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启蒙与地理设计
2014-11-10焦睿红
焦睿红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了地理启蒙和地理设计的演变,发现二者虽然相对于其思考基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分别变化,但同时又共同的彰显出“编织”人与自然的特性。由此可见,“地理”这一要素在设计中具有融合科技发展和人文思考的潜能。
关键词:人文地理;地理设计
一、地理启蒙
“不再是从西方启蒙来的美学。影响我们的是地理上面炎热的温度,是每年的台风季节,是太平洋地壳运动下的安危,以自身的判断来追求自己想法的建筑。”
——刘克峰
这是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台湾策展人刘克峰的策展理念。回首现代主义,自启蒙运动以来,轰轰烈类的机械时代掩盖了自然的神性,同时导致文化的扁平化。随着对自然的重新认知,地域文化的视角也在复兴。
1、地理感
1974年,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Yi-Fu Tuan)出版了表达其理念的著作《恋地情结:关于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观》。在书中,他强调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人”,研究“人对环境的价值回应行为表达的资讯”。恋地情结呼唤着人的直觉的回归,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存有不同的差异与选择,但是作为人基本的知觉行为依旧有着规律可循,与群体价值观——即文化相互影响与回应,由此引发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象征、想象和感知。“经验”形成的世界观对地理认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这里探讨的认知方法并非作为人的理性的教化,而是文化经验中“地理感”的潜移默化。
2、场所精神
1979年,诺伯格舒瓦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eus)”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的书中所描绘的人与场所之“灵”俱存的场景也正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相符合。诺伯格舒瓦茨探讨的对象——地理,或者说场所(place)并非以物质的场地(site)为重心,而是侧重于物质载人的记忆中的影响,类似于语言的文本(context),能指所指交织形成特定的意涵,并由此群体化构成地方认同和归属感。
3、情境建筑学
关于建筑的场景分析也许可以追溯至罗伯特·文丘里对于建筑的复杂性宣言《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其后,他在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描绘了拉斯维加斯的接到场景,他认为是复杂的街道本身彰显了当地的特色,而并非其中的某一个构件。
近期的《情境建筑学》系列丛书,则是从当今科技文化发展的视角下,分别以《复杂性》、《摸摸性》、《建筑编码》、《模式》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加以论述,集结出版而成。几本小册子探讨了在新时代中的设计程序与不同设计节点的意义,从题目中也不难看出主编安德里娅·格莱尼哲和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将现代生态学及计算机科学发展编织到建筑情境中的思考轨迹。在这里,情境不仅透过经验映射于记忆,它亦透过科技与理性被赋予了设计的可操作性。
二、地理设计
地理设计是2000年后兴起的概念,它的出现不仅标度着科技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框架所昭示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则是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根本原因。
1、设计结合自然
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其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中首先提出了运用地图叠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土地适宜性。以此作为地理设计的源头是因为书中对于自然予以尊重的价值观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成为当代地理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源头。而书中对于地图的再认知以及地图叠加的方法开启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环境要素的先例,至今叠加分析(overlap)的方法还是地理设计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2、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2000年出版的《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中,作者佛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提出不同于传统规划方法的“生态规划”框架,并运用大量的实例展示该框架在不同尺度、不同侧重方面的分析指导能力。框架中对于场所的观察尺度较大,可以看出作者在大尺度下考量生态与社会影响的意图。不同于以往“生态”关注于自然环境的纯粹意涵,在这里“生态规划”明显编入了“人”的意涵,“人”在其中以政治意图或者社区联合的形式彰显影响。
3、Geodesign与公众参与
佛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在其2012年的著作《A Framework of Geodesign》中,继他2000年的框架予以修订,从这次新修订的框架中可以看到学科合作的扩展和深化,还有社会意义在设计中的进一步织入:面向人的表达、合作与组织被表述为地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仅为设计师更好的决策,也为是公众的意愿得以在基础数据中彰显。明确这一点,地理设计所采用的工具结合互联网而具有的实时性等优点才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编织”的人与自然
“人们设计是出于希望境遇变得更好。”认知与价值观的变迁反映于学说和作品之中,虽然时代显学各不相同,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世界观无疑正在更加明晰。正如工艺中的“编织”——穿插、交叠、覆盖的动作下映射着时间,群体化便彰显了文化,作为“编织”结果的柔软织物,正如起伏的地理,这是人类生活的根基。
地理启蒙是人给予自身情性,对于地理在其自身内部映射的思辨,随着认知对象的扩展,科学的工具方法正在逐步整合进关于情境的思考中。地理设计则是人类运用理性分析研究外部对象的方法发展的成果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不得不在自身之中遭遇情境的思辨。
现代主义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分道扬镳,但在“地理”这一要素的承载下却是互为显隐。二者经历过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之后,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下,在方法上具有了一定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扩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