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方式及运行机制

2014-11-10冯刚

前线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区环境服务

冯刚

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是实现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城市管理任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参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时代,只有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的良好愿望需要与社会的真实需求有效沟通与结合,才能有效达到城市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城市管理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城市管理的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从战略高度认识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作用

城市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城市管理是政府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有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目的是通过建设整洁、有序、规范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实现城市高效安全运行,为城市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城市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出行便利,是一项与社会利益攸关的公共服务工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城市管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事关群众利益。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无小事,环境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城市管理需要建立起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服务主体需要与服务对象实现对接、结合,只有把握社会环境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才能保证城市管理惠民工程的有效实施。

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角色。首都城市管理的目标是为“四个服务”提供保障,为城市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干净整洁的环境、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安全保障的城市生活环境。在首都城市管理的相关联主体中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为社会提供各类环境服务产品,促进社会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企业的作用是通过有偿提供优质的环境服务产品,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利用专业和行业优势提供各类环境服务,实现公益事业的使命。社会是城市管理的服务对象和最大受益者,与城市管理利益直接相关;社会也是城市管理的实施者,没有社会的支持配合,城市管理的效果难以完全实现。社会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城市管理的最大主体。因此,明确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角色地位,有助于明确城市管理的目标和动力机制,对首都城市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社会参与首都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参与在首都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已经成为首都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首都城市管理的重要资源。但是,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范围和程度与首都城市管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社会参与城市管理还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机制保障。

目前,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范围还比较窄,参与的层次比较低,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从城市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环节看,社会参与范围主要局限在环境监督领域,对城市管理决策参与不足,使城市管理服务项目的确定对社会需求的关注不足。城市管理的社会评价工作虽然有一定推进,但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评价机制,降低了社会评价对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管理服务管理职能过多集中于政府,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发挥不足,影响了环境服务效率的提高。

城市管理服务与社会的需求和关注点的关联性不够。城市管理是一项惠民工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体现。实现城市管理的工作目标,城市管理工作任务必须满足广大社会的服务需求,才能真正引起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目前,在确定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时还没有建立起充分听取社会环境利益诉求的程序和渠道,城市管理服务社会的工作更多表现为政府主观愿望在为民办事。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的真实愿望还不相一致,容易出现政府主观愿望为民服务,但群众并不领情的状况,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理解和认同,降低了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建家园的氛围。

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依托载体建设不足。各类组织和活动载体在推进社会参与城市管理中的潜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没有有效形成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合力。基层社区在组织社会参与城市管理中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社会组织在各自专业领域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商户和社会单位在经营空间范围中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和秩序环境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的途径还有待扩展,城市管理领域群众性的社会组织动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还有待丰富和深化。

基层组织在推进社会参与城市管理中面临体制矛盾。目前,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开展社会参与的工作事务,城管监察、社会办、综治办、流管办、市政市容委、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等众多部门都在基层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网络。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推进了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深入广泛展开,但由于缺乏形成合力的机制,使部门分散管理的格局带到基层社区,带来基层社区社会动员组织的分散化倾向。

推进首都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举措

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社会已成为首都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首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要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范围,提升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层次,建立起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可持续的制度体系。

强化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政府责任和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率指标、社会环境贡献率指标,并将其纳入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第二,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基层社会参与的组织体制建设模式,整合属地城市管理社会参与的组织资源。第三,建立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在过去相关财政预算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持社会参与的财政保障制度。

建立城市管理社会需求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社会意愿,解决社会在城市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满意度。结合北京城市管理的实际,当前要注重建立社会环境服务需求定期征集制度、城市管理项目任务社会意见征求制度、建立城市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社会参与监督制度、建立城市管理项目完成的社会参与评价制度。

强化属地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作用。以社区志愿者组织为载体,建立起制度化的组织和开展社区居民参加全民爱国卫生和清洁大扫除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街道社区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开展群众有需要、社区能办到的居民环境需求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停车服务、最后一公里服务、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服务,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增强社区居民自主决定社区物业管理方式和老旧小区改造需求,逐步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关系。完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自治管理小区环境事务的制度和程序。

健全社会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机制。加大管理力度,落实“门前三包”的签约率和履约率,将“社会单位城市管理责任制度完善”、“社会单位参与城市管理情况”列入区和街道城市管理考核评价内容。完善社区六小门店自律管理规范;要求在80%的街道制定辖区社区门店环境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商户“门前三包”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时,建立管委会与商业楼宇联系机制;完善商业楼宇城市管理责任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进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载体建设。在城市管理中,社会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补充力量。社会组织具有行业组织优势、专业技术优势,能够在自己专业领域提供环境服务,特别是在一些关系民生服务的领域,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活动,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因此,通过政策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是首都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强、社会联系面广、专业类型多样、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转变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下放一部分环境服务性职能给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力量。同时,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活动项目为载体,吸引广大社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拓展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满足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服务需要;提高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水平,培育志愿服务创新典型,培育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品牌;按照项目化管理要求,指导城市管理志愿者组织开展“群众有需要、自己办得到”的城市管理服务活动,促使社会参与公共城市管理成为自觉意识和基本价值观。

加大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社会舆论工具,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推动社会在城市环境维护中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参与,培育现代城市生活习惯,促进城市公共文明养成。利用互联网、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等方式,拓宽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范围和途径,完善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现机制和处置机制。采用形式生动、社会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倡导社会自觉维护环境、遵章守纪、不破坏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倡导社会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形成社会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氛围,提高环境维护中的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社区环境服务
环境清洁工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漫观环境
2015影像社区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