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对赴法勤工俭学的影响
2014-11-11穆标
穆标
[摘 要]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五四运动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与赴法勤工俭学紧密相关,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和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的呼吁直接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兴起、发展、壮大。同时,赴法留学生的实践和成长又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留学生;勤工俭学
近代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留学运动:甲午战争后的留日大潮和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甲午战争后的留日大潮受到挽救民族危亡思想的影响,而赴法勤工俭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文化运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新文化运动号召学习法国,其主要阵地《新青年》积极宣传留法勤工俭学,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也为工读留学奔走呼号,早就了新文化运动对赴法留学的深刻影响,成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其意义是积极而深远的。
一、新文化运动号召学习法国
新文化运动起始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陈独秀在《青年》(《新青年》曾用名)杂志第一卷就发表了《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号召青年以法为师,“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新文化运动运动从救国、强国的角度,提出了学习法国科学、自由、民主的精神。以法国为学习模式,竭尽全力宣传法国文明的先进性、民主科学性和独立性。新文化运动鼓励青年赴法学习,《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学习法国的《人权宣言》,文章极力称赞“法兰西文明之美”(2)。中国近代史上,陈独秀第一次向青年推介法国文明史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蔡元培则直截了当指出:青年把应效法法国和留法勤工俭学相结合。他还发表演说,大力倡导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对于法国的科学技术,蔡元培是极力推荐的,“德国人往往采用法国的发明作精密的研究”(3)。事实上,很多中国青年正是在这样的号召下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在诗中写道,“法国人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徒”(4)。
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赴法勤工俭学有了时代意义。赋予了留学活动新的时代特征,更是把无政府主义、新农村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空前扩大了。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具体的救国方案,那么勤工俭学就是前者的实践活动。大部分留学生是出于对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奔赴法国,探索救国方案的。
二、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以及《新青年》为工读留学奔走呼号
工读主义的盛行也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这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蔡元培和李大钊等人的大力推广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期也是改良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盛行的时期。这种思潮包括了发对压迫、反抗剥削,提倡教育和实业,倡导重视体力劳动。通过王光析等人的加工后,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工读主义。1919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就刊登了周作人的《日本的新村》,积极为工读主义呼号。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和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给予了工读主义大力支持。他们为王光析在北京成立的工读团撰稿募款,宣传这种职业和教育合一的形式,可以推行全国。蔡元培还专门撰写了《工读互助团的希望》一文来肯定北京工读团的成绩。
继北京工读团之后,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也陆续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工读团。随着工读主义思潮在全国的蔓延,很多留学生也深受影响。他们为自己的留学找到了新的方向——靠自己的工作去换取教育经费,从做工的苦中找到教育的乐趣,从教育的乐中体会做工的动力,通过“勤工”与俭学实现留学的目的。为了培养工读人才的后备力量,各地工读学校还号召中学生投身工读学习中去(5)。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对各地的工读团高度重视,经常发表相关文章,跟踪报道工读团的消息。
显然,《新青年》刊载工读团的文章是在为赴法勤工俭学造势,这与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样让《新青年》关注的是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在北京帮助勤工俭学的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在湖南引起了连锁反应。1919年,受新民学会的影响,“游法机械科预备班”在湖南成立。第二年,“女子留法预备班”在长沙成立。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留法预备班如雨后春笋纷纷开班。毛泽东就是受这一时期的预备班影响准备赴法留学的,由于种种原因,毛浙东赴法未能成行。但是毛浙东等湖南精英分子赴京本身就标志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这一兴起离不开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支持,离不开《新青年》的宣传。《新青年》关于勤工俭学的宣传很有连续性、计划性的特点,各地赴法预备班的开办正是受到《新青年》的鼓舞。
三、结语
在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号召仅受过初级教育的平民,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年龄层都可以参加赴法勤工留学。新文化倡导以勤工和俭学为中心实现留学的目的,前后有将近1700多人赴法国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新文化运动还启发人们对于法兰西文明的崇拜,自赴法运动后,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社会主义开始蓬勃兴起。赴法留学运动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徐特立、王若飞、李立三、赵世炎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人力基础。
注释:
(1)《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5页。
(2)《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139页。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4)张允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7页。
(5)《赵世炎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