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11-10王雅娟
王雅娟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堂提问常见问题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问过于难,把学生给懵住了。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3)提问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见学生没反映,老师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以上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知道“问什么”,学会“怎么问”,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创造型的人才。所以,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原则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产生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其次还应遵循几个原则。
(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轨道。
(2)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要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启发学生的思索。
(4)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与育人紧密相关,为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
2.环节性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联系教学实际来设计,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
3.时机性问题。
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睡觉,要么反应缓慢。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及策略,否则这堂课就以失败告终。
三、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4、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