千年,青山依旧,流水依然,变化的只是大地上的心灵。他们挽起新时代的手臂,在衢州的绿色里播种梦想。这是一个关于幸福的梦,有经济发展的富足,有科技进步的期待,有历经千年茂盛如初的绿色大地。在这个绿色的梦里,衢州林业人用双臂支撑着一片片令梦生根发芽的土地。这里每一个春天的雨露都书写着林业人的激情。衢州的绿色,成为林业人的情感见证。最近,衢州进行了“最美林业人”的评选,以褒奖那些为绿色鼓动起翅膀的人。

这些获奖者都是长期在林业一线工作的人,他们为衢州那一抹动人的绿色奉献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是衢州林业人的代表,也是全国林业人的代表,因为每一个林业人都是美丽的。本刊将分期刊发获奖者的故事,让读者从中感受林业人的美丽和他们纯净的梦想。

王征明 用青春守护那方绿土

走进衢州二中的校园,你会感觉进入了一座“森林学校”,校园里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花木。作为衢州二中花工的王征明,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23年如一日的工作,上千棵树苗在他手下繁殖扦插成功,长大成为校园内的遮天大树。

1992年,王征明成为衢州二中的一名花工。当时,绿化组有十余名花工,负责学校所有的花卉树木的繁育和养护工作。王征明的文化程度不高,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都细心地记下来,去找书本、找师傅、找答案。

向师傅学习、向书本学习,勤于思考,王征明入行不久就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年,他精心培育的鹤望兰就获得了衢州市花卉盆景精品展鲜花类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他领头在校园里成功试种了马尼拉草、马蹄金草等草皮,不但满足了学校绿化的需求,二中还成了当时衢州地区惟一能向社会供应这两种绿化草皮的单位,实现了“以绿养绿”。

衢州二中整个校园的绿化所用的1万多棵树木基本没有买过树苗,都是王征明和同事们繁育的。2000年,一个寒意未散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当时正在华茂外国语学校工地施工的建筑工们纷纷找地方避雨。而在新建成的教学楼前种植樟树、桂花等花木的王征明,却硬是冒着大雨种完了树。“那些树不种掉不行,不说当时华茂初中赶着在秋季开学,大家都在抢时间,那些树都是直径有碗口大的,不种下去,根上裹的泥要被雨水冲散的,会影响成活率。”为了种活这些树,王征明硬是冒着大雨在不到10摄氏度的低温下干了1个多小时。在这个工段完工后,亲眼目睹二中绿化组工作的施工经理对王征明竖起了大指头:“你们这些‘校园里的装潢师,工作起来真是拼命!”

行内人都知道:种树,易种难管。王征明总是早出晚归,有空就在校园里四处转,及时了解花木长势。15年前,王征明发现教师公寓有一排十多年树龄的桂花树出现叶子发黄情况。他琢磨了很久,发现那里的地面比较潮湿,熟知桂花有喜干怕湿特性的王征明判断是因为树根长期浸泡在水里导致的。王征明找人将桂花移植到其他地方,不久,这些桂花树就恢复了生机,现在树径已经超过了15厘米。

移种树木,王征明每次都思前想后,做好方案,考虑周详,但他自己却多次为植树护绿受伤。在移种一棵大樟树时,失重倾倒下来的樟树打到撬棒,撬棒上的钉子钉进了王征明的手指,几乎没入指骨,当时血流如注。闻讯赶来的校医连连催他快去医院处理。他简单包扎下了下伤口,硬是在现场等树移种好了才去医院缝了4针。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当时就想到快点把树种好了,一点也没有觉得疼!”妻子经常半带玩笑地说他:“一天到晚地想着育苗种树,图书馆里借来的书都翻散架了,还不停地琢磨,都快拿树当孩子看了!”他也总是笑笑说:“我这辈子最拿手的是种树,种好树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如何更好地传授植物知识,方便学生随时认识校园里的树木?上世纪80年代,王征明和学校的生物老师一起商量后,决定为学校的树木挂上树名牌,在树牌上写上树名、科属、原产地等相关知识。

此后,他又两次参与了树牌的内容编撰和悬挂,三次树牌内容一次比一次充实,树牌为一代代学生和来访者学习植物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教学资料。

作为一名花工,从23年前走进衢州二中那天起,王征明默默工作,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方绿土。

柴雄 三十年坚守山城添姿抹绿

这两天,开化县十大杰出职工、开化林场副场长柴雄,一直在忙着制定彩化绿化的下一步计划。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开化杉木优质大径林培育示范基地里,查看苗木的生长情况。

30年前刚刚从浙江林学院毕业的柴雄,背井离乡来到了开化县,从此便与开化的山林打上了交道。从林业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到林场副场长,这一呆便是足足32年。开化秀美的山林将他的心牢牢地吸引住了,柴雄不仅把心安在山林,把家也建在了美丽的山城。

从事林业技术研究30多年,柴雄始终坚守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各项培育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了可持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杉木中大径材基地建设、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珍稀优良阔叶树引种等10余项林业培育技术研究与建设,这些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如今,开化县全面推广杉木大径材培育项目,大大提高了林木生长量,杉木每亩年生长量从原来的0.6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8立方米。

“泥里来、水里去,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柴雄。”马金分场负责苗圃的副场长刘友说。2009年的抗冻防涝时期,柴雄与大伙儿一起,每天晚上到苗圃巡察,经常夜里11点钟才回家。正是因为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苗圃里珍稀苗木的受冻率大大降低。

松木是浙江省的乡土树种,为攻克松木无性系繁育的难关,柴雄积极参加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的无性系繁育试验,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和团队科技人员一道终于攻克了难关,加快了“三松”优良无性系的繁育速度,大大提高了“三松”无性系繁育成活率和营林水平,其“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扦插繁殖配套”技术荣获199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柴雄积极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林科院、浙江林学院等单位加强科技协作,在杉木速生丰产林、茶叶无性系选育、优良阔叶树选、引、繁、育试验、杉木良种基地建设、杉木中大径材培育和珍贵树种良种基地建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展的绿化造林8.5万亩、幼林抚育20.3万亩、营造杉木速丰林3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培育大径材5万亩,培训基层林技员和林农2020人次。为林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几年我用的都是县林场提供的优质树苗,生长量和成活率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池淮镇星阳村育苗大户曾福龙心怀感激地说,在柴雄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下,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育了6亩多珍稀树苗,目前长势良好,预计育成后可向外界提供60万株绿化苗。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柴雄始终坚持在林业生产第一线,多年的坚守令他对开化的草木、山林都已充满了感情,用柴雄自己的话说,这辈子,他离不开开化的林木了。

吕锦水 只为江山绿更浓

从晨曦初露,到暮霭沉沉,在蜿蜒起伏的仙霞山脉,在绿波荡漾的万绿丛中,常有一个脸庞瘦黑、身材稳健、精神抖擞的中年人背扛仪器,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酷暑,检测着那成片的山林。这个人就是被人们誉为江山林业的“活地图”的江山市林技站站长、林业勘察设计队队长吕锦水。

1981年,风华正茂的吕锦水,带着憧憬和豪情只身来到了江山这块陌生的土地。初到江山,还未来得及拾掇行李,便被派到偏远的原玉坑口公社王家村搞林业“三定”试点工作,一干便是数个月。

林业工作大都是野外作业,经常要爬山涉水,比较辛苦。钻老林,攀悬崖,吃冷饭,喝凉水,夏天的衣服常常一天几湿几干,这些对于搞林业勘察设计的吕锦水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1982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吕锦水被派去参加基地验收,由他一人承担了仪器测量、记录、数据整理、绘图、求算面积、填写验收证等全部工作。在5个月时间里,吕锦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稳饭,忙得像陀螺。通过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15个公社173个行政村的基地验收任务。

长期从事林业野外作业的吕锦水,带病工作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有一回,恰逢梅雨季节,在原界牌公社小塘源村进行基地验收时,他晚上高烧不止。第二天早上天在下雨,村领导见他收拾器具,又准备出发,就说:“昨晚发烧,今天又下大雨,你哪经得起这番折腾啊!你就把手头的活搁一搁吧。”但吕锦水怕影响到全县基地验收的进度,就又冒雨上山了。在回来的路上,由于天黑路滑,经过山沟时,他一头栽进了浑水沟,全身衣服糊满了泥浆。这一次,吕锦水大病一场,人也瘦了一圈。基地验收结束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一见到他,还没开口,便心疼的潸然泪下……

有一次,他带省林业厅检查组到峡口镇广渡村检查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得知儿子从学校滑梯上摔下来,导致脑震荡,正在急救。但考虑到临时抽调其他人员顶岗,可能会因业务不熟悉影响工作,就一声不响地忍了下来,抽查工作结束后,才风风火火地赶到医院。到医院已是10点多钟了,儿子一个晚上呕吐了七、八回,他整夜都没法合眼。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却又乘上早班车,赶到峡口配合检查组工作去了。就这样,他一连来回四个晚上,直到儿子的病情稳定。

作为一名林技站长,吕锦水深深地懂得科技对于林业建设和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性。为了抓好全市10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制定出周密的、操作性强的工程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等,从没涉及过竹子专业技术的吕锦水,一切从头开始,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毛竹技术资料,从毛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过程到母竹选择、造林抚育和竹林的高产高效培育技术等,进行系统地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毛竹低产林改造各项技术措施和培育方法。通过给农函大毛竹专业班及各乡镇技术培训班、现场会上课及与竹农的交谈,不断提高自己,丰富了实践经验。自1995年以来,在他负责和技术指导下,先后完成了11.4万亩的竹林改造和11.8万亩(次)的油茶低产林改造,使竹林、竹笋、油茶籽等产量成倍提高,为林农增加收入1.3亿元。

黄良华 甘做大山的“守护神”

小时候的黄良华心里总编织着一个美好的梦,要化身为绿水青山的“守护神”。在浙江林学院毕业后,他如愿来到了林业系统工作。在常山县林业局调查队工作,下乡调查是家常便饭,山区路况差,交通不便,上下山全凭两条腿。为了做好野外调查工作,只能天天穿着劳保鞋、迷彩服,戴着草帽,拿着图纸,背着仪器翻山越岭,调查记录,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为了保证林业调查验收的精准度,他背着仪器爬山头、攀悬崖,钻荆丛、越深沟,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

常山是丘陵地形,属于典型的山区县,为了使大山的古树都有自己的“居民证”,去年全县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古树名木调查工作。在调查何家乡黄冈村的一个古树群时,黄良华不小心踩上了铁钉,长长的铁钉刺穿胶鞋底插入脚掌心,黄良华贴上创可帖便继续做外业调查,直到傍晚收工回来时,才发现劳保鞋内全是血,脚掌心已肿得很厉害。但他没有因伤请假,第二天还是咬咬牙,继续坚持调查工作。经过全面耐心的调查,他所负责的调查区域内共有古树15科24属26种514株,其中有8株古树被评定为衢州市“百佳古树”。

随着林业项目的深入化、系统化,调查队的工作也是一年忙过一年。由于调查队工作的特殊性,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工作环境较差,调查队成为了林业局干部最不乐意呆的地方。黄良华的妻子2001年从粮食部门下岗,由于长年患有较为严重的类风湿病和职业病,干不了稍重的体力活,他便成为了家里主要的劳动力。虽然黄良华知道在调查队工作比别的岗位苦和累,但凭借“林业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始终坚持在调查工作第一线。由于山高路远,早上进山,傍晚时分下山,肚子饥肠辘辘,对于长年奔波在大山深处的调查队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经常下乡做调查、规划、验收等工作,他对常山每个村的林业资源状况以及发展现状都了如指掌。他说过:“我自己就是从群众中来的,我现在努力在做的,就是努力回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政策更有底气、使我们的干部更有灵气、使我们的工作更接地气。”

常山是老牌的山区县,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林种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等是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农民收入不高。黄良华为了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认真编制林业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及时将项目条理细分,具体到村、到山头地块,以网格化覆盖、点对点传播的科学方法,认真促落实、严抓项目质量。近年来,项目的有效落实使重点林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林业生产的发展效率得到了较显著的提升。新昌乡黄塘村通过林业特别扶持项目建设林区道路10公里,覆盖了整个村的4000多亩油茶山,在油茶收获的时候,茶农大大节省了油茶果运输的费用,仅这一项黄塘村茶农每年就增收1020多万元,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为了让山区农民得到金融扶持,黄良华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谨认真地做好每一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为村集体、林业大户、林农森林资源资产流转或抵押贷款提供优质服务。从2008年参加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培训班并取得从业资格证以来,积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全县每年有评估业务20多起,评估值2000多万元,为林业大户争取抵押贷款6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林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衢州林业工作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衢州烂柯山
land produces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不工作,爽飞了?
衢州风物志
选工作
洋县林业大发展
Teachers Sour Over English Training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