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康保县春小麦散黑穗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14-11-10冯青冯丽荣
冯青++冯丽荣
摘 要:2013年,小麦散黑穗病在河北省康保县发病面积较大,为害较重。为此就2013年该病在康保县的流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用以指导来年农业生产。
关键词:小麦散黑穗病 流行原因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28-02
康保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坝上高原,东、西、北均与内蒙古相接。全县耕地面积9.7万hm2,春小麦是本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2013年,全县共种植春小麦2.8万hm2。其中散黑穗病不同程度发生面积1.7 hm2占总面积的60.7%,造成小麦减产,发病较重地块所产小麦失去商品性,只能作为畜牧饲料,对来年的春小麦种植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分析散黑穗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及时提出防控对策,对指导今后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症状及发病规律
1.1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乌麦、灰包、枪杆等。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表面生有微细突起。在冬、春麦区地均有发生,只侵害小麦,个别地块发病较重。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病株抽穗略早于健株,小穗畸型。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个裸露的穗轴,在穗轴节部可见到残余的黑粉。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小穗受害,而上部小穗能结实。一株发病,通常主杆及分蘖全部出现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可逃避病菌的危害而正常结实,这种现象在抗病品种中较为常见。病菌主要危害穗部,偶尔在叶片和茎秆上也会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1.2 发病规律
散黑穗病菌主要是由种子内部带菌传播,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菌丝蔓延到幼苗生长锥,以后随着植株生长点向上生长而伸长,最后在穗部形成孢子。小麦开花时,病株上飞散出的病菌孢子落到麦花的柱头上,发芽并长成菌丝侵入子房,以后即潜伏在麦粒内部,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病粒和健粒外表没有差别,次年发病,完成侵染循环。小麦开花期气温低,湿度高,结露、下雾或下小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侵入,种子带菌率较高,下一年用这样的种子播种,发病率就高。开花期干旱,种子带菌率低,下一年发病率也就低。
2 流行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
小麦散黑穗病流行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冬孢子发育最适温度为20 ℃~25 ℃,最低温度5 ℃,最高温度35 ℃。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30 ℃,最低温度为6 ℃,最高温度为30 ℃~34 ℃。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相对湿56%~85%和11%~30%时,发病率分别为92%和22%。2013年的气候条件有利病菌发育和侵染。
2.1.1 气温
据本县气象部门观测,2013年小麦生长期5~6月平均气温略高于往年,而小麦扬花期7月因阴雨天较多气温较往年略低,平均气温18℃(表1),适易的温度满足小麦散黑穗病流行发病条件。
2.1.2 相对湿度
2013年6至7月份田间平均相对湿度较高,6月份三旬田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60%以上,7月份三旬田间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其中6至7月份日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天数33d,日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天数13d,田间低温、高湿的环境为病菌扩散和侵染假造了有利条件。
2.1.3 阴雨日
2013年6至7月份阴雨日和降雨量比历年平均偏多,有利于病菌菌丝的发育和厚垣孢子的形成,6月份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日4次,分别为6月2~6日4 d、6月14~16日3 d、6月23~25日3 d、6月27日~30日4 d,7月份连续5天以上的阴雨日3次,分别为月7~11日5 d、7月18~22日5 d、7月27~25日3 d、6月27日~31日5 d(表2),此阶段处于春小麦拔节期至扬花期,有利于病菌菌丝的发育和厚垣孢子的形成、扩散与侵染,不仅对当年小麦造成减产,同时提高了来年种子的带菌率。
2.2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根源,据康保县植物保护站调查,1012年,该病在田间只是个别地块零星发生,全县平均发病率只有0.3%,未引起重视,致使该病发生蔓延。同时近年有部分农户从其他春麦区私自引入麦种,由于是常规种子,农户自用,未经植物检疫,造成病菌带入。
2.3 药剂防治
由于多年春小麦散黑穗病一直发病较轻,大部分农户不采取药剂拌种进行防治,认为拌与不拌都一样,有几株也不影响产量与质量。经调查采取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农户只占11.6%,认为应进行拌种防治而未拌种了农户占47%,认为拌与不拌一样,只和年季有关的占16.3。农民的防控意识淡薄对病害流行有很大关系。
2.4 栽培与管理方式
由于当地外出打工人口较多,留村农户种植土地面积较大,大多农户改变过去的栽培与管理方式,80%以上农户采取小垄密植不中耕的粗放栽培与管理方式,全靠广种薄收。2013年雨水偏多,成苗率高、分蘖多,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同时不进行中耕除草,造成杂草争光争养分,作物根系呼吸不畅,以上因素导致植株体质弱抗病能力降低。
3 防控对策
(1)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春小麦散黑穗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农业和气象部门要联合协作,做好小麦散黑穗病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发布农业病虫预测信息及农业培训加强病害预警工作。(2)加强检疫工作。麦类黑穗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加强检疫和种子处理为主,引导农户在调种时及时与农业部门联系,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入我县。(3)强化农业防治。①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 kg,拌麦种50 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 kg,对水5kg,拌麦种50 kg,拌后堆闷6小时,防效达90%以上,可兼治腥黑穗病。②建立无病种子田。无病留种田应设在远离大面积麦田300 m以外的地方。小麦抽穗前,注意对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拨除残留的病穗,带到田外深埋,以保证种子完全不受病菌的侵染。(4)改变栽培管理方式。采取宽垄栽培,保持植株群体密度18~20万株/hm2,中耕除草松土,提高植株光合作用能力,保证根系呼吸畅通,增强植株抗病能力。(5)提高农户防控意识。通过农业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田间技术指导,增强农户防控意识,提高防控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