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11-10张桂红
张桂红
【摘要】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窒息创造性思维的几种错误观点以及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窒息创造性思维是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
一、窒息创造性思维的几种错误观点
(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有人说,正规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着重于寻找一个问题“正确”答案,而这个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对社会整体运作有好处,却损害了创造性思维,因为实际问题往往是模糊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题目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课文一开头就给出了四个图形,要求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性质的图形来,结果学生选A、B、C、D的都有。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答案是都对。一看课文才知道,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而C是仅有的一个非对称图形,D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就不止一个了。
(二)过分讲求实用
近年来,许多专家对我国的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清理和反思,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争论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指出了阅读、识字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标准化考试对阅读教学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考试方法改革等多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如: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了。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的大全。
(三)绝对不可以犯错,更不能一错再错
老师不喜欢犯错的学生,尤其头疼屡教不改的学生。然而错误往往最能教导我们,托马斯·爱迪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众所周知,爱迪生在试验电灯泡成功之前失败了一千多次。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畏惧犯错。最好的事莫过于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但是首先我们得允许自己犯错。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目叫“那件事,我真后悔”,正是因為有了失败后的反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四)玩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要学得踏实,玩就玩个痛快”,这是老师经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因此,很多人就将玩和学习完全割裂开来。殊不知,让思想处于“玩的状态”,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新奇的点子就是在玩中产生的。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思维一般是在问题情境中发生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或者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创造,自然会遇到种种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迫使你动脑筋去解决。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布置学生写一些介绍自己的小制作的文章。往往这时,有些学生就抓耳挠腮了,他们常常说:“老师,我没做过什么制作啊,怎么写?”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可以现场带领学生做一些制作,引导他们再去观察、去思考,克服制作中的困难。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一篇作文。
其次,教会学生学会辩证思维。辨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组成要素之一。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再次,学会捕捉灵感。灵感是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所以灵感具有突发性和模糊性等特征,也就是说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善于抓住灵感以应用于教学机制,还应该教育学生抓住灵感,及时记录并思考。
最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大胆猜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因为大胆的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头脑变得灵活起来。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得他们什么也不会创造的话,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只是模仿与抄袭。”总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