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韵律,文的魔力
2014-11-10马志英
马志英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清泉流经山谷,少年时代的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坐在田埂上,双手托着下巴看瓦蓝的天空,高远的流云,远村袅袅的炊烟,一切是那样渺远和神秘,如歌的童年总是充溢着幻想与美好……
字词的组合总是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刺激着我们的感官。文字的魅力是什么呢?是情到浓时的极致浪漫,还是感怀至深时的痛快表达。他们将文字这样写出来,你喜欢吗?
情谊万千这样解读
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
我要去接你。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关于离别,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但多数逃不过黯然神伤。与其忍受离别的苦痛,不如不送。这样的态度才最是洒脱。情谊万千这样解读,你理解吗?
走着走着,就散了
走着走着,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
突然我就乱了。
这一段文字冠以徐志摩的名字火了很久,但它的作者不是徐志摩,而是作家慕容雪村。
生命中曾出现的那些情谊以及曾经让我们很执着的事情,现在看来,其实早已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在意的,喜欢的,放不下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去。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
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再见”。
离别让人伤感,也令人回味和铭记。就是这个镜头,让时间凝结在这道别的一瞬。道不尽的娇柔,便不胜清寒地垂了首,却依然是那般地袅娜多情。
离别已是注定,不如就多留些甜蜜祝福;然而既已相遇,又怎舍离别,所以一声珍重算是祝福的同时也满含哀伤。所谓“甜蜜的忧愁”,是那声声珍重里千丝万缕的情思。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 沙扬娜拉”。这应该算是目前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了。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活中从不缺少让人感到幸福的场景,但如果不懂生活,不懂感恩,不懂得从平凡的、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喜悦和幸福,就会难以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才会感叹幸福太少。汪国真的诗歌是欢乐的。读罢,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欢乐。生活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忧愁时,那就发挥诗人的忧郁气质,去写一首诗吧!快乐时,那就让音符跳跃,去唱首歌吧!拥有这样的心态,不管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愉快接受。总之,生命总是美丽的。
所谓“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大概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简而言之,汪国真的诗歌实际上是将千百年来的各种至理名言,以押韵分行的形式更浅白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更好理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写于1825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假如”,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我们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
面对悲伤,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这类药方,而是要人直面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希望我们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
痛苦是一道坎,跨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也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
苍茫人世,期冀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朴素、流畅,耐人回味。
结语:
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方块字,文字久经洗礼,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本是不相干的字眼,经过作者的有心组合,让文字活了起来,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欢乐。感叹文字奇妙的同时,不如你也来写一写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