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大明同志那四卷书
2014-11-10丁启文
丁启文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原主席王大明同志的四卷书,即《无悔的选择》《谈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谈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谈国有企业管理与改革》,共收录了141篇120余万字,比较系统地辑录了1980年以来发表的讲话和部分公开报道,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四卷书,文字质朴、情感真切,把我们带到了30多年前和北京解放前,让我们把那些年的事情,像过电影一样过了一遍。有些是与作者共同亲历的,所以读来亲切。比如,北京解放前地下党活动那一段、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企业改革那一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带来一系列空前变革。当时,涌现了不少解放思想的先行者,构成的那个辉煌的思想解放年代的精神和成果我们至今享用。我们看王大明那四卷书,想当年那些事,不论是他第一次提出“转轨变型”问题还是“明白人”问题,还是他支持企业实行“倒过来的方针”(即以销定产,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抑或是他提出的“富民”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在那个年代都具有先导意义。
王大明同志首先提出了要在企业领导班子里配备明白人的问题。在他担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在全国整顿企业工作中,针对企业在十年动乱中造成的种种问题,提出了领导班子应配几个“明白人”的意见,一度引起社会争议,直到邓小平同志给予充分肯定,“明白人”风波才逐步平息。 “明白人”问题,实质是尊不尊重知识文化问题,尊不尊重科学管理问题。农耕文明只产生经验不产生知识,也不需要严格的科学管理,对知识、科学排斥。那场“明白人”风波发生在那个年代不奇怪。回顾历史是为了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明白人”问题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把GDP看成是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经济发展靠权力介入,而不是靠市场自身的完善,同样,党内如果不从思想到制度清除官本位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残余,那就不能如三中全会要求的那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将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推进。
四卷书里面有相当部分讲当年工业企业改革,现在看来那也是一种拨乱反正。 文化大革命把工业企业定位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或细胞”而不是经济组织。当年的改革就是从恢复企业是经济组织开始的,这才有了“利改税、自负盈亏、以销定产、浮动工资”等管理问题。王大明在《谈国有企业管理与改革》中提出,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不是修正主义;企业只有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才有生命力,因此产权必须明晰,责任必须落实到自然人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再不能明里暗里作行政干涉文章了。
《谈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汇集了王大明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论述。比如早在1984年他就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转轨变型”, “转轨” 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变型”就是从封闭、单纯、业务型,转为开放型、服务型的宣传单位。这又引起了一场争议,直到胡耀邦同志给予支持。
《谈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是王大明同志从事政协工作15年的经验总汇。为什么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怎样当好政协主席、如何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如何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书中多有议论。应该说协商艺术是提高国家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一环。这就更需要具有协商的精神境界、技能和气度。作为政协主席,王大明一直没有架子,平等待人,没有“我管你”、“我化你”的居高临下的气势,而且,特别尊重不同意见、少数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真理在手并不趾高气扬,优势在身而不高人一等,我看这是肝胆相照的前提。
这四卷书充分展示了王大明同志近70年的思想历程,洋溢着强烈的改革进取精神,贯穿着一个老共产党人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对人民、国家命运的担当和忠诚。
(作者:中国残联评议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