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花卉文化
2014-11-11李漠
李漠
[摘 要]宋代花卉文化繁荣:赏花簪花盛行,花馔制作精巧,花卉贸易繁荣,花卉种植业发展,花卉著作大量出现,花卉画成就突出。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原因。
[关键词]宋代;花卉;文化
一、赏花
宋人好赏花。不仅皇家苑囿种植奇花异草,士大夫和富户也建有私家园林,花开时允许外人观赏。赏花兴致之高,常见史载,如“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1]”。再如洛阳牡丹花王姚黄开花时,“都人士女必须倾志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2]”。重阳节更是赏菊热潮,“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曰喜容菊,无处无之。[3]”游人赏花常要付费,如欲观牡丹花后魏花,需“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4]”
二、簪花
皇帝为臣下赐花簪花是礼仪制度的一道程序。“大宴……则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5]”而且赐花的品种和数量依官阶等级区分[10]。新进士闻喜宴等活动时也要簪花。
民间亦流行簪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6]”,杭州吉祥寺牡丹盛开时,苏东坡在此游宴,“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7]”。描写簪花的诗文也很多,如苏轼“人老簮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黄庭坚“乱摘黄花插满头”(《南乡子》)等等。
三、花馔
宋代花馔有丰富的记载。常用做食品的花卉有菊花、梅花、桂花、栀子花、荼蘼花、芙蓉花、牡丹花等。花馔主食有百合面、梅花汤饼、荼蘼粥、梅粥、广寒糕等,菜肴有紫英菊、莲房鱼包、蜜渍梅花、汤绽梅、牡丹生菜、菊苗蒸、雪霞羹等等[8]。花卉还可制酒、制茶。酒如菊花酒、酴醾酒、蔷薇露、琼花露等,茶如百花香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9][10][11]。
四、花卉贸易
宋代花卉贸易繁荣,品种丰富,四季不断。产花地定期举行花市,集游园赏花和花卉交易于一体,如洛阳,“都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1]”。节日时买卖更为兴盛,如端午节,“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12]”
都城里还有沿街叫卖、扑卖的花贩。如北宋汴京“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南宋临安气候适宜,花卉贸易更加兴盛,“四时有扑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14]”这些专靠卖花为生的人如陆游诗云:“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城南上原陈翁以卖花为业得钱悉供酒资又不能》)。
五、花卉种植业
宋代有许多专以种花为业的花户或园户,且种植规模很大。如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15]”。
花户们为获利,利用品种自然变异及人工嫁接等手段不断选育珍稀品种,致使花卉品种繁多,嫁接技术发展:“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的于靛瓮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嫁接的“接花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6]”
宋代花卉著作众多,如陈景沂《全芳备祖》、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陆游《天彭牡丹谱》、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赵时庚《金漳兰谱》、范成大《范村梅谱》等,都颇负盛名。其中《全芳备祖》是宋代花谱类著作集大成性质的著作。
六、花卉画
宋代花卉画兴盛。著名的作品如姚月华《胆瓶花卉图》、马远《白蔷薇图》、鲁宗贵《夏卉骈芳图》、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等,都是传世佳作。
七、花卉文化繁荣的原因
花卉不仅能增添喜庆气氛、还能粉饰太平、安定人心。宫廷赐花簪花更对民间有引领作用。经济发展促使宋人更注重饮食文化,食品更精美细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这些独具匠心的花馔并非是达官显贵的专属,也走进了百姓的生活,说明宋代社会平民化趋势加强。宋代城市崛起,人口增长,城市的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内部打破坊市界限,外部向城周地区扩张。这些都有利于花卉贸易繁荣。同时花卉商品化程度提高,也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宋人对花卉的需求,推动了园林、园艺学技术进步,花色品种日趋丰富。宋代文人受重视,其惯有的将生活、艺术与学问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花卉文化的产生和繁荣。较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宋代著书数量大增,有关花卉的书籍众多,花卉画兴盛。
总之,宋代花卉文化繁荣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原因,不仅反映了农业、商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更折射出宋代的社会心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具有多种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
[2]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中华书局《牡丹谱》,2011年。
[3][13]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八《重阳》、卷七《驾回仪卫》,中华书局,1982年。
[4][6]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中华书局《牡丹谱》,2011年。
[5][10]脱脱.《宋史·礼志》、《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1977年。
[7]苏轼.《牡丹记叙》,中华书局《苏轼文集》卷十,1986年。
[8]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年。
[9]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市食》,中华书局《东京梦华录(外四种)》,1962年。
[10]陈元靓.《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
[11]陈景沂.《全芳备祖》,农业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